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學習相對論,老師舉了個很有趣的例子,說你在等車時如果身旁有一個漂亮的女大學生和你聊著天,你會覺的時間過的飛快;如果身旁站著的是一個八十多歲的乾巴老頭子,連話都說不清,你會覺的時間過的很慢,這就表示時間不是固定的,是相對的。
大家都知道相對論是科學,其實我倒覺的更象是哲學,比如上面那個例子。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一個年入二十萬的人住進家庭收入五六萬塊錢的樓區,他會覺的處處高人一等,無論吃穿用度還是汽車都比周圍的人高檔,於是充滿自信;若他搬到都是年入千萬的富豪區,家家戶戶都是數輛豪車、全部是豪華別墅,那麼這個人會變的很鬱悶,很自卑。
看,同一個人,只不所處的環境不同,其心情就不一樣,這就是相對論。
人其實都是在比的,與自己的以前比,與自己的同齡人比,與自己的同學比,與自己的同事比,與周圍的人比,與自己知道的人比,這一比就有了差距,就有了不同體驗。
如果周圍的人全部過的比自己幸福,那麼自己就覺的自己不幸福,即使自己的家庭條件也非常好;如果自己的家庭很困難,但往四周一看,他們更加不幸,立即覺的自己還不錯了,所以自古以來,人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人都有一種心理,一種興災樂禍的心理,看到別人家出事故了,感到自己幸福了,看到別人家中彩票了,就眼紅了感到自己不幸福了。這是正常的,無所謂對錯,人就是有這種感覺。這也是相對論。
所以公平才顯的那麼珍貴。
但是絕對的公平是不存的,如果把所有財富均分就是公平了?這樣對那些貢獻大的、出力多的是不是另一種不公平?反倒便宜了那些偷懶的、不做事的,這就是以前的大鍋飯行不通的原因。
所以,公平也是相對的,也是一種相對論。
可以說,相對論是無處不在的,理解相對論、研究相對論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