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國際周報|日韓第三波疫情可能到來 平均每17秒就有一位歐洲人...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2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馬子倩)剛剛過去的一周,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以周為單位刷新紀錄的趨勢,在約一個月後首次出現下降,不過仍連續處於周增確診超過60萬例的高位。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日前表示,過去4周全球報告的新冠肺炎病例數量比前6個月的病例總數還要多,歐洲和北美的醫院及重症監護病房趨於飽和或已達極限。截至北京時間11月22日9時,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5727萬例,累計死亡超過136萬例。全球共有11個國家累計確診逾100萬例,61個國家累計確診超10萬例。

美國本土所有縣級行政區「淪陷」

隨著德克薩斯州洛文縣11月17日上報3例新增確診病例,美國本土所有縣級行政區已全部出現新冠疫情。「美國正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美國衛生部助理部長吉魯瓦爾18日表示,新冠感染者住院率和死亡人數平均每周增加25%,確診病例增速迅猛且至今沒有減緩的跡象,這「不是正確的方向」。

美國仍是全球累計確診、累計死亡、周增確診和周增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單周確診首次超過110萬例達117萬例,比排名2至5位的印度、法國、義大利和巴西單周確診總和還要多。美國累計確診病例數在本周超過1200萬例,死亡超過25萬例。20日,川普的長子小唐納·川普新冠檢測結果呈陽性。另據報導,載有300名船員的美國海軍麥可·墨菲號飛彈驅逐艦暴發大規模新冠疫情,疫情波及近四分之一的船員。

隨著多項疫情數據持續惡化,美國部分地區收緊防疫政策。華盛頓州自17日起開始實施為期4周的封州令;紐約市自19日起再次關閉學校,停止一切線下授課活動;加利福尼亞州從21日晚開始實施宵禁。美國疾控中心在20日更新的指南中表示,大多數新冠感染病例由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所以人們外出時一定要佩戴口罩。

加拿大疫情形勢趨於嚴峻,多倫多市被劃為防疫級別最高的「灰色地區」,從23日起將重新實施至少28天的封禁。加拿大公共安全部長布萊爾11月19日宣布,加拿大與美國之間自今年3月21日開始起實施的非必要跨境旅行限制措施,將延長到2020年12月21日。這是該限制措施第八次延長。

印度和巴西病例基數較大,新增確診病例仍較多。印度20日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累計確診病例突破900萬的國家,但病例增速較此前明顯放緩,過去兩周單日新增病例已降至5萬例以下。

累計確診病例數列全球第三的巴西近期疫情有所反彈,累計確診病例數在本周突破600萬例。截至20日,巴西至少已有6個州的首府城市新冠肺炎重症監護病房佔用率達到或超過80%。

平均每17秒就有一名歐洲人死於新冠

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漢斯·克盧格11月19日表示,歐洲已再次成為新冠疫情的「震中」,平均每17秒歐洲就有一人因感染新冠病毒病亡。他說,歐洲新冠感染病例佔全球病例的28%,歐洲病亡患者佔全球病亡總數的26%。「抗疫疲勞」是造成歐洲地區第二波新冠疫情的重要因素,但歐洲各國政府為遏制病毒傳播而採取的措施正在開始見效。

過去一周,德國、俄羅斯等國日增確診病例數持續刷新紀錄。法國疫情數據出現下降趨勢,20日日增確診約2.3萬例,遠遠少於11月6日的6萬例峰值。法國公共衛生署認為,法國已經度過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的高峰。義大利、比利時疫情形勢也出現緩和跡象。

丹麥首次出現變異新冠病毒「貂傳人」病例的事件仍在發酵。愛爾蘭農業部19日要求撲殺3個水貂養殖場的水貂,涉及撲殺水貂約12萬隻。丹麥方面同日表示,鑑於沒有發現9月15日之後的感染病例,「貂傳人」變異新冠病毒「非常可能」已經消失。波蘭水貂養殖場20日發現18例確診病例,但官方不認為這些是「貂傳人」病例。

日韓確診病例增速加快 第三波疫情可能到來

日本和韓國近期確診病例增速持續加快,均處於第三波疫情的「入口」,尤以首都圈疫情為甚。

日本日增確診病例數自11月18日起連創新高,並在21日首次超過2500例。日本累計確診已超過13萬例。此前日本政府為刺激消費而推出的旅遊和餐飲補貼措施,被部分民眾認為助長了疫情反彈,政府新冠病毒對策分科會(即新冠專家小組)有意提議調整相關政策。東京都19日將新冠疫情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等級4級。

11月17日,韓國日增確診病例在時隔81天後首次突破300例,且在此後連續3天逐日攀升。防疫部門20日表示,韓國首都圈新冠疫情再次出現大規模流行趨勢,初步判斷韓國已出現第三波疫情到來的跡象。

非洲累計確診病例在本周突破200萬例,死亡接近5萬例。非洲從2月14日報告首例確診病例發展到100萬例用時近半年,從100萬例增至200萬例用時僅約3個半月。由於非洲醫療衛生條件不佳、檢測能力不足,實際感染人數可能超過報告數字。就確診病例數而言,南非、摩洛哥、埃及和衣索比亞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非洲國家。

