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有理兒有面微信公號】;
最近,香港爆發了第三波新冠疫情。從7月5日至14日,已確診224宗本地感染病例,病毒在多個小區擴散,多例源頭不明,確診群組包括粥面鋪茶餐廳員工、養老院人員、的士司機、快遞員、護士、住院病人,甚至還有入境處工作人員。
看似一個小反彈的疫情,作為中國的一個城市,有了武漢經驗、北京經驗,感覺控制起來應該不會太困難,但真的是事與願違。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形容,情況似乎是香港出現疫情以來最嚴重。特區政府抗疫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也表示:當初在一月末,武漢未封城前,即時傳播率亦只有2.5至3,但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由於病毒已出現基因變異,新的病毒傳播率達到4,強調香港現時開始真正的持續本地爆發。
如果把我們人類社會比喻成一片森林,病毒就是火星。一棵樹被點燃了,產生新的火星會飛濺其他樹上,進而引發森林大火。要控制病毒,除了要對著火的樹滅火,還要隔離,就是不讓火星濺到別的樹上。還要排查哪些樹上有火星,迅速掐滅。
要控制新冠肺炎,全球1260萬例感染經驗告訴我們,不外乎「三字訣」:防、隔、治!
防,就是防止外來火星點燃本地樹木,防止外來輸入。疫情初期,作為被病毒突然襲擊的中國內地,確實有病毒輸入香港的可能。但當香港採取「封關」、強制隔離檢疫措施後,在疫情控制方面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截止目前,沒有一例新冠病例是香港強制檢疫後,由內地輸入的。而香港第二波、第三波疫情,都是從歐美、印巴等地輸入。
隔,就是讓健康的人和被感染者隔開。如果能做全民篩查,那就能迅速找到森林裡哪顆樹有小火星。如果沒法全民篩查,那只能全民相互隔離,切斷傳染的通道。
治,是對已感染病人積極治療,這點香港社會做得不錯,截止7月14日,確診1570例,死亡8例,死亡率0.51%。比起歐美確實是不錯的成績。
知道要怎麼做,那香港社會能不能做?北京6月份也有過疫情反覆,能否參考北京模式?
在香港一檔著名時政節目《城市論壇》中,香港大學醫學院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說:北京疫情的時候做得非常到位,在一星期內(北京政府)做了近900萬次核酸檢測,全城有2000多個採樣點,政府承擔檢測費。
(2月份盧寵茂院長的醫療團隊曾多次請戰支援湖北)
可惜這位深港兩地醫生,不斷受到質疑。節目中主持就質疑院長來自深圳,但屬於豁免檢疫,問豁免檢疫人數會不會太多。也有同臺嘉賓,質疑院長是不是曾經支援武漢,現在到香港會不會給香港帶來風險。
盧院長回答:首先要分清楚哪裡是高危區域,高危區域過來是需要很嚴格的檢疫。深圳以三倍香港的人口,目前發生462個病例,病例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過去140天沒有本地病例,60天沒有輸入病例。所以現在如果有人說怕深圳的人過來,那應該是反過來說,是深圳怕香港過來的人更對。如果要實施(粵港澳)健康碼,香港一定要控制好,像深圳一樣控制疫情,才能通過。
雖然目前無法確定第三波病毒具體由誰傳入香港,但是病毒株是由歐美傳入這點毋庸置疑。
這種變異新冠病毒,7月初內地媒體就報導了,並提醒已經從歐洲傳染到美國。為顯示世界第一大國的身份,美國確診人數也以竄天猴式增長,由日增2萬竄成日增7萬。
但是,媒體報導並沒成功警示香港社會,大部分市民還沉浸在抗疫成效不錯(跟歐美比),是否該進一步放寬管控措施的氛圍之中。反對派借著疫情穩定,大規模搞非法集會,造成人群聚集傳播病毒。中介機構引導市民,積極討論重新開放東南亞勞務市場,引進1.2萬菲傭服務港人。而本次第三波疫情確診者,就有菲律賓女傭。
可以說第三波疫情的發生,沒有防住,是香港社會嚴防內地、開放外國,放鬆警惕導致的。
歐美沒有一個國家、地區有能力做全民檢測篩查,那麼作為中國的香港,是否能參考武漢經驗進行全民檢測篩查呢?
