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顯婷 趙小倩 編輯 陳彩霞)申屠永慶,1986年6月畢業於杭師大政史系政教專業,哲學學士,教育領導學碩士,中共黨員,現擔任浙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專家,浙江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曾先後任杭十四中黨總支副書記,浙大附中黨總支書記,杭四中黨總支書記,杭州市源清中學校長。
1997年8月獲得杭州市第九屆優秀園丁,2003年6月獲得杭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2014年9月獲得浙江省第二十五屆「春蠶獎,2017年11月獲得感動杭城十佳教師,2019年9月獲得中國長三角最具影響力校長。
1995年參加教育部全國骨幹政治教師研修班,在2002年-2016年分別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5522」名師名校長計劃培養人選高級研修班、杭州市中小學名校長培養人選高級研修培訓班、浙派名師名校長培訓、第三期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校長培訓、第53期全國高中骨幹校長高級研修班培訓。
撰寫發行教育專著2部,主編教育書籍20多部,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中小學管理》《人民教育》等核心期刊12篇,主持國家級課題3項,省市級課題10項,省課題研究一等獎,中國教育學會論文一等獎。
「學校辦學是要有延續性的,要跟隨時代的新要求去辦適合學生發展的學校。真正的教育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為他們鋪設通向不同夢想的階梯,成就他們的未來發展。」
——申屠永慶
【校說新語】
遠「屠」長慮
釋義:長遠周到的考慮和設想。
新意:申屠永慶校長在浙大附中提出了「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展而設計」的育人理念,以及「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的培養目標。對於育人,申屠校長有著長遠的考慮,他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要把原本不同的人培養成更有特點、更富差異化的人。而學校的角色便是「階梯」,在關注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同時,助他們「啟夢」,幫他們「築夢」,為他們「圓夢」。
在歷史文化底蘊如此濃厚的杭州城,有非常多帶有「杭州」基因的風景名勝。但若說最有杭州味道的高中,那非浙江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浙大附中」)莫屬。因為背倚保俶山而建的玉泉校區就在西子湖畔,還與浙江大學玉泉校區隔街相望,置身於書香校園總有一種江南園林的恬靜愜意,仿佛淡淡的綠樹香味就縈繞在鼻翼兩周。
浙大附中成立於1947年,其前身為豐子愷、潘天壽等文化名人和社會賢達創立的杭州私立明遠中學。在73年來的辦學歷程中,浙大附中始終在傳承中創新,「學校辦學是要有延續性的,要跟隨時代的新要求去辦適合學生發展的學校。」2013年8月,申屠永慶就任浙大附中校長,開啟了全新的辦學之旅。
擔任浙大附中校長8年來,申屠校長與師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關係,同學們都非常親切地稱他「校長爸爸」。在師生眼中,他為人嚴謹細緻,平易近人,熱愛運動,高度自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浙大附中,走進這位深耕基礎教育領域34年的「校長爸爸」。
年少的務農和求學經歷,如今看來實為一筆財富
申屠永慶是在富陽老家的村裡讀的小學。農村小學裡大多是學歷不高的民辦老師,公辦老師極少因而顯得十分「金貴」。申屠永慶是個幸運兒,因為他遇見了一位受過專業師範教育的公辦老師孫老師。由於孫老師有著系統全面的學科教學方法,所以很多民辦老師爭相學習,於是,申屠永慶常常能在教室裡看到旁聽老師的身影。
不過,這樣一位在外人看來「高高在上」的公辦老師,在申屠校長和其他學生的心目中卻是媽媽一樣的存在。他說:「儘管她是公辦老師,但從來沒有看不起農村孩子,反而把我們當做自己的孩子看待,和藹可親。」正是這位十分優秀的孫老師讓申屠校長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成為「像」她一樣的人。「這個『像』,更多的是成為像她那樣有學問、有禮貌,談吐得體、穿著得體、有穩定收入的人,」申屠校長說。
以前農村裡的孩子總有一邊讀書一邊幹農活的經歷,申屠永慶也不例外。「每天早上上學前,我會把家裡十幾隻羊趕到山坡上去放,下午放學後再把它們趕回家。」無論天氣好壞,兒時的他都會順利完成放羊的「任務」,還會利用放羊的間隙,偷偷享受與藍天白云為伴、與青山綠水為友的樂趣和時光。
