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潘波 楊曉蓓
「兒童健康是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2005年,康永邦在一次全國小學數學專題研討會示範課上第一次對外提出這個觀點。「我的能力雖有局限,但我願意大膽嘗試,把促進人的成長落實在每一個環節中。」他清晰的記得,他的這句話震撼了會場,也讓離開的教師紛紛回到了座位上。
緊接著,陸續發生了與康永邦和他工作的電子科大附小相關的幾件事情,震動了四川省乃至全國的基礎教育領域:把兒童健康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實施家長資格證考試制度;「走班制」教學;每天1節體育課和1小時陽光大課間……
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東方衛視、香港《大公報》、鳳凰網等眾多媒體來了,全國31個省市及英、美等國的教育考察團也來了。通過報導,很多人在了解電子科大附小的同時,也記住了校長的名字——康永邦。
康永邦和孩子們打桌球
兒童健康是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
從小鄉村到大都市,作為中國最後一批高中畢業後培養的「中師生」,芳華三十載,青絲染霜雪,山裡娃成了名校長。
他坦言,這背後,是他趕上兩次成華區教育的政策「紅利」——1995年,彼時康永邦從大山走進成都民辦體制,正陷入民辦教育局限的困惑時,成華區人才引進,使其「逆生長」回歸公辦,履新成華區教師進修校教研員;2002年,成華區銳意改革,開展校長競爭上崗,康永邦擔任猛追灣雙語學校校長(現成都雙語實驗學校),成為全區第一個當上中學校長的小學教師。
這簡單而又帶有一點兒傳奇色彩的經歷也不斷衝擊著康永邦對實現自己教育夢想的叩問。
十餘年來,他讓一所連招生都困難的子弟校脫胎換骨,家長青睞,孩子喜愛,聲名遠播,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四川省特級教師、四川省首批正高級教師、校長康永邦講述了他和老師們這10餘年開啟「新學堂」改革的奮鬥之路、幸福之旅。
2006年,康永邦調任成都市成華區教師進修學校黨支部書記,2007年8月起兼任電子科大附小校長。陳舊的廠房、逼仄的街道、坑坑窪窪的路面,彼時,電子科大附小不僅周邊環境差,辦學條件也不盡人意,學校沒有一位省市特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中層處室僅一位同志「留守」,1000多名學生當中,半小時的開學典禮,竟有23人體力不支暈倒。怎麼讓孩子健康成長?怎樣把學校辦出特色?康永邦格外揪心。
「電子科大附小是由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和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共建,雙方均寄予厚望。成華區教育局黨組要求:落實素質教育,辦成一所名校。電子科技大學要求:傳承電子科大厚重文化,辦成一所與985大學相稱的學校。」據了解,當時,成華區教育局給了他特殊政策:為他保留區教師進修校黨支部書記職務;學校班子成員由他向組織推薦,看上誰選誰。電子科技大學領導還建議學校:走第二次創業之路,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健康、自信、快樂的成長。
「我花了半年時間,和班子溝通,和老師討論,和家長交流,徵求專家意見,最終達成共識,我們的改革就是要解決基礎教育三大頑疾,即兒童體質較差、情商較低、思維能力較弱。這三大問題就好比金字塔,體質是塔基,情商是塔腰,思維能力是塔尖,塔基、塔腰、塔尖任何一部分出問題,這個人都不可能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問題倒逼改革,讓每個孩子『身體好、情商高、學習能力強』就成為我們努力的目標。」康永邦說,自己現在所有的努力,就是讓一批批成華教育人的教育夢一步步落地。
學生大課間
