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母,大家就想到一個詞:美麗。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角是水母中美麗的佼佼者——「燈塔水母」。是的,就是最近大熱的電影《海王》中美得讓人窒息的「燈塔水母」,想必不少人對它印象深刻。這樣一種美麗的生物可並不是電影中虛構出來的,它在現實中的確存在。
「燈塔水母」 直徑約4-5毫米,身體呈透明鐘形,能夠看見紅色的消化系統,狀如燈塔,因而得名。它主要以微生物為食,多生活在熱帶海域。
網上有人說「燈塔水母」可以「返老還童」,理由是「燈塔水母」一生中要經歷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形態,水螅型是其幼年形態,水母型是其成熟形態。它在性成熟後可以重新回到水螅型形態,然後繼續成長開啟另一次的生命歷程。「燈塔水母」可以無限重複這一過程,從理論上實現永生。聽起來有點類似武俠小說中的「天山童姥」的狀態。
還有研究人員認為,「燈塔水母」的「返老還童」過程可能是通過細胞的轉分化過程實現的。在此過程中,細胞的類型和功能會發生改變,伴隨這種功能上的轉化所出現的,是器官的再生。
這些觀點似乎都認可了「燈塔水母」可以「返老還童」,但是,這是真的嗎?
「燈塔水母」確實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兩個形態,它的水母型就是大家熟悉的它們在水中如八爪魚一樣飄逸的模樣,它的水螅型形態則長得像珊瑚蟲一般。「燈塔水母」屬於動物界刺胞動物門,該動物門主要有水螅綱、缽水母綱和珊瑚綱,海蜇和各種珊瑚是我們最熟悉的刺胞動物。多數刺胞動物的生活史中都包括兩個基本的形態階段:無性生殖的水螅型階段和有性生殖的水母型階段,兩階段交替出現,在學術上,稱這種現象為世代交替。對於低等生物而言,這是一種細胞分化的能力,不僅是燈塔水母,所有種類的水母都具備這種能力。
但「燈塔水母」的不同形態期(水螅型和水母型)並不具有幼年、成熟的區別,只有生活史中哪個階段佔較多時間比例的差異。有些種類的水螅型階段短,我們常看到的是其水母型;反之,有些種類的水母型階段很短或沒有,因而我們通常看到的是其水螅型。
曾有從事「燈塔水母」研究的科學家觀察了約4000條「燈塔水母」,進行了轉化誘導實驗,發現「燈塔水母」在環境急劇變化時,如經歷飢餓、水溫改變、鹽度降低或機械損傷,「燈塔水母」可以由水母型階段「逆轉」到水螅型階段,但其實這樣的實驗結果是有條件的「人為性」轉化,因此並不具備代表性。而且,轉化過程隨水母型發育的程度不同有所差異,很多實驗條件在現實中不一定存在,光靠這個實驗結果事實上並不能推斷「燈塔水母」具備「逆生長」的能力。因此,實驗也只能反映出「燈塔水母」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而「燈塔水母」可以通過細胞的轉分化過程實現永久存活的這種現象還未在實驗室環境外觀察到過。所以,這些說法都不夠嚴謹,不能斷定「燈塔水母」可以「返老還童」。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王若雅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