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2020-07-15 材料material

導讀:鋁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強度、比剛度高,耐蝕性好等優點。近年來,航空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鋁合金複雜結構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目前,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AMCs)備受研究人員所關注,但其強化相的選擇主要集中在TiB2/TiC/SiC/AlN等陶瓷顆粒上。本文作者首次選用納米TiN顆粒,通過簡單而高效的超聲振動分散技術,成功製備了低成本且混合均勻的TiN/AlSi10Mg複合粉末,大幅降低了複合粉末的雷射反射率,提高了雷射可加工性,使SLM成形的複合材料的抗拉強度達到492 ± 5.5 MPa,斷裂伸長率達到近8%,相比於未增強AlSi10Mg材料有了極大的提高。


雷射選區熔化(SLM)被廣泛用於製造具有複雜形狀、近乎全緻密的高性能金屬零件,可以大幅提高材料利用率,縮短生產周期。 輕質鋁矽(Al-Si)合金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和淬透性,同時保持了良好的耐蝕性。然而,隨著工業界對具有優異綜合力學性能(如高比強度和比剛度等)的先進材料需求的不斷增長,鋁基納米複合材料(AMCs)得到了研究人員越來越多的重視。

近期,華南理工大學肖志瑜教授課題組及合作者,開發了一種由納米TiN陶瓷顆粒改性、適用於SLM製備工藝,且具有高強度和良好塑性的TiN/AlSi10Mg複合材料。相關論文以題為「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of strength, ductility, and hardness of TiN/AlSi10Mg nanocomposites via selective laser melting」發表在期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IF:7.0)。


論文連結為:

https://doi.org/10.1016/j.addma.2020.101378

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研究人員巧妙的選取具有優異光學性能,常用作塗層材料的納米TiN陶瓷顆粒作為增強相,通過採用有別於傳統球磨法的簡易超聲振動分散技術,阻止納米顆粒團聚,成功使得納米TiN顆粒均勻分布在AlSi10Mg表面,維持了粉末良好的球形度,並極大的降低了複合粉末的雷射反射率,從而提高了複合粉末的SLM可加工性。通過調節TiN含量,最終製備出了全緻密的成形試樣。


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圖1 TiN/AlSi10Mg複合粉末的雷射反射率以及雷射束和複合粉末交互作用示意圖

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圖2 不同TiN含量成形試樣的晶粒取向分布圖:(a)0 wt%;(b)2 wt%;(c)4 wt%;(d)6 wt%


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圖3 不同TiN含量成形試樣的晶粒尺寸分布、晶界取向差分布以及再結晶分布圖。

納米TiN顆粒的添加使得未增強AlSi10Mg試樣中具有(001)擇優取向的粗晶逐漸轉變成複合材料中無明顯擇優取向的細等軸晶,使得顯微組織均勻化,消除了由於列印過程中由溫度梯度引起的各向異性。雙峰分布的納米TiN顆粒還能夠進一步促進再結晶的進程。在再結晶成核過程中,較大的亞微米TiN顆粒通常充當非均勻形核質點;而較小的納米TiN顆粒在凝固過程中被液相凝固前沿推向晶界,起到釘扎(Zener pinning)作用,從而抑制晶粒生長。晶界首先以小角度晶界(LAGBs)的形式出現,隨著複合材料中TiN含量的增加,再結晶過程會持續進行,亞晶粒發生旋轉,晶界取向差增加,使得晶界從小角度晶界(LAGBs)逐漸轉變為大角度晶界(HAGBs)。 HAGBs和納米TiN顆粒提供了有效的屏障,可阻礙再結晶晶粒的長大。因此,隨著再結晶過程的深入,細化的晶粒得以保留。


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圖4(a-d)SEM顯示不同含量的TiN/AlSi10Mg成形樣品的顯微組織和(e-h)TEM表明納米TiN顆粒的分布狀態。

在多種強化機理的共同作用下,TiN/AlSi10Mg複合材料的強度和塑性同時得到提升其中抗拉強度達到492± 5.5 MPa,提高近 40%,而斷裂伸長率有了近90%的提升。該組成員設計和製備的TiN/AlSi10Mg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能要優於或接近於目前絕大多數文獻中所報導的SLM成形Al-Si合金、Al基複合材料、以及其他系列高強鋁合金。


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圖5不同TiN含量的TiN/AlSi10Mg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能以及與其他SLM成形鋁合金及其複合材料力學性能的比較。

