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將開啟科創板上市之旅。從宣布到正式開市,歷時260天,作為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科創板註冊制試點推進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將開啟科創板上市之旅。
從宣布到正式開市,歷時260天,作為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科創板註冊制試點推進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前所未有。
對於首批25家企業來說,企業估值、募資金額、盈利能力、科創成色、機構參與詳情等問題受到投資者關注,基於此,經濟觀察報記者從上述幾個維度梳理,以饗投資者。
市盈率高超募普遍
從發行市盈率來看,首批25家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區間在 18.80-170.75倍,均值53.40倍。30倍以下的公司只有中國通號一家(18.80倍);30-50倍的有15家,數量佔比60%;50-80倍的有8家,數量佔比32%;80倍以上的只有中微公司(170.75倍)一家。
此外,除中國通號、天宜上佳、航天宏圖三家公司之外,其餘22家科創板公司估值均較所屬行業PE高。其中,10家公司的發行市盈率超過所屬行業市盈率20倍以上。其中,中微公司首發市盈率最高,為170.75倍,且超過所屬行業市盈率(137倍)。
對此,興業證券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科創板不同於中小板和創業板,IPO採用市場化定價機制,不限制發行價和發行規模,加上首批科創板公司科技含量普遍較高,同時具有一定稀缺性和話題性,因而市場給出了較高的發行定價。科創板公司因其所處發展階段和業務模式的特點,成長潛力和盈利能力尚未充分得到體現,因而現階段PE估值較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發行過程中超募與棄購現象並存,說明科創板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超募成為科創板IPO的普遍現象。數據統計顯示,25家科創板公司擬融資規模310億元,實際募資總額約為370億元,超募約60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超募2.37億,平均超募比例達到35%,整體超募比例約20%。
具體來看,21家企業出現超募現象,其中,杭可科技、睿創微納超募超過一倍。杭可科技原計劃募資5.47億元,實際募資11.25億元;睿創微納原計劃募資4.5億元,實際募資12億元。
對於超募現象,德邦基金首席市場分析師吳煊認為,在情理之中。儘管科創板目前實行註冊制,但目前仍是有條件地註冊。所以在一定階段,(科創板上市企業)還比較稀缺,再加上具有一定的門檻,科創板現在仍是機構投資者博弈的主戰場。而機構的追捧必然會引起超募。
打新熱平均中籤率0.31%
科創板「打新」成為當下市場熱議的話題。截至目前,首批科創板25家公司均已披露了網下配售的明細。
數據統計顯示,首批25家企業的A(包括公募產品、社保基金、養老金、保險資金和企業年金)、B(QFII)、C(其他配售對象)類投資者配售對象的網下中籤率多在0.2%至0.4%之間,平均中籤率為0.3094%,是網上打新平均中籤率的5倍多(0.0592%)。
其中,中國通號網下中籤率最高,A、B、C類投資者配售對象的網下中籤率分別為0.77%、0.75%和0.42%。西部超導A類投資者配售對象的網下中籤率最低,為0.23%。杭可科技B和C類投資者配售對象的網下中籤率最低,分別為0.21%和0.11%。
從獲得配售的明細來看,數據統計顯示,共有109家公募基金出現在首批25家科創板公司網下投資者初步配售明細表中,且各家機構旗下普遍存在多隻產品參與申購的情況。公募基金合計獲配的總市值超過134億。
按獲配市值計算,至少有42家基金獲配市值過億元。其中,富國基金、鵬華基金、國泰基金獲配市值規模居前,分別達6.97億元、6.81億元、6.36億元。此外,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博時基金獲配市值均在4億元以上。
數量方面,南方基金、鵬華基金、華夏基金獲配基金數量居前,分別達73隻、59隻、58隻。此外,國泰基金、富國基金、嘉實基金、廣發基金獲配基金數量均突破50隻(含)。
此外,科創板全面推廣戰略配售制度。數據顯示,首批25家公司主承銷商跟投總金額為13.34億元,每家公司獲主承銷商跟投金額平均為5335.23萬元。
從跟投比例來看,主承銷商的跟投比例區間為2%至8%,跟投比例平均數為4.29%。其中,23家公司獲得主承銷商的跟投比例為3%至5%,佔比達92%。虹軟科技主承銷商的跟投比例最高,為8%。其招股說明書顯示,中信建投證券和華泰聯合證券跟投比例均為4%。
安信證券策略團隊認為,大型戰略配售可以顯著拉低詢價結果下限。戰略配售由於存在1年以上的鎖定期,因此戰略投資者對新股的定價更為敏感,更難以接受高價發行。戰略配售比例越高、參與者越多,越可能拉低詢價結果下限。特別是瀾起科技和虹軟科技,報價低於詢價下限而剔除的比例僅為0.05%和4.75%。
業績、研發成分幾何
在上市前夕,首批科創板公司陸續披露今年上半年業績,其中,15家公司的業績增速超過20%,佔比達6成。不過也有部分公司業績下滑以及持續虧損。
財務數據顯示,中微公司、嘉元科技、瀚川智能等公司上半年淨利潤增幅較大。其中,中微公司預告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約2500萬元-3000萬元,增速為289%-326%;嘉元科技預告淨利潤約1.6億元-1.95億元,增速為219%-289%。
此外,新光光電、鉑力特及航天宏圖上半年淨利潤大幅下滑或持續虧損。其中,新光光電淨利潤為442萬元,降幅達83%;鉑力特預虧256萬元,降幅達573%。
從研發支出金額來看,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中,中國通號2018年研發費用支出最高,為13.80億元。不過,其研發費用支出佔營收的比重卻較低。新光光電2018年的研發費用支出最少,僅為1225萬元。
研發費用支出佔營收的比重方面,2018年,虹軟科技、中微公司、安集科技、心脈科技4家公司研發費用支出佔營收的比重較高,且均超過20%。而瀚川智能、容百科技、嘉元科技及中國通號4家公司研發費用支出佔營收的比重均低於5%。
研發人員佔比亦是科創屬性的量化呈現。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瀾起科技、虹軟科技及樂鑫科技的研發人員佔比均超過60%,而福光股份和嘉元科技的研發人員佔比未超過10%。
除了盈利能力以及科創能力之外,上市後的股價走勢亦是投資者較為關心的問題。
對於科創板公司的預期走勢,聯訊證券認為,25家企業中大多數企業首發市盈率高於預估情況,與創業板首批、A股目前對比,預計科創板首批企業上市初期有一定上漲空間。從中長期來看,科創板投資終將回歸理性。無論是創業板還是科創板抑或是任何資本市場,其股價都與企業的基本面有著直接的關係,短期的炒作只是一時,長期的理性投資才是根本。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首批網下打新抽籤10%的鎖定期同樣與「年報季」時間點重合,「年報季」或將成為股價分化的分水嶺。
(文章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D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