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珍珠財經 尹舉新
導演保羅·安德森也許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通過《生化危機》系列電影為病毒入侵辛苦預警了18年,甚至還預設了上百個對抗場景,但當新冠肺炎病毒來襲時,擁有全球最尖端科技和最好醫療資源的美國,卻成為全球新冠疫情的重災區。
截至5月14日23:12時,美國累計確診人數1434424人,累計死亡85388人。就死亡人數而言,這離美國總統川普曾經預計的10萬人大關僅差一步之遙。
關於疫情及其影響,美國政商兩界爭論不休,甩鍋聲音也不絕於耳。但通過疫情,我們看到了美國割裂的世界,在同情這些無辜罹難者的同時,也引發我們對疫情的深度思索。為何擁有全球最尖端科技和最豐富醫療資源的美國,在面臨新冠疫情時,卻敗得一塌糊塗。除了抗役不力,引發這場災難最深層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巨大的資金缺口
3月中旬,一段小視頻在各大微信群瘋傳。視頻內容是3月11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舉行有關新冠病毒的聽證會。內容講述的是美國眾議院議員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簡稱「美國疾控中心」)主任唇槍舌劍的場景。
起初,美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並不同意為公民提供免費新冠病毒試劑檢測。他給出的理由是,新冠病毒檢測的費用高昂。按照加州民主黨眾議員凱蒂·波特的說法,新冠病毒檢測所需費用總計1331美元。
對此,眾議員阿亞娜·普萊斯利(Ayanna Pressley)展開了激烈的交鋒。在她的努力下,最終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勉強同意為美國民眾提供免費檢測服務。阿亞娜·普萊斯利獲得勝利後,臺下一片歡呼。
1331美元,對於美國民眾而言,也許算不上什麼。但對於一個擁有3.3億人口的美國而言,卻是一筆不菲的費用。假設僅10%的美國民眾接受免費檢測,這筆費用將高達439.23億美元。但截至3月5日,美國國會為新冠疫情批准的緊急開支法案金額,僅為83億美元。
這意味著,在實際需求與財政預算之間,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這或為羅伯特·雷德菲爾德難開「金口」,不敢貿然答應為美國民眾提供免費檢測服務的原因。
而其時,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截至北京時間3月6日上午11:20,美國各州公共衛生部門共報告新冠肺炎感染病例233例。華盛頓州、佛羅裡達州、加利福尼亞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同樣,面臨資金窘迫的還有美國總統川普。美國時間3月6日凌晨,針對美國境內和全球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川普緊急籤署了一項總額83億美元的撥款法案,超過川普申請費用(25億美元)的三倍。為此,川普樂呵呵地表示,「我向國會申請25億美元,他們給了83億美元,我就笑納了。」
不過,即便如此,這一法案也遭到反對派人士的猛烈抨擊。有眾議員發表聲明,公開批評這份83億美元的帳單「過於龐大」,簡直就在浪費納稅人的錢。
從使用方向來看,這筆撥款有22億元提供給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其中至少9.5億美元會用於資助各州、地方、部落、城市印第安人健康組織的衛生服務提供者,用於衛生監測、流行病學、實驗室能力、感染控制、通訊等公共衛生活動。另外,有31億美元作為公共衛生和社會服務應急基金,用於應對新冠肺炎必需的應對措施和疫苗,以及採購疫苗、治療藥物、診斷試劑和必需的醫療救護用品。
然而,從資金到位期限來看,卻令人大跌眼鏡。根據法案,撥款給CDC的22億美金僅50%在法案籤署後30日內即4月5日前到位,其餘資金則在2022年9月30日前方能全部到位。而31億美元基金,全部到位的最後截止日期為2024年9月30日。
這意味著,在發展迅猛的疫情面前,美國國會撥款僅有小部分資金能夠快速就位。
刷新三觀的花式抗役
作為全球性的傳染性疾病,按照常理,對抗新冠肺炎疫情應該上下一心才對。不過,從美國的花式抗役情況來看,卻讓人刷新了三觀。
首先,吃瓜群眾突然發現,在應付新冠疫情過程中,美國民眾不是大量購買口罩和防疫物資,而是哄搶槍枝彈藥和食品。更有甚者,主動購買地下堡壘並囤積了一年以上的食物。
隨即,又有媒體拍攝到,有地方政府在積極「挖坑」。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7日報導,由於紐約市死於新冠肺炎的人實在太多,當地政府已經在一個無人小島上直接動用挖掘機挖坑,臨時埋葬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報導一出,全球一片譁然。
花式甩鍋。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隨著疫情的擴大,美國政客開始比拼花式帥鍋能力。於是乎,各種奇葩怪論傾巢而出。至於責任擔當,隻字不提。
武力反對抗役。為減緩疫情的傳播,美國各州都出臺法令,希望通過封城、減少社交來阻斷傳染源。不過,在部分自私的美國民眾面前,簡直就是廢紙。4月中下旬,媒體不斷爆出的美國民眾持槍抗議抗役的畫面,再一次彰顯了美國民風的彪悍。「不自由,毋寧死」,美國的英雄主義和自由主義,表露無疑。
不過,從一具具從民房中抬出來的屍體、透支的醫療系統來看,卻透露出這個國家的悲涼。很明顯,這些病例,都沒有獲得很好的救治。而這一切,或許都指向一個方向:缺錢。
撕裂的社會,高負債的悲哀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成行於萊剋星頓的槍聲,崛起於二戰前後。憑藉軍事強權和金融霸主地位,美國引領全球已有近百年時間。
然成也蕭何,敗亦蕭何。
作為戰勝國,二戰過後,依託向同盟國的德國、日本,以及向協約國的盟國英、法等國的貸款,美國迅速確立起金融霸主地位。此後歷經布雷森頓、金本位、以及掛鈎原油等體系,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始終屹立不倒。
不過,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美國逐漸走入單極世界。與此同時,美國的負債結構也開始發生細微的變化。
1989年,美國紐約地產商人德斯特,出資在曼哈頓建立了一塊國債屏,用以警示所有美國人。彼時,美國的外債總額是2.7萬億美元,美國人均負債不足一萬美元。
隨後,柯林頓總統上臺,為美國經濟送上了小陽春。2000年柯林頓離任時,美國政府的所有外債也僅六萬多億美元。當年,柯林頓政府甚至為小布希政府留下超過2500億美元的財政盈餘。
然而,隨著9.11事件的發生和美國在伊拉克的一聲槍響,美國開始了近20年的財政赤字擴張之路。僅美軍在2019財年的國防支出,總額便高達7170億美元。
據最新消息,截至5月7日,美國國債規模已突破25萬億美元關口。而有消息透露,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數據,2020年財政年度,今年的財政赤字將達到4萬億美元。
這意味著,如果按3.3億的人口計算,目前美國民眾人均負債7.58萬美元。而這,還僅是美國的A面。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精英社會,貧富差距明顯。
據福布斯2020年全球富豪榜榜單數據,在全球排名前20富豪中,美國富豪佔據13位。財富合計9412億美元,約為2019年美國GDP(21.02萬億美元)的4.5%。而實際上,這還僅是美國富有人群中極少一部分而已,且不包含隱形富豪。
另一方面,則是美國大量沒有存款和資產,以刷信用卡為生的廣大普通民眾群體。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在周三的一次演講中提到,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在家庭收入低於4萬美元的員工中,有近40%的人在3月份失去了工作。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已有超3600萬美國人申請失業救濟,但抗役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