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玉米高產有妙招

2020-12-04 三個老農民

俗語「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玉米高產有妙招。

在這片華夏大地上,俗語可謂是源遠流長,甚至在文字沒有出現之前,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因為發明了文字,才被記錄並且收藏起來。俗語來源於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在生產過程中積累經驗,它是廣大群眾智慧的結晶,甚至孔子的徒弟樊遲,對於農村俗語的問題都說「我不如農民」。農民不僅創造了這些言簡意賅的俗語,還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把它保存了下來,才使我們後人能夠學習到這種民間文化之瑰寶。

比如俗語「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就告訴我們後人高產的妙招。農民都知道,想讓田裡的黃土變成黑土,只能多施用農家肥,一年年土壤顏色變深,畝產量也會逐年增加。「白土地裡看苗,黑土地裡吃飯」,這個俗語所表達的也是相同道理。白土地裡苗雖然出的好,但是玉米生長後期,它的營養就供應不足了。而黑土地恰恰相反,如果能得全苗,後期玉米會生長旺盛,因為黑土養分足,地有後勁。

比如俗語「冷土換熱土,一畝頂兩畝」,以及「鋪砂又換土,一畝頂兩畝」,都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黑黏土地比較冷,不容易抓全苗。如果能夠鋪一些沙子,也就是我們說的熱土,就會使玉米增產。

還有一些俗語,也是告訴我們讓玉米高產的妙招。比如「秋後不深耕,來年蟲子生」,是說在秋後要把地裡的土壤深翻,把蟄伏在土裡的蟲卵翻出來,讓天氣寒冷時凍死它們。「耕地深又早,莊稼百樣好」,是說播種的時候要深耕,適時播種,莊稼才什麼都好。

比如「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就是說小滿節氣如果天氣暖和,就該除去麥子換成雜糧來種了。

點進文章的朋友們,你們對這句俗語「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玉米高產有妙招,是怎麼看的呢?