總的來說,本文從提高鋁合金SLM可加工性的角度,通過選用具有優異光學特性的納米TiN顆粒來改性AlSi10Mg粉末,最終成功製備出具有強度和塑性同時增強的鋁基複合材料,為SLM成形高性能鋁基複合材料的研究提供新的路徑和參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華南理工:增材製造492MPa鋁基複合材料,同時提高塑性
    目前,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AMCs)備受研究人員所關注,但其強化相的選擇主要集中在TiB2/TiC/SiC/AlN等陶瓷顆粒上。雷射選區熔化(SLM)被廣泛用於製造具有複雜形狀、近乎全緻密的高性能金屬零件,可以大幅提高材料利用率,縮短生產周期。 輕質鋁矽(Al-Si)合金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和淬透性,同時保持了良好的耐蝕性。然而,隨著工業界對具有優異綜合力學性能(如高比強度和比剛度等)的先進材料需求的不斷增長,鋁基納米複合材料(AMCs)得到了研究人員越來越多的重視。
  • 擠壓鑄造工藝製備中低體積分數鋁基複合材料研究
    鋁基複合材料具有強度高和質量輕的優點,在汽車、航空航天及軍事領域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增強相在鋁基複合材料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傳統的鋁基複合材料通常採用陶瓷顆粒作為增強相,但增強效果有限。石墨烯是一種具有優異力學性能的單原子層材料,其拉伸強度高達130GPa,楊氏模量達1TPa,在常溫下的載流子遷移率約為15000cm2/(V•s)。
  • 中科院金屬所用鋁基複合材料為嫦娥五號月球鑽土製造鑽杆
    其中月球鑽取採樣機構中的關鍵部件—鑽杆及其結構件是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馬宗義團隊研製的碳化矽顆粒增強鋁基複合材料製成,其輕質、高剛度、高強度和耐磨損等特點,滿足了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苛刻工況下的採樣需求。我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負責嫦娥三期工程「採樣返回」任務的中國首顆月球採樣返回探測器。
  • 華南理工《NPG Asia Materials》封面文章: 3D列印高強高塑性銀合金!
    本文採用增材製造製備出強度達到400 MPa以上的超高強銀合金,兼具良好塑性(16%),首次系統地揭示了3D列印金屬材料過早失效的內在原因,為設計超高強3D列印金屬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增材製造(AM,也叫3D列印)金屬材料在汽車、生物材料和航空等領域日益普及,其通常含有高密度位錯、層錯等結構缺陷和精細的微觀結構例如納米胞狀組織,導致材料具有高強度和較差的塑性。
  • Part2-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
    作為連接增材製造領域國內外業內優質資源的平臺,3D科學谷與AMPOWER合作面向全球市場的增材製造年度全球研發市場報告,本期,3D科學谷選取了填寫了網上問卷的國內部分企業(包括設備、軟體、材料領域)的研發情況與行業分享第二期的2020中國3D列印-增材製造設備、材料、軟體研發進展情況。
  • AFP 增材製造技術將用於複合材料Alpha火箭機身生產
    運載火箭、太空飛行器製造企業Firefly宣布將從2021年開始通過自動纖維放置(AFP)增材製造技術,為複合材料火箭Alpha 生產大型纖維複合零件。Firefly 將安裝的AFP 系統是由英格索爾(Ingersoll )提供的。
  • 掌信檢測:說說原位鋁基複合材料強化機制
    材料科學家對原位鋁基複合材料的力學性能的研究和原位拉伸結果表明,複合材料的室溫強度性能隨著內生增強體顆粒體積分數的增加而顯著上升。原位拉伸試驗指出,複合材料中裂紋的擴展是有選擇性的,曲於增強顆粒的分布很不均勻,當主裂紋擴展前端碰到顆粒密集群時,擴展方向就會偏轉,轉向顆粒貧乏區,繞過顆粒密集區,沿著顆粒密集區與貧乏區之間的界面向前擴展延伸。
  • 3D列印金屬基複合材料-含碳纖維的液態金屬
    與減材製造相比,增材製造的獨特優勢在於更容易加工金屬,具有生產獨特幾何形狀的部件的額外好處。除了開放處理難於加工的材料(如難熔金屬)之外,增材製造還使金屬基複合材料的加工(MMC)成為可能。來自陝西省快速製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將錫鉛與碳纖維結合起來,一方面探索利用鉛的輻射屏蔽性能,另一方面利用碳纖維強度的可能性。同時,這項研究試圖展示鉛的3D列印能力,以前由於鉛的潤溼性(液態時無法粘在固體表面)而很難實現。FTP流程概述。圖片由《機械工程學報》提供。
  • 南洋理工頂尖論文:增材製造316L不鏽鋼的疲勞性能