江浙地區,每年七八月份總有二十幾天是最熱的。而此時也是各家各戶最忙的「雙搶」時節,即搶收搶種。申屠永慶家有7畝水稻田,作為農忙的「主力」,他不僅要收割早稻,還要抓緊時間完成晚稻的插秧。最讓他犯難的是犁田,雖然小時候常看外公犁田,但從沒正經犁過。由於時間不等人,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去摸索。
「費了不少勁兒把地犁完了,我倒是沒累倒,可從生產隊借的水牛累趴下了,連喝水的興趣都沒了,」申屠永慶笑著說。如今回憶小時候務農的經歷,他直感嘆,這是另一種財富。因為他從小練就的吃苦耐勞、堅韌務實的精神至今使他受益良多。
1981年,讀高一的申屠永慶從理科轉到了文科。為了趕上文科的課程進度,他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背書,把課本內容背得滾瓜爛熟,老師講的知識點在哪一頁他都知道,甚至有些關鍵內容在第幾個字也能說出來。仲夏是他讀高中時最難忘的,由於蚊蟲非常多,身邊不少同學為了躲避蚊蟲的「親密接觸」想了不少辦法。有的把兩隻小腿浸在水桶裡,還有的同學用報紙把腿包起來。「那時候讀書真的可以用『懸梁刺股』來形容,但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影響,學習氛圍非常好。」申屠永慶感慨地說。
因為家裡經濟拮据,他讀了兩年高中便去參加高考了。令人欣喜的是,他成了當年富陽中學應屆的文科狀元。接到體檢電話時,他還在田裡幹農活。經過多方考量後,申屠永慶選擇了杭師大,「師範學校有補貼,離家又近,我可以回來幫忙種田,」當時他心裡這麼想。
除了當老師,其實,申屠永慶兒時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參軍。「村裡有不少人去參軍,回來之後都從事了很體面的工作。我記得,如果誰家有參軍的人,村裡會安排專人敲鑼打鼓地到軍屬家中慰問。這在當時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後來,他在高中期間也嘗試了一次空軍招飛,儘管最終與空軍無緣,夢想未能實現,但他從小敢於「做夢」的勇氣在現在看來也是十分難得的。
真正的教育是「啟夢」「築夢」「圓夢」,為學生的學習發展而設計
1986年大學畢業後,申屠永慶回到富陽中學從教,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校園文化讓他仿佛回到了年少時求學的日子。1992年,他從富陽中學調到浙大附中任教,正趕上學校45周年校慶。時任校長張緒培梳理了學校的辦學情況,並提出了新的辦學精神以及學生的培養目標。這讓申屠永慶感受頗深,他意識到,辦學要有延續性,要有追求,一切的一切都要最終落到學生身上。
直至擔任浙大附中校長後,他也始終貫徹張校長提出的學生培養目標,並不斷完善其中內涵。「從大門口進來,抬頭就能看到一條橫幅,上面寫著學會學習、學會負責、學會做人,」申屠永慶說,學校希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希望將這其中的核心素養落實到日常的點滴辦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1995年,教育部組織開展了全國骨幹政治教師研修班,浙江省派了兩位代表去北師大參加,當年30歲的申屠永慶就是其中一位。就是這次半年的研修經歷,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每位上課的老師都具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學術造詣極高,教學嚴謹,表述既專業又充滿理性力量, 一堂課下來就感覺像看了一篇精彩的論文。」通過這次研修活動,申屠永慶不僅結識了一大批優秀的專家和老師,更對教育有了更深、更廣的理解,內心深處作為一名教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被充分激發。
如今,申屠永慶已走過34年的從教歷程,也擔任多年校長,他對教育的本質有了獨特的理解,「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給出的答案是『啟夢』 和『築夢』。」在申屠永慶看來,所謂的「啟夢」就是著眼於學生潛能的發現和發掘,從而讓他們認清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也就是基於學生自身優勢認知的啟蒙;而「築夢」則是建立在學生個人優勢特長之上的,在幫他們「築夢」的同時,堅持一步一步搭梯子幫他們「圓夢」。
在學生潛能的發掘上,申屠永慶說,學校課程的開設是讓學生發現自己「優勢」的最好方式。「課程對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因此課程的構建一定要豐富多樣,切近生活,面向未來,並且要立足學生的未來發展。」
2015年,申屠校長提出「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展而設計」這一育人理念,確立了「文化立校,課程育人」的發展策略,立足學生發展,重構育人體系,逐漸使浙大附中形成了「人格與學術並重,本土與國際兼容」的辦學特色。
