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2020-06-10 玉梅時尚達人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本文參加號 系列徵文賽。

望遠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天文學家能夠探索更深層和更古老的宇宙。如此一來,一些關於宇宙自大爆炸後是如何演化的謎團得以解決。其中一個由來已久的謎團是「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早期宇宙中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的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超大質量黑洞。

一個國際天文團隊使用在智利的ESO甚大望遠鏡來觀測在大爆炸後約15億年出現的星系(即,距今約125億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發現了大量的冷氫氣,這些氫氣可以為超大質量黑洞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這些觀測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黎明」時期增長如此之快。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該小組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和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的伊曼紐爾·保羅·法裡納博士領導。參與研究的人員來自MPIA和MPA、歐洲南方天文臺、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阿塞蒂天體物理天文臺、博洛尼亞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天文臺以及馬克斯·普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

幾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研究超大質量黑洞,它們存在於大多數星系的核心,並通過活動星系核來識別。這些核,也被稱為類星體,可以發射比銀河系其他恆星總和更多的能量和光。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遠的類星體是位於131億光年之外的ULAS J1342+0928,在它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也是已知最遙遠的。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藝術形式展現的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圖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

考慮到第一顆恆星估計是在大爆炸後10萬年才形成(距今約138億年),這意味著超大質量黑洞必須在第一顆恆星消亡前快速形成。不過,直到現在,天文學家還沒有在早期宇宙中發現足夠的塵埃和氣體來解釋這種快速增長。

此外,先前用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進行的觀測顯示,早期星系中含有大量的塵埃和氣體,這些塵埃和氣體推動了恆星的快速形成。這些發現表明,不會有太多的物質留下來餵養黑洞,這加深了黑洞如何如此迅速成長的神秘性。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事件視界望遠鏡」的主要觀測站,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裡納和他的同事們依靠甚大望遠鏡的多單位光譜探索者儀器收集的數據,在大約125億光年的距離上測量了31個類星體(從而觀察了它們在125億年前的樣子)。這使得他們的調查成為早期宇宙最大的類星體樣本之一。他們發現了12個延伸的、密度驚人的青雲。

這些氫雲是通過它們在紫外光下的特殊光亮來識別的。考慮到紅移的距離和影響(由於宇宙膨脹,光的波長被拉長),地面望遠鏡將這些光視為紅光。正如法裡納在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新聞稿中所解釋的:

「對這種發光氣體最可能的解釋是螢光機制。氫氣將類星體富含能量的輻射轉化為具有特定波長的光,這一點在微光中是顯而易見的。」

在早期星系周圍,由冷而密的氫組成的雲(質量是太陽的數十億倍)形成了光暈,這些光暈從中心黑洞延伸了10萬光年。通常,探測類星體周圍的雲(它們非常明亮)是相當困難的。但多虧了MUSE儀器的靈敏度——法裡納稱之為「遊戲改變者」——團隊很快就找到了它們。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正如參加了這一項目的MPIA的研究員艾莉莎·德雷克所說:

「通過目前的研究,我們才剛剛跨入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迅速發展的研究門檻。但是一些新的儀器,比如MUSE和未來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正在幫我們解決這些令人興奮的難題。」

研究小組發現,這些氣體光暈與星繫緊密結合,為維持恆星的快速形成和超大質量黑洞的生長提供了完美的「食物源」。這些觀測有效地解決了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歷史早期如何形成的謎團。正如法裡納總結的那樣:

「我們現在能夠第一次展示,原始星系的環境中確實有足夠的食物來維持超大質量黑洞的生長和恆星的形成。天文學家們正在構建120多億年前宇宙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宏圖,這一發現無疑是為宏圖添加了基礎。」

在未來,天文學家將擁有更為精密的儀器來研究早期宇宙中的星系和中小型黑洞,這將揭示關於古代氣體雲的更多細節。這些儀器包括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以及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太空望遠鏡(JWST)等天基望遠鏡。

