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匯通網
原標題:疫情之下美國經濟進入「亂紀元」,「不確定性」成為市場唯一永恆主題
「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心的瘋狂!」這是大科學家牛頓晚年在股市泡沫中幾乎虧光了一生積蓄後,所發出的哀嘆。確實,金融市場的不可預測性就在於,它的運行無法使用任何數學或者物理公式推算,這卻也是投資市場的最大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著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先生的巨著《三體》中所引用的,也正是牛頓萬有引力理論留下的千古迷題,即:三個足夠大以致於產生了彼此引力影響力的物體之間,雖然可以推算出其歷史運行軌跡,卻難以輕而易舉地預測其未來走向。但在經濟領域,大家所面臨的,卻是比這一「三體悖論」更加複雜的「八體」問題。這之中的複雜程度,連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這種集聚了全世界最優秀經濟決策者的團體,都一籌莫展。
而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在疫情影響下所面對的「八體」相互作用,基本如下所述:
第一體:服務業經濟的「內爆」。
簡單來說,疫情令服務業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導致從業者失去大部分收入來源,這導致民眾可供消費的資金不足,進一步打壓服務消費需求,形成「內爆」。在這種狀況下,即使不去爭論防疫封鎖措施所帶來的各種是是非非,經濟未來何時恢復,如何恢復的前景,也已經成了一個無法預測的謎題。
第二體:美聯儲以及全球各國央行都採取了力度空前的經濟介入幹預措施
,從而讓金融市場暫時不至於崩盤。與此同時,各國政府也以空前力度提供財政刺激,使用舉債所得資金來補償民眾的薪酬損失。央行與政府本意是想推動消費活動促進經濟復甦,但民眾卻把從政府處拿到的補貼資金儲蓄起來或用來償還債務,而不是把它們花出去,這成了第二個經濟不確定性難題。
第三體:美聯儲和美國聯邦政府的短期政策,反而造成了經濟循環路徑的「短路」效應
,並正在誘發「不勞而獲」的道德風險。那些原本償付能力低下的公司所發行的低評級「垃圾債」在貨幣與財政救援的雙管齊下之下雞犬升天,本該被市場淘汰的「殭屍企業」也靠著財政輸血鹹魚翻身。這卻帶來了未來額外的經濟不確定性來源。
第四體:國際貿易環境雪上加霜。
新冠病毒疫情是一場全球性的危機,主要經濟體無一倖免。這讓本來就已經陷入漩渦之中的國際貿易環境變得更加險惡,跨境物流成本更加高昂同時,商務活動也被禁足。雪上加霜之下,國際貿易「外循環」的重建亦是一重巨大不確定性。
第五體:自4月以來,美國境內平均每周都有6家市值超過5000萬美元的大型企業宣布破產
,這一狀況隨著時間推移還會更加嚴重,有可能引發一場另類的經濟海嘯。問題更在於,因為破產成本問題,一些小企業甚至懶得宣布破產,而是直接就地解散停止業務,而他們所提供的就業崗位也因而將會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第六體:即使經濟復甦,勞工階層也將最後才獲益。
事實上,最容易在疫情引發的「經濟休克」中失去生計的恰恰就是社會最底層人群,因為這些人通常沒有「在家工作」的客觀條件,同時他們還需要騰出手來照料因為學校關閉而無法上學的孩子門。於是,一旦財政援助停止,失業危機就會猛烈爆發。但直到2021年初為止,就業市場都不會徹底恢復,因為即使疫情結束,企業也不會急於恢復招聘活動。
第七體:經濟危機將引發企業重組兼併浪潮
,這仍將是一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喜憂參半事件。一些舊產業可能就此大幅萎縮或徹底消失,但也會有新業務模式蓬勃興起,但在新舊交接過程中,勞動力與資金的重新配置帶來的陣痛如何安置,同樣是充滿了玄機和變數。
第八體:全球經濟的大變革正在到來。
正如馬斯克的飛船正在飛往火星那樣,新技術可能徹底顛覆大家原有的工作、生活和娛樂方式。包括AI技術,生物基因技術,太空航天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和虛擬實境技術在內的各種新科技將讓舊模式下的各種經濟模型逐一失效,這將帶來機遇,但也會造成空前的混亂。
而正如「三體世界」中的歷史被切分為暫時穩定的「恆紀元」和一切全然不可預測的「亂紀元」一樣,全球經濟也已經步入了一個前景根本無法預料的新時代,事實上這個時代自2016年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在無法預測消息基本面與行情走向的高度不確定性時代,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投資者能做的也只能是拋棄既有的陳舊分析工具模型,在新常態之下,以一顆平常心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