此後,學校自覺深化課改,積極推進必選修課程全面整合的分層分類選課走班,開設了120多門選修課,建立了100多個社會實踐基地,構建了「西湖情懷」課程群,成立了「西泠印社」「中國茶博」「南宋官窯」等十大課程基地。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持續動力,是學生亦師亦友的領路人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積澱和辦學特色,對於學生的培養,各校也都有符合校情和學情的培養體系。擔任校長這麼多年,申屠永慶在行走中不斷思考一個重要問題,「學校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教育部在中學生的培養目標上提出了核心素養的要求,不過,申屠永慶認為,在國家要求的前提下,學校應提出校本的培養目標與核心素養,並且要符合當下時代的發展需求。「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這「三會」,就全方位體現了浙大附中學生培養的深度和廣度。
申屠永慶說,「會學習」說的是會做學問,有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和持續不斷的學習力。浙大附中十分關注學生的潛能和訴求,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以及探索發現的精神。「我們會把握好教學節奏感,不局限,不固守,合理安排一切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活動,讓他們在校的學習經歷富有彈性、充滿活力。」
另外,「會做事」說的是學以致用,具有創新意識和勞動精神等;「會做人」說的是會合作,會處理人際關係,有責任感,對國家、社會和他人,對民族、世界和自然有負責的態度和精神。
若想實現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師是一大關鍵。在申屠永慶看來,能讓教育發揮最大效果的就是教師,如果不重視教師的培養,學校和學生的發展將沒有後勁。確實,教師對於一所學校的意義始終十分重大,一所名校的知名度、影響力也來源於此,申屠永慶說:「一所學校的發展不能光靠校長,而是要靠校長領導之下的幹部和教師團隊。」
對於教師的培養,申屠永慶認為,相比在大學受到的專業教育,教師走上工作崗位後的培訓更為重要。他說:「教師這個職業需要與時俱進,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和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將有價值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不是什麼知識都值得教和值得學的。」在這一點上,申屠永慶以身作則,即便是校長事務繁忙,他仍堅持給同學們上好思政課,從不隨意布置作業。同時,他還開設選修課,帶頭開發新課程,促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水平不斷升級。
由於深受「求是」精神的影響,浙大附中的教師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學術型氣質。在「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展而設計」的育人理念下,教師們在專注教育教學研究、全心全意育人的同時,以學生為本,關心學生發展,關注學生需求,成為了學生亦師亦友的領路人。
如此良好的師生關係讓每個學生能夠在學校享受輕鬆愉悅的氛圍。這一點,還體現在同學們叫申屠永慶「校長爸爸」這件事上。在學校食堂,經常能看到他與同學們共進午餐,聊著學習和生活中的趣事。「我小學時把孫老師當做『母親』一樣看待,是因為她的親切,她的優秀品格及專業。現在,學生稱我為『校長爸爸』讓我感到非常欣慰,」申屠永慶說,這個稱呼一方面體現了和諧的師生關係,良好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這個稱呼說明學校的辦學理念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他們在這裡有所收穫,有所成長。
「做學生成長的階梯」是申屠永慶的教育座右銘,他認為,真正的教育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為他們鋪設通向不同夢想的階梯,成就他們的未來發展。
【「校」眼看教育】
記者問:在您看來,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您又是如何理解的?
校長答:「教育的本質」,這是個古老的命題,也是個有現實意義的話題。不同的時代,人們對教育本質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育是人類獨有的活動,人們會追根溯源,探討人本、生本、學生發展為本。
教育眼中要有人,有學生,有教育對象,「從學生角度思考一切教育問題」,尊重差異,把原本不同的人培養成更有特點、更加不同的人;教育眼中還要有社會,教育本身就是社會活動,它會教會學生合作、交流、相處。同時,培養學生敢擔當、會負責,培養學生「以完善人格做人,以求是精神做事」。
記者問:您認為,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和培養的意義是什麼?培養這方面人才的關鍵是什麼?
