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港股|中金髮研報指,近期東南亞,南亞,拉美,中東北非,新興歐洲等地區新冠確診上升較 快,成為「第二波」歐美之後的全球「第三波」疫情;其中以土耳其, 巴西,俄羅斯,印度,墨西哥,及印尼等大型新興經濟體為代表。
中金預計,如果第三波疫情持續發酵,可能對全球跨國交流「解封」節奏, 製造業產業鏈和大宗原材料供給,全球需求以及金融穩定等造成影響. 建議需密切關注相關國家政策應對,及全球投資者資金動向. 全球新冠疫情發展: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印度,墨西哥,以及印尼 等大型新興經濟體晚於歐美 1 個月左右進入疫情爆發期;疫情正從「第 二波」向「第三波」發展.3 月中旬開始,東南亞,南亞,拉美,中東 北非,以及新興歐洲等地區疫情相繼進入爆發期,較歐美晚了 1 個月左 右.其中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印度,墨西哥,及印尼等代表性大型 新興經濟體,累計確診人數在 3 月中旬超過 100 例後,進入快速指數增 長階段.截至 4月 19 日,土耳其,俄羅斯,巴西及印度累計確診人數分別達 82,329、36,925、36,793 和 16,365 人.而且,考慮到這些經濟體檢測能力短期受限,真實感染人數可能更高。
究其原因,首先,第三波疫情涉及國家人口規模更大,且「封鎖」力度尚待加強; 如果持續發酵,可能影響全球跨國交流「解封」節奏.從人口規模對比 來看,第三波疫情涉及主要國家,如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印度,墨 西哥,以及印尼等國,人口規模超過 20 億.相比之下,第一波疫情中, 中國人口約 14 億;第二波疫情中,歐美日韓及伊朗等國人口約 11 億. 從目前各國的「封鎖」節奏看,除印度已經宣布全國性封鎖外,其它主要新興經濟體封鎖力度尚待加強.另外,相比發達國家,這些新興國家 醫療基礎設施更差,國家「抗疫」能力更加薄弱.總結看,在這些新興 經濟體中發酵的第三波疫情,其控制難度可能超過前兩波.從全球「抗 疫」角度看,即使全球第二波的歐美疫情得到控制,且其國內開始「解 封」,但第三波疫情發展,可能令全球跨國人員物流交流「解封」推後。
其次,「第三波」疫情發酵可能衝擊製造業產業鏈及大宗原材料供給:1.全球製造業產業鏈可能受衝擊,尤其是偏初級產品產業鏈如焦炭石 化,紡織服裝,玻璃水泥等.根據 OECD 數據,疫情發展較嚴重的 6 個大型新興經濟體(土耳其,巴西,俄羅斯,印度,墨西哥,以 及印尼),2015 年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比重約 10%,且為全球製造 業生產 11%的中間品.其中,焦炭石化(23.3%),紡織服裝(16.5%), 食品飲料(16.4%),玻璃水泥(11.8%)以及基本金屬(11.7%)等 行業,這 6 大經濟體生產的中間品佔全球比重較高. 2. 大宗商品,如原油,煤炭,鐵礦石,農產品(小麥,大豆)供給可 能受影響.其中,俄羅斯,巴西均是重要的原油出口國.印度,印 尼,俄羅斯,土耳其等國都是全球重要的煤炭生產國(圖表 11). 巴西同時也是全球重要鐵礦石供應國.俄羅斯及巴西均是重要的農 產品生產和出口國,尤其是俄羅斯的小麥,以及巴西的大豆.如果 這些國家疫情加劇,相應大宗商品的全球供給可能受到影響。
第三,新興經濟體承壓,可能衝擊全球金融穩定性.疫情較嚴重的土耳其,巴西,俄羅 斯,印度,墨西哥,及印尼等國家,經濟體量相對較大;相應地,全球投資者對其風險 敞口也較大.截至 2019 年 2 季度,全球投資者持有 60%印尼國債,50%墨西哥國債,39% 土耳其國債,以及 25%俄羅斯國債(圖表 14).BIS 統計數據也顯示,截至 2019 年 3 季 度,海外跨國銀行對上述 6 大新興經濟體風險敞口約 1.4 萬億美元.這些風險敞口集中 在歐洲(7930 億美元),美國(約 2907 億美元),日本(約 1585 億美元)的跨國銀行. 歐洲敞口最大的國家為西班牙,達 3820 億美元,主要是對巴西和墨西哥的貸款.隨著疫 情加劇,這些風險敞口發生違約的概率可能加大,甚至存在演化為新興市場債務危機的 可能.一旦這一情形發生,全球金融機構健康,乃至金融體系穩定性均可能受衝擊。
第四,新興經濟體進入「封鎖」導致其內需下降,也將令本就疲弱的全球需求雪上加霜:1. 新興市場進口可能下降.過去 20 年,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的重要性顯著提高.2019 年,6 大新興經濟體佔全球進口比重約 9.3%;相比之下,2003 年末這一比重為 6%. 2. 跨國公司在新興經濟體收入可能下降.疫情可能影響部分海外公司在當地的運營, 從而拉低母公司整體收入及現金流,甚至影響其全球投資計劃.據FactSet 統計, MSCI 發達市場指數收入中,約 9.4%來自中國之外的新興經濟體,其中 Stoxx 歐洲 600 指數為 13.8%,標普 500 指數為 8.6%,日經 225 指數為 7.2%.。
中金指出,特別關注印度全國「封鎖」對全球溢出效應.印度 2019 年 GDP 約 2.8 萬億美元,是新興 經濟體中體量僅次於中國,且增速較快的國家.因而,其全國封鎖可能的影響較大.我 們特別關注三個方面:1)印度,乃至較多新興市場,是全球包括中國電子產品的重要市 場;2)印度也是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因為較多科技產品代工廠設立在印度;3) 印度也是全球重要的軟體服務出口國,甚至包括部分的軟體後勤服務中心。
關於應對策略,中金建議,需密切關注這些「第三波」疫情涉及國家的「抗疫」措施如經濟「封鎖」等的推出節奏.同時,也要密切關注這些國家面臨下行壓力過程中,經濟救助政策的出臺力度和速度.這其中,尤其需要關注全球投資者信心的變化,以及因此帶來的全球資金流動變化. 此前,2 月下旬至 3 月下旬歐美疫情發展加劇階段,全球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資金從 新興市場大幅撤出.IIF 數據顯示,期間全球投資者從新興市場撤出約 950 億美元,速度 遠快於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隨著近期歐美疫情邊際緩和,及全球各類救助 政策快速出臺,流出壓力也略有緩和。
中金提示,隨著「第三波」疫情在新興市場本土發酵,全球投資者可能轉為關注新興市場債務風險,並再度撤出資金。
免責聲明:本文不代表鳳凰網港股立場,不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