大爆炸後僅僅15億年,黑洞就開始「大快朵頤」了

歐洲南方天文臺的超大望遠鏡

作者: universetoday

FY: LindaF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發現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超大質量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6.7億年
    宇宙從誕生到發出第一束光歷經了數百萬年時間,接著恆星開始形成、聚集成星系,然後星系氣體與塵埃圍繞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形成整個宇宙中最明亮的物體:類星體。最近,天文學家再觀測到當今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與最古老的黑洞,形成於大爆炸後僅6.7億年,打破了3年前的最遠類星體記錄。
  • 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產生的?
    來源:新浪科技根據經典理論,超大質量黑洞並沒有足夠時間在年輕的宇宙中發展。然而,觀測結果表明它們在大爆炸後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SISSA的一項新研究對這個有趣的問題提出了新的解釋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超大質量黑洞的規模是太陽的數十億倍,而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僅僅」8億年時就已經存在,而宇宙的年齡已經140億年,這怎麼可能呢?在天體物理學家看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形成這些宇宙「怪物」確實是傷腦筋的難題。毫無疑問,我們當前對這些天體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 宇宙大爆炸後第一個超大型黑洞是如何迅速形成的?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時空起源於宇宙大爆炸。宇宙從那個又熱又密的開始膨脹和冷卻,但過了一段時間恆星和星系才開始點綴天空。直到大爆炸後38萬年,原子才聚集在一起,並以氫氣為主充滿宇宙。當宇宙只有幾億歲的時候,這些氣體聚合成最早的恆星,形成星系團聚集成星系,其中最古老的出現在宇宙誕生後4億年。令他們驚訝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在這一點上另一類天體也開始出現:類星體。
  • 筆者構想的新奇點大爆炸理論,爆炸後奇點黑洞依然存在3-5(下)
    奇點恆星大爆炸形成奇點黑洞。2、500億年前,整個宇宙是均勻彌散態的物質布置。可以有氫氣雲,甚至象銀河系這種級別的小星系等等。繁星漫天的意思。至於這些物質的來源,是小級別奇點的作用。500億年前甚至更早一些,奇點恆星已經形成。500億年前-138億年前,奇點恆星存在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這個總時空的主要氫原子已經準備完畢,並在核心積聚重元素物質。138億年前,奇點恆星爆炸,形成奇點黑洞;之下是兩種方案:現在的宇宙背景輻射深空照片,至少證明奇點黑洞至少又存在了幾十萬年。後續連載筆者解釋證據。
  • 專家發現大爆炸後10億年內形成的超大黑洞,竟藏著6個完整星系
    6個完整星系被發現被困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中,這個黑洞在大爆炸後不到10億年內就形成了,這揭示了宇宙中一些最大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在科學家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歐洲南方天文臺詳細介紹了一個真正巨大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發現,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0億倍,以及介紹了它是如何捕捉到行星和恆星的整個星系的。這個超大質量黑洞及其周圍的盤狀物質統稱為類星體SDSS J103027.09+052455.0。
  • 137億年的嬰兒宇宙,真的是從大爆炸中產生的?事實未必如此
    眾所周知,宇宙起源於大爆炸,距今大約137億年,但它實際上相當於人類的幼年時代。這是嬰兒的世界。但它仍然很年輕,僅僅137億年,與人類的嬰兒時代相差無幾,因此被稱為「嬰兒宇宙」,與之前基於大爆炸模型分析出的宇宙年齡是138.2年,相差1%,這就為大爆炸理論提供了基礎,使宇宙學的研究從不確定走向確定。
  • 15億倍太陽質量黑洞首次發現,科學家:黑洞形成理論遭最大挑戰!
    幾周後,我們的團隊在Keck天文臺預定了觀測時間,用NIRES光譜儀來觀測這個新的類星體,以確認它極高的紅移,並測量它的黑洞質量」合著者、加州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教授Aaron Barth說。15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Poniua'ena是第二個在宇宙紅移大於7.5的距離被探測到的類星體,它擁有一個比同時代已知的其他類星體大兩倍的黑洞。
  • 超大黑洞爆炸,威力僅次宇宙大爆炸,爆炸中心可容下15個銀河系!
    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月27日)的一項報告指出,科學家發現了一次僅次於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時空大爆炸,由離地球3.9億光年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引發,宛如宇宙中的超級火山噴發,而爆炸中心那個「火山口」可容納15個銀河系。