這又遇到另外一個困難,檢測費用高昂。
香港私人醫療機構的病毒試劑目前主要為進口貨,當中不少機構取用醫管局同款的羅氏診斷試劑。14家檢測醫療機構收費由約1000多元至逾3000元不等,而來自私家醫院的消息指,相關試劑成本價目前約600元,加上人工及機械費用,直言「沒有什麼空間可以減下去」。之前香港日檢測量為7500人份左右。
而一河之隔的廣東省,檢測費用約82元,不同醫院不同掛號費,最終費用也就100元上下,與香港的檢測費用差距巨大。以盧院長的港大深圳醫院為例,每日能進行2500次檢測,試劑成本僅僅15元左右。
雖然沒有公開數據說深圳日檢測能力是多少,但是港大醫院只是深圳其中一家公立醫院,深圳有50家公立醫院(2019年5月數據),檢測能力遠超香港是肯定的。
按照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內地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達每日378萬人份。按照內地每萬人檢測能力,香港要趕上來,每天應該要做2萬個左右檢測,也就是現在的近3倍。
非得用外國檢測劑,高昂的費用顯然束縛了香港社會的防疫能力。殊不知世界上最大試劑生產國就是中國,控制疫情最有效的也是中國!
7月13日,香港特首林鄭宣布,將和內地兩家私企合作,為香港居民提供40萬次檢測,由政府承擔費用。後港媒報導該兩家私企為內地檢測龍頭企業的 「華大基因」與「中國檢疫」。雖然措施只是剛剛實施,但是起碼是個好的開始。
但即使是這種好事,香港社會依然有反對聲音。身處醫學界的香港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就質疑港府未有招標,借疫情向內地輸送利益。甚至造謠港府借著內地企業之手,將40萬港人信息交給內地。
放著世界質量最好、價格最便宜的中國內地試劑不用,非要去用疫情控制得極差的歐美醫療產品,價格還是內地的幾十倍,這就樂意了?雖然說這是亂港派的故意搗亂,但是他們能成為議員,本身就代表有一定的選票支撐這種反中觀點。
之前的堅持「國際視野」,讓香港「檢」沒工具可檢,使得病毒在香港像在歐美一樣四處傳播。
不僅試劑、檢疫都是面向歐美,連口罩也是「國際視野」。
7月9日,港媒東網記者到灣仔及銅鑼灣一帶觀察口罩銷情。因疫情反彈口罩迅速漲價,一盒50個裝的成人口罩,售價在180至近300港元不等,採訪中記者見到日本生產的「超快適」口罩索價260港元一盒,亦有包裝盒印有加拿大國旗及「ASTM Level 2」字眼的50個裝口罩,要價280港元一盒。
連買口罩都要買外國產品,疫情嚴重的加拿大比疫情稍輕的日本還要貴。
那麼香港市面有沒有內地口罩,應該有,但是從記者拍的圖片看,沒看到,說明不多。7月11日,香港主流網媒之一的香港01,直接質疑內地口罩質量問題,認為種種原因下,內地口罩保質期只能有一個月。
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內地醫護戴著國產口罩,奔赴武漢戰病毒,沒有一例感染。人口和重慶接近的加拿大,感染近11萬,死亡近9000人,除了防疫措施的差距外,正規國貨和這種地方生產的口罩相比,質量還是相當有自信的。
雖然嘴上不承認內地做得好,但是許多港人卻用腳投票。根據香港入境處數據,7月5日至7月12日,已有逾萬人通過深圳灣口岸進入深圳,其中大部分是香港居民。
疫情防控只是一個例子,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香港社會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有「國際視野」,只相信西方,不肯睜開眼睛,看看自己所在的國家。這已經到了嚴重製約香港社會發展的程度。
持續一年多的香港「修例風波」,雖說原因涉及多個層面,但香港社會對祖國的不信任,確實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心態正好被反對派利用,以「反送中」為藉口,掀起撕裂香港社會的「巨浪」。
什麼時候,香港社會真正懂的「睜眼看祖國」,才是真正從心態上的「二次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