一項研究表明人感染新冠病毒後可以免疫數月

日本國會眾議院11月19日通過了《預防接種法》修正案,規定接種新冠疫苗為「國民義務」,政府將全額負擔接種費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1日重申,新冠疫苗是一種全球性公共福祉產品,必須確保每個人都有機會接種疫苗。

一項英國研究顯示,病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後至少6個月內很可能不會再次感染。對此,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20日表示,這是一個好消息,他希望免疫保護時間能進一步延長。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則表示,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幾周內會產生抗體反應,現在發現這種抗體反應可以延續數月,還需進行跟蹤研究以確定抗體延續的時間。

世衛組織本周發布建議,不要將瑞德西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無論其病情嚴重程度如何。通過比較幾種藥物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目前無任何證據證明瑞德西韋可以降低患者對呼吸設備的需求,或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責任編輯:高鑫誠,馬子倩】

相關焦點

  • 世衛警告:歐洲再次成為新冠疫情震中,每17秒就有1人病亡
    世衛警告:歐洲再次成為新冠疫情震中,每17秒就有1人病亡 時間:2020年11月20日 08:01:20&nbsp中財網   當地時間19日,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漢斯·克盧格在哥本哈根警告稱
  • 【券商聚焦】中金公司:「第三波疫情」將對全球可能產生的影響
    鳳凰網港股|中金髮研報指,近期東南亞,南亞,拉美,中東北非,新興歐洲等地區新冠確診上升較 快,成為「第二波」歐美之後的全球「第三波」疫情;其中以土耳其, 巴西,俄羅斯,印度,墨西哥,及印尼等大型新興經濟體為代表。中金預計,如果第三波疫情持續發酵,可能對全球跨國交流「解封」節奏, 製造業產業鏈和大宗原材料供給,全球需求以及金融穩定等造成影響.
  • 陳根:歐洲深陷第二波疫情,與第一波疫情有什麼不同?
    法國每日新冠病死人數達到四月份以來最高峰,超過240人,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3.6萬;德國每日新冠死亡人數也在逼近三位數,確診新增病例接近1.7萬;英國每日病死人數超過300,新增病例接近2.5萬。歐洲新冠疫情已然面臨第二波高峰壓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稱歐洲「深陷第二波疫情」,預計「今年聖誕將大不同於尋常」。全球股市近日更是跌勢不止。
  • 疫情國際周報|一周新增4個「百萬級」疫情國家 北半球冬季臨近是...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當地時間10月23日指出,真正的冬天還沒有到來,但已有太多國家的病例數呈指數級增長,很多地區的醫院和重症監護室接近承載極限。他敦促有關國家立即採取綜合性措施,以減少本可避免的死亡,防止基本醫療體系崩潰並避免學校等再次關閉。 美國「第三波疫情」正在來襲,單周新增確診病例超過46萬,超過印度回升至全球最高。
  • 數據建模模擬歐洲第二波疫情
    2020-09-25 08:09:35 來源:科技日報數據建模模擬歐洲第二波疫情高峰期時間可能會持續到明年1月國際戰「疫」行動 科技日報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雜誌23日發表一項數學研究,為應對疫情捲土重來,科學家們利用感染率數據和歐洲各國內部及各國之間的旅行數據
  • 每17秒就死1人!世衛警告歐洲國家:不要追求經濟利益而取消限制
    導語:每17秒就死1人!世衛警告歐洲國家:不要追求經濟利益而取消限制全球疫情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了明顯的「兩極化」!控制早的國家已經快要恢復正常生活,而那些不重視、不控制的國家,目前還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央視新聞的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向歐洲發出了警告!並且稱歐洲已經在一次處在新冠疫情的「地震」之中,好不誇張的說:現在的歐洲,平均每17秒就會有1人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按照地球為整體,歐洲的病例是全球的28%,歐洲的死亡數據佔全球的26%。
  • 「日韓疫情」概念股? 多氟多:氫氟酸價格上行 日韓疫情影響有待觀察
    近期,疫情在日韓地區日漸發展,友邦是否也會選擇停工、停產受到市場關注。此前多氟多(002407,股吧)曾因日韓半導體之爭產品價格上漲,擴大韓國出口,關於此次影響,多氟多回應稱,最近國內氫氟酸供應收縮、需求穩定,已出現漲價趨勢,日韓疫情影響現階段還不好判斷,韓國客戶一直在考慮布局日本之外的產品供應。
  • 圖解全球疫情:每18秒就有1人因新冠病毒感染死亡
    財聯社(上海 編輯劉蕊)訊,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Worldometer網站的疫情數據,截至北京時間6月29日4時5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經累計超過50萬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000萬例。據統計,在6月1日至27日裡,平均每天有超過4700人死亡。