校長答:教育培養人,使人能夠融入社會,成為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才。教育本身有兩種功能,一是社會發展功能,二是個體發展功能,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即體現了這兩種功能。這類人才的培養是社會和國家發展及民族復興必不可少的部分,需要構建專門的、完善的培養體系來支撐,需要個性化的課程和良好的氛圍來實現。
不過,拔尖創新人才並不等同於競賽人才,也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在培養過程中,「適不適合」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否違背了教育規律也是值得探討的。
記者問:如果給您足夠的時間,您打算將浙大附中辦成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如何實現您的夢想?
校長答:我希望浙大附中能在追求「最杭州的學校」的路上不斷前進。首先,浙大附中的前身為豐子愷、潘天壽等文化名人和社會賢達創辦的私立明遠中學,這使其具有豐厚的杭州文化底蘊;其次,學校東倚保俶山,南臨西子湖,深受西湖山水的養潤,再加上杭州這座城市兼容並包、銳意創新等特點,都對學校的發展有了非常大的影響。
教育夢想的實現,首先需要自身不斷地提高專業能力,抓住各種發展機會,不守舊、求創新;其次,夢想並不是一人能夠實現的,需要一群前僕後繼、懷揣著同樣夢想的同路人共同去實現。這就需要持續不斷地培養更多年輕教師和幹部,讓他們為學校的發展、教育夢想的實現賦能、助力。
【我的校長我的校】
杭州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申屠校長一直駐守丁蘭校區。從2月13日起,連續十幾天他都日夜值班,讓原來安排輪流值班的幹部安心宅家,直到疫情緩解。其間,他時刻牽掛著全校師生,連續寫了幾封公開信,鼓勵、引導學生和家長,體現了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的情懷。
事後大家才知道,那段時間,申屠校長的老父親不幸病世,夜靜更深,他想念父親默默流淚,但他跟局領導匯報:「老家告知,父親剛逝,我會聽從安排,一切從簡,學校防疫的事我會嚴格落實好,也會做好自我防護。特此匯報,請放心。」這便是一個校長的擔當。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教師
「求知、求真、求實、求新、求善、求美」,這是申屠校長對於浙附學子的「六求」,也是他對於自己為人的要求。他總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學生們詮釋什麼叫作「樣樣落實,天天堅持」。就如同萊蒙託夫一首詩所寫的:「一隻船孤獨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追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頭頂是金色的烈日」。
我眼中那個「心中有世界」的申屠校長,要永遠保持風華正茂啊!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高一10班 王澤溢
「為每一個學生個性化發展做貢獻」,這是申屠校長的理念,也是引領浙附前進的方向。作為一名政治老師,他真正親身踐行了這一理念,他從不拘泥於課本知識,每一節課都結合當下熱點話題,給我們自我思考的空間,因此讓我們對社會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有幸能在浙大附中讀書,有幸能夠成為申屠校長的學生,讓我真正地學會學習,學會負責,學會做人;學習課本,又學習社會;學會獨善,也學會兼濟。
——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高一4班 盧陽
【記者手記】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一路的草木蔥蘢、花繁葉茂讓人心曠神怡。剛走到校門口,便遇到了許久未見的申屠校長,第一感覺就是他瘦了很多。他一身藏藍色西服,搭配純白色襯衫,老遠就跟我熱情地打招呼,寒暄了兩句疫情期間的防護工作,就直奔會議室了。
採訪中,申屠校長仍然是我記憶中那個精明強幹的形象。他說起小時候的故事,小時候的夢想,以及小時候在家務農的趣事,真讓人忍俊不禁。沒想到,他竟然能如此清楚地記得孩提時代的事情。不僅如此,他從小艱難又「有趣」的求學經歷,他對教育的理解,還有他對辦校的思考等,都讓我備受感動。
「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一切教育問題」,申屠校長的每一個辦學思路、辦學思考的形成,都離不開這句話,如此不難看出,這34年來他對教育的理解是多麼深刻。十數年來,他已將自己的教育使命與責任融於學校的發展之中,同時,也與師生一起勤奮耕耘,幸福地收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