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市一周年。
在這個對中國資本市場具有歷史意義的節點,澎湃新聞推出《創市紀:科創板開市一周年特別報導》,邀請國內一流科創園區負責人,有意登陸科創板的科創企業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過去,寄望未來。為新起點上科創板續寫新篇章,建言獻策。
本期刊出的,是對華熙生物(688363.SH)董事長趙燕的採訪。
「去年上市後,公司受關注程度更高了,一方面是好事,一方面也給我們帶來壓力,高毛利率就是輿論頻繁提及的話題。」7月9日,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在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採訪時,談起科創板上市後企業的感受。
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2008年曾在港股上市,2017年私有化退市,2019年3月完成股份制改革,同年11月6日,成功登陸科創板,其主營業務是以透明質酸(又稱「玻尿酸」)為核心的生物活性物質的原料及終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也是科創板首個玻尿酸股。
「市場上一提起玻尿酸就說是暴利行業。」趙燕向澎湃新聞表示,在科創板「應披盡披」制度下,包括毛利率在內的財務指標、企業經營信息等都對外披露,公司的「高毛利率」給市場印象深刻,但如果只通過毛利率去評價一家科技創新企業,是不客觀的,也不利於科技企業的後續發展。
在趙燕看來,科創板企業的產品與其他不同,往往需要很高的研發投入,包括時間和資金。以華熙生物為例,「一個醫療產品,做臨床實驗要幾千萬,還要等上四五年,這和一個普通食品太不一樣」,而毛利率的計算卻沒把研發投入、市場、註冊等費用算在其中。
趙燕認為,科創板企業產品毛利率高,還要看到產品成功轉化前的研發與付出。
自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開板,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趙燕表示,科創板已經成為科技型、技術型、研髮型企業聚集地。華熙生物選擇科創板上市,主要看重科創板兩方面,一是科創板是國家的戰略定位,科技強國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根基和必然趨勢;二是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科技屬性比較強,強調科技力和創新力,這與華熙生物作為研發驅動型生物科技公司的定位十分契合。並且科創板採用註冊制,更看重公司的未來,而不是糾結於其當下和過去。有未來的公司也就是中國的未來。
近期,科創板公布了下一階段的改革思路,如建立長期投資者制度等,配套制度也進一步落地,如詢價轉讓減持制度、再融資規則也相繼正式發布。談及對科創板改革的建議,趙燕回憶,作為較早登陸科創板的企業,上市過程中,科創板實施註冊制,審核速度很快,信息披露也要求更嚴格。
趙燕認為,科創板的註冊制審核,在試點早期基於合規性要求,履行對企業信息披露的全面問詢能理解,隨著註冊制改革深化,這應當不是常態,註冊制審核應當更聚焦。「科技創新企業最重要的是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是不是能夠在5年到10年能看到持續不斷的經營和盈利,希望科創板更看重一家企業未來的發展。」
事實上,基於試點早期企業和中介機構等反饋,上交所已經對科創板IPO審核予以優化完善,目前已經進入了審核2.0階段,比如,問詢「更精準」,其實就是針對之前市場對「題海戰術」「免責式問詢的批評做出的。
對於科創板上市企業的未來,趙燕充滿信心,她相信未來能像納斯達克那樣誕生出多家科技龍頭企業。而對於華熙生物的未來,趙燕表示,「華熙生物會專注主業,不做多元化的投入和業務,主要聚焦在有助於人類健康的功能糖和胺基酸兩大類物質的研究和開發」,希望藉助科創板上市後更穩固並強化市場競爭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