  • 宇宙誕生138億年後,還能找到大爆炸的奇點位置在哪裡嗎?
    而1929年哈勃通過十數年的觀測,發現遙遠的天體正在高速膨脹,不過當年哈勃測出的膨脹速度高達550千米/秒·百萬秒差距,偏高很多,這和當時所使用的參考數據沒有考慮各種修正有關,普朗克衛星在2013年最新測得的數據是67.15千米/秒,根據此膨脹速度計算,位於2.5億光年外的巨引源正在以超過4400千米/秒的速度遠離!
  • 宇宙誕生138億年後,還能找到大爆炸的奇點位置在哪裡嗎?
    而1929年哈勃通過十數年的觀測,發現遙遠的天體正在高速膨脹,不過當年哈勃測出的膨脹速度高達550千米/秒·百萬秒差距,偏高很多,這和當時所使用的參考數據沒有考慮各種修正有關,普朗克衛星在2013年最新測得的數據是67.15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
  • 大爆炸後才15億年,形成的這個星系,卻擁有超過1萬億顆恆星!
    一個比我們銀河系質量更大的星系,擁有超過1萬億顆恆星,銀河才2千億顆,揭示了宇宙中大質量星系的「核心」已經在大爆炸後15億年形成,比之前的測量結果早了大約10億年,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論文作者、日本高級研究生院和日本國家天文臺天文科學副教授田中雅之說:如果我們把望遠鏡對準天空,拍下一張深層次的圖像,就能看到那麼多星系在外面了。
  • 這顆黑洞發出的光經過了130億年才到達地球!質量是太陽的15億倍
    通過長期的觀測研究,天文學家確定早期宇宙的類星體中含有超大質量黑洞。但這些黑洞是如何在宇宙誕生不久就「成長」為超大質量黑洞,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熱門課題。近日,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史都華天文臺的天文學家發現了早期宇宙中質量最大的類星體,其擁有著一個15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個黑洞嗎?
    2013年通過普朗克衛星,科學家們對哈勃常數值進行了修正,確定為距離地球每百萬秒差距區域(326萬光年),其相對於地球的退行速度約為68公裡每秒。根據宇宙膨脹理論,我們可以計算出在距離地球144億光年的區域,其目標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就達到了光速,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距離地球144億光年區域所發出的光線,已經無法到達地球。
  • 大爆炸後不久,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並釋放出強大的噴流的?
    根據國際高等研究學院(SISSA)和來自日本和臺灣的天文學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提供了關於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大爆炸後8億年開始形成,以及在不到20億年後開始形成相對論噴流的新見解。該案例表明宇宙中巨大物體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天文學家已經知道超大質量黑洞已有半個多世紀了。
  • 揭宇宙「恆星工廠」:形成於大爆炸後10億年
    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恆星形成的起始階段比理論上的要更早一些,大質量星系中開始集中啟動「造星運動」大約在宇宙大爆炸後的10億年左右,這項研究也改變了我們對宇宙以及恆星演化史的認識。科學家對26個星系進行觀測後發現,其中存在較多的年齡偏大的恆星,星系的平均年齡在120億年左右。
  • 宇宙大爆炸中的奇點和黑洞中的奇點是一樣的嗎?
    因此,黑洞奇點如果發生爆炸,也與宇宙大爆炸截然不同,因為宇宙大爆炸是各向同性的,而黑洞奇點大爆炸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它是處在四維時空裡面,它的爆炸是有中心的,而它周圍的時空完全程度本來就存在差異,也就是一開始,離奇點越近彎曲越嚴重,這樣即使奇點不爆炸,也不存在各向同性,而在爆炸以後,能量密度也是以中心往外輻射,同樣不存在各向同性。
  • 又有新發現:宇宙爆炸10億年後,有一顆比太陽重10億倍的黑洞
    宇宙大爆炸後,我們的世界到底發生了哪些奇妙故事?星系、恆星、黑洞、暗物質......它們如何交集在一起,譜奏出這世間最動聽的交響樂曲!吸引無數的天文物理學家窮其一生,去追尋的真相與真知。霍金給出了宇宙大爆炸的理論:138億年前,在奇點處,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爆炸,讓一個直徑長達930億光年的世界,誕生了......
  • 黑洞奇點和大爆炸奇點有什麼區別?
    大爆炸奇點是一個體積為零的點,但質量很大,這使得密度極高。大爆炸(bing)這個奇點包含了宇宙中的全部物質和能量。大爆炸的最初時刻仍然是個謎。然而,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相信,在最短的那幾分之一秒之後,強大的核力和電磁力便分開了,這很可能導致宇宙開始膨脹。大爆炸創造了空間、時間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全部物質和能源。
  • 黑洞奇點和大爆炸奇點有什麼區別?
    大爆炸的最初時刻仍然是個謎。然而,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相信,在最短的那幾分之一秒之後,強大的核力和電磁力便分開了,這很可能導致宇宙開始膨脹。大爆炸創造了空間、時間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全部物質和能源。黑洞奇點是在一顆質量非常大的恆星的核心坍塌出一個事件視界後形成的。由於這些奇點是極小的,他們擁有無限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