「這樣弱不禁風的孩子,學習能力何來?持續發展何憑?能靠他們撐起民族的脊梁嗎?」當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20幾個孩子體力不支時,康永邦就向全體行政提出:要拯救孩子的健康,必須從具有導向作用的評價機制入手,將其納入教師的績效考核。而且要把兒童健康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
於是,「第一標準」的改革開始了:將學生是否「長得高、立得穩、跑得快、坐得住、看得遠、想得通、處得好」納入教師績效考核的第一項;成立師生體質健康工作室,負責對全校師生體質情況實時監控;全員喝開水、全員吃水果;學生人手一隻桌球拍,一根跳繩,四個校區73畝地裡的牆角下、大樹下、花壇旁,到處都精巧有序地安放著桌球臺,現今已達419張。《人民日報》記者許立群曾驚嘆「這是一個奇蹟,簡直可以申報吉尼斯世界記錄了!」
改革中,不同觀點碰撞得火花四濺:贊成的、抨擊的、質疑的、擔心的,有些家長認為運動時間長了,耽誤孩子學習,夏天怕孩子曬黑了,冬天怕孩子吹病了,運動強度稍大又怕孩子累了,康永邦堅持著,這份堅持也換來了這樣一份數據:以2017年畢業班學生為例,全校十個畢業班學生平均身高155.12cm,其中最高的班平均身高達到157.22釐米。全校小眼鏡、小胖墩學生很少。
數字是枯燥的,但它卻有力地證明,康永邦的健康教育夢開始實現了。
家長資格證考試答辯
一張「家長資格證」 把家長真正請進了學校
要實現教育夢,離不開「家校共育」。
康永邦曾對全校家長說:「有多少家教缺失的家庭,就有多少問題學生。教育與自我教育,學習與自我學習是每個現代人一生的必修課程。」
迄今為止,電子科大附小已經建立起家校共育10餘項制度。其中,「家長資格證考試制度」2010年還被一位人大代表寫入提交全國人大會議的建議案中。
什麼是「家長資格證考試制度」?按照電子科大附小的試行計劃,學校把家長按年級和班級分班,學校安排固定時間組織家長集中學習。每學年學校請一批各領域的專家對家長進行培訓,內容涉及兒童教育心理學、生理健康、家庭教育、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
經過一學年學習後,學校組織家長參加「家長資格證考試」。家長參加培訓的次數、筆試成績、面試表現都將列入考核成績當中。綜合成績達到60分,才能拿資格證。
而不合格的家長,學校還要再組織學習和補考。已經獲得證書的家長也不代表就解脫了,他們仍然要定期上課,每學年還要進行年審。
家長資格證考試
實施「家長資格證考試制度」以來,發生了很多故事。有一位電子科大老教授,曾經參加家長培訓的筆記給康永邦看,他說,你講的那些家教觀我記下了,我要說給我的博士生聽,對他們有用。特別是你指出的家庭教育的問題「物質滿足多、精神給予少、成績關心多、心理指導少」很有現實意義。掂量著沉沉的筆記本,老教授樸拙剛勁的字跡讓康永邦的眼眶溼潤了。
一張小小的「資格證」,把家長真正請進了學校,家校共育的夢想開始著陸。
「促進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課程上。」由此,繼走班制改革後,康永邦又拉開了「新學堂」改革的又一帷幕——構建成長課堂!隨著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在康永邦的帶領下,電子科大附小的十三項改革不斷走向縱深:師生人人當幹部、師生養生保健、以學生人人有獎狀為突破口的評價改革、一年級、六年級和二至五年級分校區辦學、學生座位輪換、教師2—4年輪崗走班……
近幾年來,電子科大附小以紮實的課程改革和豐富的綜合性活動課程享譽業內外。然而,康永邦並不止步。他認為,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附小,唯有不斷深化改革,才能把這樣一所小學校變成更大氣、有大為的大學校。康永邦說,大氣體現在格局上,它不唯分數,更關注生命成長;不只關注學生成長,也關注教師、家長成長。大為,就是不僅要把本校建設成與985大學相稱的小學,還要為更多的學校探索素質教育提供實踐範例,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讓每個教師和諧成長,讓每個家長幸福成長。」這是電子科大附小的辦學目標。站在生機充盈的校園裡,康永邦一字一句地說:「實現教育夢,需要智慧,需要創新,更需要落地的策略和務實的作風。」他的身邊,孩子們奔跑、跳躍,晶瑩的汗珠,飄動的紅領巾,構成一幅最美的畫面。
(本文圖片由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