  • 有理兒有面:第三波疫情,香港是否能「睜眼看祖國」?
    本文轉自【有理兒有面微信公號】;最近,香港爆發了第三波新冠疫情。從7月5日至14日,已確診224宗本地感染病例,病毒在多個小區擴散,多例源頭不明,確診群組包括粥面鋪茶餐廳員工、養老院人員、的士司機、快遞員、護士、住院病人,甚至還有入境處工作人員。
  • 疫情曲線緣何第三次出現快速上揚?
    瑞士大約有850萬人口,目前累計確診病例數超過28萬,世衛組織總部所在地日內瓦已是歐洲新冠病毒感染最高發的熱點地區之一。美國南達科他州,目前全美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1月以來,已有至少280人因新冠肺炎病亡,超過該州新冠肺炎總病亡數的三分之一。
  • 美國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新冠,太嚇人了
    美國新增確診病例超17萬例 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新冠肺炎 根據Worldometer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11月26日6時3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3104637例,累計死亡病例267924例。與前一日6時30分數據相比,美國新增確診病例177504例,新增死亡病例2281例。
  • 外媒驚人統計:全球每18秒有1人因新冠病毒死亡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9日4時33分,世界上已有超過50萬人因新冠肺炎感染而死亡。根據6月1日至27日的數據平均值,每天有超過4700人死亡,也就是說每1小時就有196人死亡,或者每18秒就有1人死亡。
  • 香港第三波疫情已致27人離世 擬建「港版火神山」
    中新網8月3日電 綜合港媒報導,近期香港發生第三波疫情,2日再有新冠肺炎確診者離世,累計35人不治,當中27人在第三波疫情下離世,全部是年長者。此外,第三波疫情下,慈雲山成為疫情「重災區」,區外人都敬而遠之,不過有記者調查發現,「加辣限聚令」及「口罩令」等措施下,少了人出街,令環境感染風險大大降低。8月1日,香港醫院管理局啟用位於亞洲國際博覽館的社區治療設施。圖為入住的男女病人分開左右兩邊,地面貼有標識。
  • 國際紡聯發布第三次全球新冠疫情對國際紡織的影響調查報告
    在此環境下,國際紡聯在4月下旬開展了第三次新冠疫情影響調查,共有來自非洲、美洲、亞洲、歐洲(包括土耳其)地區的600家企業參與此次調查。近日,國際紡聯發布了第三次全球新冠疫情對國際紡織的影響調查報告。2020年的平均營業額將下降33%。
  • 一文讀懂全球疫情:全球累計確診逾4896萬例 法國或面臨第三波疫情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美洲地區,美國疫情逐漸惡化,累計確診至少達全球總數的20%,巴西政府向養老院發放救助金;歐洲地區,法國或將面臨第三波疫情,義大利擬關閉羅馬鬥獸場;亞洲地區,印度最高法院要求禁止對人體噴灑消毒劑,伊朗疫情有所回升,單日確診連續4天超8000例。
  • 世界周刊丨疫情曲線緣何第三次出現快速上揚?
    內部郵件顯示,疫情暴發以來,世衛組織總部員工中已出現65例確診病例。在最近確診的5人中,4人屬於同一個工作組,另1人與他們曾有過接觸。5人中包括世衛組織總幹事領導小組中一名傳染病防控專家。瑞士大約有850萬人口,目前累計確診病例數超過28萬,世衛組織總部所在地日內瓦已是歐洲新冠病毒感染最高發的熱點地區之一。
  • 張文宏說的「第二波」疫情在歐洲真的來了!原因竟和天氣變涼無關
    考慮到上報數據波動,基於新冠病毒的周期性規律,我們選擇七日作為時距計算了連續七天的移動平均值,經過處理後的每百萬人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就能較清晰地反映出各國疫情發展情況(下圖)。 如果我們熟知第一波疫情的規律,就知道從病例零星出現到大規模爆發,大約有兩周左右的潛伏時間。歐洲也是如此,前期零星病例的積累,到秋季返工返學後,終於一發不可收拾。西班牙超過60%的新感染病例都發生在社交聚會中,包括家庭內部聚會。
  • 平均每兩秒就有1人確診,為什麼美國用了3個月仍未控制住疫情?
    復工復產的推進,室內聚集的增加以及居家令的執行不徹底,被認為是美國這一輪疫情反彈的主要原因。在新冠病毒面前,美國不同族裔的處境也不對等。非裔受到疫情傷害更深。平均每兩秒鐘,在美國就有1個人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這是當地時間6月25日以來的最新數據。
  • 日本「第三波」疫情要來?除了單日新增破2000例,眼下疫情還有這些...
    日本18日報告新增新冠確診病例2203例,是疫情暴發以來單日新增首次超過2000例。疾病防控專家擔憂,日本或迎來「第三波」疫情。相比今夏第二波疫情,日本眼下疫情呈現老年患者比例升高、重症風險增加、聚集性疫情類型多樣等特點,疫情防控難度加大。
  • 比第一波更嚴重!全球股市慘了,創疫情暴發以來最大下跌!
    比第一波更嚴重!全球股市慘了,創疫情暴發以來最大下跌!歐洲股市表現表現同樣糟糕,德國DAX指數近一周下跌8.61%,法國CAC40指數下跌6.42%,英國富時100指數跌4.83%。衡量未來一個月美國股市預期波動率的Vix指數周五攀升至近40,是長期平均水平的兩倍。「恐懼指標」激增,也反映了對下周大選結果不確定性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