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玉米高產有妙招。
在這片華夏大地上,俗語可謂是源遠流長,甚至在文字沒有出現之前,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因為發明了文字,才被記錄並且收藏起來。俗語來源於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在生產過程中積累經驗,它是廣大群眾智慧的結晶,甚至孔子的徒弟樊遲,對於農村俗語的問題都說「我不如農民」。農民不僅創造了這些言簡意賅的俗語,還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把它保存了下來,才使我們後人能夠學習到這種民間文化之瑰寶。
比如俗語「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就告訴我們後人高產的妙招。農民都知道,想讓田裡的黃土變成黑土,只能多施用農家肥,一年年土壤顏色變深,畝產量也會逐年增加。「白土地裡看苗,黑土地裡吃飯」,這個俗語所表達的也是相同道理。白土地裡苗雖然出的好,但是玉米生長後期,它的營養就供應不足了。而黑土地恰恰相反,如果能得全苗,後期玉米會生長旺盛,因為黑土養分足,地有後勁。
比如俗語「冷土換熱土,一畝頂兩畝」,以及「鋪砂又換土,一畝頂兩畝」,都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黑黏土地比較冷,不容易抓全苗。如果能夠鋪一些沙子,也就是我們說的熱土,就會使玉米增產。
還有一些俗語,也是告訴我們讓玉米高產的妙招。比如「秋後不深耕,來年蟲子生」,是說在秋後要把地裡的土壤深翻,把蟄伏在土裡的蟲卵翻出來,讓天氣寒冷時凍死它們。「耕地深又早,莊稼百樣好」,是說播種的時候要深耕,適時播種,莊稼才什麼都好。
比如「小滿暖洋洋,鋤麥種雜糧」,就是說小滿節氣如果天氣暖和,就該除去麥子換成雜糧來種了。
點進文章的朋友們,你們對這句俗語「黃土變黑土,多打兩石五」,玉米高產有妙招,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