相關焦點

  • 黃土三七和黑土三七真的有區別嗎?
    三七種植的土壤不一樣,挖出來的顏色也會有差異。 文山主要有四種土色:黃土、紅土、黑土、白土。 其中以紅土地和黃土地所佔面積較多,因此,以紅土三七和黃土三七產量較大,市場上出售的也大部分是這兩種顏色的三七。
  • 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貓」,我們這樣保護
    新華社長春8月4日電題: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貓」,我們這樣保護新華社記者陳俊、宗巍、段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
  • 肥沃的土壤,什麼是黑土呢?
    在土壤圈混也是不容易的,因為土壤圈的關係特別複雜,各國有各國的玩法,標準還經常變。1974年,聯合國千辛萬苦制定了一套標準希望大家一起玩,結果就沒什麼人聽它的,到現在,只有墨西哥、馬來西亞少數幾個國家使用。
  • 玉米高產,產量的2/3以上來自技術!
    有些「買種子的」喜歡問:哪個玉米種高產?畝產多少? 有些「賣玉米種」喜歡說:「某某品種產量高」或「某某品種是高產品種」。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玉米品種高產」和「玉米高產品種」都是一部分人的「意淫」而已。
  • 養花用黃土還是黑土?這點都弄不清楚你就別養花了!
    最近有花友發現,家裡的花葉子蔫了。找了很多問題,最後才發現是因為他在盆土裡面摻了點黃土。那麼,到底黃土和黑土什麼土養花最好呢?黃土就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淺黃色或者是黃褐色的土壤,它是在乾燥環境裡面產生的,它如果被水浸溼之後,會成為一團,不透氣。
  • 北大倉黑土層50年後或流失殆盡 正迅速變薄(圖)
    二十年後,當年的柞樹林大半已被漫山遍野的玉米茬子取代。此時,已是梨樹縣水保站站長的王峻峰,主要任務是帶領大夥在莊稼地裡築田埂,在侵蝕溝裡建谷坊,儘可能地留住日漸稀薄的黑土地。  這個位於我國黃金玉米帶上的產糧大縣,地變薄了,想要找到一把黑土已經變得艱難。在孟家嶺、蘇家村、何家村等多個村莊,撥開田裡的積雪,映入眼帘的色彩和黃土高原已無二致。
  • 黑土生金—從俄羅斯治理黑土的經驗教訓看我國黑土的利用
    俄羅斯黑土與中國黑土略有不同, 前者土地平坦、氣候較幹、易旱, 後者地形起伏、較溼潤、易澇。我早年作為留學生曾到過那裡, 近年又有機會前往。當年我們乘卡車、帶睡袋、野營露宿比較艱苦; 這次是應當年的同學、全俄農業與土壤保持所所長謝爾巴庫夫院士的邀請前往訪問, 條件有所改善。
  • 制種靠技術,曲窮變富,玉米制種田原來地力經驗有五條
    有位女社員,包了隊裡6面玉米制種田,由於她採用了科學的管理技術,用「原武02」和「黃早四」配製「聊玉五號」玉米雜交種,獲得了面產500斤的好收成。她獲得高產的1.增施肥料,提高地力。她家包的玉米制種田原來地力經驗有五條:比較低,過去商產玉米雜交種僅在150斤左右。
  • 為什麼黃河清了,黃土高原綠了?答案沒有出乎意料!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如今黃土高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部分山變綠了,黃河水也逐漸變清了。統計數據表明,1999年之前,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大約是31.6%。2019年,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度達到了約63.6%,翻了一倍還多。以陝西省為例,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近400公裡,在生態環境得到徹底改善的同時,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 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區,分布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中緯度地區
    其實不然,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植被茂密,枯枝落葉數量眾多,但是由於高溫多雨的環境中,不僅植物眾多,動物和微生物也數量眾多,而且活性極強,那些枯枝落葉還沒有腐爛進入土壤當中,就被熱帶雨林中的底棲生物分解利用掉了。由於枯枝落葉沒有進入土壤並形成有機質,所以熱帶雨林地區的土壤反而肥力較低,主要的分布的土壤是酸性的「磚紅壤」。
  • 中國有12種土壤類型,看看你家屬於哪一種
    按照較早的分類系統,中國主要土壤發生類型可概括為紅壤、棕壤、褐土、黑土、慄鈣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溼土(草甸、沼澤土)、鹽鹼土、巖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包括灰黑土(灰色森林土)、黑土、白漿土和黑鈣土。
  • 「卯時不飲酒,酉時不打妻」農村的俗語,男人們要多看看!
    導讀:「卯時不飲酒,酉時不打妻」農村的俗語,男人們要多看看!文/更三農在農村流傳著很多的俗語故事,這些多是先輩智慧的結晶,具有很強的訓誡意義!其中也有很多的俗語,包含了先輩對生活,對農業技術的管理,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不過,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現代農業的不斷的普及,也解放了農民的雙手,很多過去的俗語也就逐漸的被人遺忘,但是,在我看來,社會的發展不應該是這些俗語流行的終點,更應是我們堅持的傳承,比如說以下的三句俗語,包含了先輩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受益匪淺!
  • 玉米的兩副面孔
    例如,當代玉米穗的大籽粒不容易被風力或鳥類傳播。如果任由其留在野外,玉米穗只會掉到地上,隨後堆積在一起發芽,但是由於彼此靠得太近而無法長成健康的植株。並且,由於馴化玉米的籽皮變薄,動物食用之後會被徹底消化,而非像野生玉米粒那樣被完好地排洩而出。因此,馴化玉米無法以自然方式傳播,只能依靠人類。
  • 張子林深入寒地黑土綠色食品體驗館哈爾濱門店調研
    4月18日,綏化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子林到寒地黑土綠色食品體驗館哈爾濱門店調研展館建設情況,要求建設單位要進一步提升體驗館整體檔次,打造集中展示寒地黑土特色品牌的高品位展館,更好地體現綏化優質農產品價值和「都城地」魅力。副市長來永見、綏化市商務局、農投公司主要負責同志參加調研。
  • 這個超高產、特大棒玉米新品種,穗長28釐米,平均畝產2650斤
    玉米要想獲得高產,品種是關鍵,入冬後,許多農民都在挑選高產優質的玉米品種,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超大穗、矮杆抗倒,超高產玉米新品種--平玉8號。品種基本情況平玉8號是由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和武威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共同選育的玉米新品種,2009年通過河南省審定,2012年通過甘肅省審定,2012年通過河北省審定,2014年又通過國家審定。2018年通過山東省引種備案,是一個適應性好,矮杆抗倒、棒大棒勻、穩產高產的玉米新品種。尤其是超大果穗的玉米新品種,深受農民歡迎。
  • 俗語「好男是粑怕有三,好女是匣怕有四」,有何講究?有道理嗎?
    在農村,只要提到俗語,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因為在這裡,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時,總會聊聊俗語的來源和其中的意思,這項紮根於民間的通俗文化,向來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獨特的文化魅力深受人們的推崇,俗語既有一般的「通俗」也有令人揣摩不透的「庸俗」,甚至有令人難以啟齒的「粗俗」,但不可否認的是,
  • 黃土高原的黃土從哪裡來?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裡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嘆之餘,不禁要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到底來自何處呢?
  • 玉米幼苗葉片發白原因多,認清症狀和原因,才好預防和高產
    玉米被侵染初期,病斑呈水漬狀,很快發展成黃白色、黃褐色或灰綠色、灰白色枯死斑,時常有褐色或者紫褐色邊緣,病健組織交界明顯。病斑圓形、橢圓形、細長條形或不規則形,沿葉脈縱向擴展,多個病斑可以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斑,有時會有腐敗臭味。
  • 玉米的兩幅面孔
    隨著人們對玉米的開發利用更加深入,我們對玉米的前世今生也愈發地了解。在人類與玉米結緣的短暫歷史中,玉米並非總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外貌形態還是具體作用,它常常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副面孔,令人嘖嘖稱奇。而玉米這不斷出現的兩面性,也正好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