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即將過去的2020年無論對資本市場還是對公募基金而言,註定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年份,這一年,公募基金髮行規模超過3萬億份,創出歷史新高,而在專業機構看來,未來市場還將發生深遠變革。
中金公司在近期發布的一份名為《中國股市生態的四大變化》的研報中指出,隨著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機構投資者崛起, A股市場正在迎來四方面改變:一是居民資產配置將更多轉向金融資產;二是投資者結構逐漸「機構化」;三是機構投資者「頭部效應」明顯;四是市場投資行為趨於「基本面化」。
研報裡面包含了很多關於公募基金及資本市場的專業、詳實數據,基金君摘錄部分內容,供投資者參考。
變化一:
居民資產配置迎來拐點
中金公司指出,中國居民家庭資產自改革開放開始逐步累積,隨著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生命周期演進,配置主力從滿足生存、生活基本需求起步,到提高生活水平(購買各類家庭耐用消費品),再到購買不動產、乘用車等「昂貴」的固定資產,目前可能正在進入金融資產配置加速的拐點。
未來,中國居民家庭不動產配置比例可能已經見頂,金融風險資產配置將加速增長,市場均衡利率易降難升等趨勢驅動之下,需要繼續密切關注居民資產配置拐點的到來所伴隨的一系列變化。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中金公司判斷居民資產配置的趨勢性變化有望在未來五到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持續引導投資者行為的變化。
圖表: 迎接居民家庭資產配置的拐點
圖表: 中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2019)
變化二:
機構投資者市場佔比將繼續提升
歷史上A股散戶投資者佔比頗高、市場投機氛圍較重,但近幾年隨著對外加速開放、外資持續流入A股市場,A股機構投資者表現好於整體市場,機構持股佔比比例逐年上升,市場呈現了明顯的「機構化」趨勢。
中金公司綜合多方面數據估算結果顯示:
一、總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8%下降到2020年的22%,「自由流通市值」中個人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2%下降到2020年的52%(VS.2019年為54%)。股市資金面上,個人投資者直接入市對市場的影響邊際減弱。
二、總市值中機構投資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11%上升到2020年的21%(VS.2019年為19%),而「自由流通市值」中,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38%上升到2020年的48%(VS.2019年為47%)。
三、截止今年上半年,通過QFII、RQFII通道及滬深港通北向投資A股的頭寸在2.5萬億元左右,大概佔A股總市值的4%左右,自由流通市值比例在9%左右。公募基金(剔除保險、社保、年金等持股)、保險、私募基金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佔比分別為8.8%、8.8%、6.8%。
在中金公司看來,2021年除了傳統的機構投資者如公募、私募等類型外,邊際上值得高度關注的機構投資者是銀行理財子公司、養老資金及外資。
圖表: A股投資者結構估算(自由流通市值)
圖表:股票型基金連續四年整體表現好於市場,年初至今股票型基金平均回報38%
圖表: 今年二季度以來,個人投資者入市與市場成交的相關性明顯減弱
變化三:
機構「頭部化」趨勢明顯
截止目前,今年以來,前十大公募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比2019年年底增加21%,增速快於全行業平均增速。同時,主動管理的權益類產品的規模,也呈現了份額上升的趨勢,「二八效應」明顯,頭部前20%的主動偏股型基金管理規模已經佔據全部主動偏股型基金的73%。
圖表: 公募基金呈現市場份額「頭部化」集中的趨勢
圖表: 數量前20%的主動偏股型基金持有股票市值佔全部主動偏股型基金持有市值比例的73%
圖表: 新基金年初至今發行規模超過3.0萬億份
變化四:
投資行為更趨「基本面化」
隨著海外投資者加大A股市場的配置、市場投資者結構「機構化」趨勢強化,A股投資者投資行為也越來越「基本面化」。基本面類因子影響增強,個股成交也呈現向優質股集中的趨勢。
圖表:量化分析顯示2016年後A股基本面類因子對超額收益的解釋力大幅好於「投機類」因子
圖表: 外資持股較為集中的公司與市場整體表現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