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無論一個人是聲名顯赫、還是籍籍無名,是憑藉聰明才智而成就斐然、還是命途多舛而一事無成,是了無遺憾的安然辭世、還是心有不甘的含恨而亡,人生僅僅是短暫的數十年而言——對於任何人而言,時間無比的吝嗇。因此,人們為了延年益壽(或是追求永生不死)而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途徑,比如秦始皇一生痴迷於「煉丹術」和長生不老之藥、鍊金術士們苦苦探尋和研製「賢者之石」、航海家們為了傳說中的「青春之泉」而乘風破浪等等,可人們的努力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然而,義大利的海洋生物學家皮拉諾等人發現了一種奇異的水母,這讓人們又看到長生不老的一線希望。
生母的生命歷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幼體-水螅體」階段,狀如雪茄的水母幼蟲在海水中飄來飄去,似乎是尋找著一個棲身之地,當它們落在一塊巖石、珊瑚礁和較為堅硬的物體上,就牢牢的吸附和固定下來,水母幼蟲會蛻變為水螅體,宛如一個小巧的海葵。第二階段為「水螅體-水母體」階段,水螅體會大量增殖、形成一個龐大的群落,這個群落可以覆蓋一整塊礁石、甚至覆蓋整個船塢,當條件成熟的時候,水螅體會通過「出芽生殖」的方式,誕生一群透明的、一張一翕的小水母。絕大部分的水母步入第二階段,於2個月至12個月之間會消亡,而燈塔水母(urritopsis nutricula)簡直是跳出了生死輪迴一般,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重生。
皮拉諾等人對4000隻不同生長階段的燈塔水母進行了一系列的轉化誘導實驗,比如飢餓的狀態下、水溫改變的條件下、鹽度升降的條件下等等,發現任何一種環境條件中,燈塔水母均發生了「水母體-水螅體」的轉化現象。也就是說,死亡的燈塔水母沉入海底,其一部分軀體腐爛的同時,另一部分細胞會重新聚合,生成一個水螅體,這個水螅體又會蛻變為一個水母體。從理論上而言,燈塔水母的「水母體-水螅體」轉化並沒有次數的限制,它們可以反覆的生殖、死亡、轉化和重生,享有一條近乎於無限的生命。
澳大利亞的水母研究專家麗薩.格什溫(Lisa Gershwin)認為,燈塔水母「返老還童」的生理機能讓人不可思議,這是幾十年以來最為驚人的發現之一,除了燈塔水母之外,中國的一位海洋生物學家在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轉化過程,大約有5種水母有著「返老還童」的生理機能。
燈塔水母的「返老還童」生理機制名為「細胞轉分化」,其細胞從一種類型轉變為另一種類型,進而開始了不同的生長階段。當燈塔水母到達了壽命的極限、或是患上重病、或是身受重傷而虛弱不堪時,它們身體中的某種讓人難以置信的生理機制會激活,其鐘形結構(也就是水母的傘狀體)和觸手會漸漸退化,轉變為水螅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又長成水母體、開始了新的生活——這個過程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除非它們的身體受到全面的破壞。
麗薩.格什溫認為,燈塔水母「返老還童」的生理機制與人類之間並無關聯,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無法獲得燈塔水母的神奇能力,也許人類的基因技術再上幾個新臺階之後,可以把燈塔水母的神奇能力「轉嫁」到人類的身上,這樣的話,人類就實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青春永駐」了。
小考題:你想不想擁有永恆的生命?你認為人類該不該追尋「永生」這一終極目標?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注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鑑,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