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世界上的個人微機銷量在持續增長。那麼,是什麼動力促使人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硬體呢?IT界把它總結成安迪-比爾定律,即比爾要拿走安迪所給的(What 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
安迪-比爾定律
安迪是原英特爾公司 CEO 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比爾就是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在過去的二十年裡,英特爾處理器的速度每十八個月翻一番,計算機內存和硬碟的容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但是,微軟的作業系統等應用軟體越來越慢,也越做越大。所以,現在的計算機雖然比十年前快了一百倍,運行軟體感覺上還是和以前差不多。而且,過去整個視窗作業系統不過十幾兆大小,現在要幾千兆,應用軟體也是如此。
雖然新的軟體功能比以前的版本強了一些,但是,增加的功能絕對不是和它的大小成比例的。因此,一臺十年前的計算機能裝多少應用程式,現在的也不過裝這麼多,雖然硬碟的容量增加了一千倍。更糟糕的是,用戶發現,如果不更新計算機,現在很多新的軟體就用不了,連上網也是個問題。而十年前買得起的車卻照樣可以跑。
「
這種現象,乍一看來是微軟在和大家作對。實際上,蓋茨本人和其它廠商也不想把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搞得這麼大。但是,要求軟體工程師使用彙編語言編程,工作效率是極低的,而且寫出的程序可讀性很差,不符合軟體工程的要求。今天,由於有了足夠的硬體資源,軟體工程師做事情更講究自己的工作效率,程序的規範化和可讀性等等。另外,由於人工成本的提高,為了節省軟體工程師寫程序和調程序的時間,編程的語言越來越好用,同時效率卻越來越低。比如,今天的Java就比C++效率低得多,C++又比二十年前的C效率低。因此,即使是同樣功能的軟體,今天的比昨天的佔用硬體資源多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
」
安迪-比爾定律生態鏈
雖然用戶很是煩惱新的軟體把硬體提升所帶來的好處幾乎全部用光,但是在IT領域,各個硬體廠商恰恰是靠軟體開發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體資源得以生存。
我們可以看出,個人電腦工業整個的生態鏈是這樣的:以微軟為首的軟體開發商吃掉硬體提升帶來的全部好處,迫使用戶更新機器讓惠普和戴爾等公司收益,而這些整機生產廠再向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廠訂貨購買新的晶片、同時向Seagate等外設廠購買新的外設。
在這中間,各家的利潤先後得到相應的提升,股票也隨著增長。各個硬體半導體和外設公司再將利潤投入研發,按照摩爾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體性能,為微軟下一步更新軟體、吃掉硬體性能做準備。華爾街的投資者都知道,如果微軟的開發速度比預期的慢,軟體的業績不好,那麼就一定不能買英特爾等公司的股票了。
刺激IT領域發展
如果說在美國,始於二十年前的信息革命是基於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那麼在亞洲,主流則是手機和移動通信。今天的手機一般都有兩個處理器,一個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和一個與微機處理器類似的通用處理器(CPU)今天,一個中檔手機的計算性能,超過了五年前的個人微機,而且還按著摩爾定理預計的速度在增長。手機製造商、運營商和增值服務商加在一起起到了微軟的作用。它們在提供新的但是越來越消耗資源的服務,使得用戶不得不幾年更新一次手機。
就這樣,安迪-比爾定理把原本屬於耐用消費品的電腦、手機等商品變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著整個IT領域的發展。
我們是開白書苑,一個致力於職業引導的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