    此外,文章還從微觀結構出發,解釋了這樣的實驗現象,並討論了本結果對設計高性能增材製造合金的啟發。 金屬部件的增材製造(AM)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工藝技術來實現,這些技術使用粉末、金屬絲或板材作為原材料。以金屬粉末為原料的增材製造工藝為選區雷射熔化(SLM),電子束熔化(EBM)和粘合劑噴射列印(BJP)。這些都稱為粉床工藝。SLM和EBM技術分別使用雷射束和電子束熔化粉末,使用這兩種技術製造的不同合金部件的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是研究中報導最廣泛的。相反,對BJP工藝的探索相對較少。使用該工藝生產的金屬零件,其結構-性能相關性還沒有獲得廣泛關注。
  • 戰略研究丨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原位自生法的優點在於陶瓷相與基體合金界面結合好,增強相尺寸可以控制到納米級別,在提高基體合金強度的同時塑性損失不大。製備的金屬基複合材料可以後期軋製成型,或重熔鑄造成型,增強體的體積分數較低,通常在10%以下時可獲得較好的性價比,民用市場潛力很大。
  • Part2:深度剖析NASA採用多合金增材製造和複合材料實現輕質可重複使用的推力室組件
    增材製造(AM)為具有複雜內部特徵的精密部件(例如以前不可能通過傳統工藝加工出來的帶複雜冷卻流道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力室)帶來了重大的設計和製造機會。除了減輕重量並實現性能優化外,3D列印技術還可以顯著節省成本並縮短製造周期。
  • 北理工&上海交大: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取得重要進展!
    圖1:面投影立體光刻(PμLSE)微納米增材製造工藝流程超材料(metamaterial)指的是一些具有人工設計的結構並呈現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備的超常物理性質的複合材料由於微納增材製造點陣超材料的原料特性、工藝的局限,增材製造微納點陣超材料的表面和內部存在多種缺陷。這些表面和內部缺陷的幾何、空間分布特徵,以及點陣杆件的幾何特徵和材料性能的不確定性對其宏觀物理性能有很大影響。
  • 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在民用航空領域的應用與挑戰
    第二類是從零開始進行的面向增材製造的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如面向功能需求重新設計零件等,可充分利用增材製造工藝優勢,同時與傳統工藝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兼顧生產效率與經濟性。與第一類零件對比,第二類零件對面向增材製造的設計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是未來的主流研究方向。
  • 安世亞太分享增材製造的仿真技巧:複合材料有限元仿真計算的應用方法
    金屬基體常用的有鋁、鎂、銅、鈦及其合金。非金屬基體主要有合成樹脂、橡膠、陶瓷、石墨、碳等。增強材料主要有玻璃纖維、碳纖維、硼纖維、芳綸纖維、碳化矽纖維、石棉纖維、晶須、金屬。複合材料現在越來越廣泛應用於航天、汽車、遊艇、風電、運動器材等領域。 2.
  • HRL 實驗室發表陶瓷基複合材料3D列印新工藝
    縱橫比較小的短纖維(如晶須)和顆粒也會使材料增韌,例如,使用SiC晶須增強氧化鋁(Al2O3)複合材料,橋接裂紋所吸收的應變能使基體材料的韌性提高了> 6 MPa m1 / 2,顆粒夾雜物使裂紋尖端偏轉,並有可能增加晶須和顆粒的形狀因數也使其與多種增材製造方法兼容。顆粒夾雜物會使裂紋尖端偏轉,有可能使韌性提高2倍。晶須和顆粒的形狀因數也使其與多種增材製造方法兼容。
  • 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
    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舉行3D列印正成為製造業新的增長點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9日訊(記者 奉永成)2020中國(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高峰論壇」今天舉行
  • 3D列印(增材製造)行業深度研究報告
    相比於傳統的減材製造方式具備很多優勢:1、縮短生產製造的 時間,提高效率;2、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3、完成複雜結構 的實現以提升產品性能。 技術工藝主要由應用材料決定增材製造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技術,不同之處在於可用的材料的方 式及不同層構建部件。
  • 楊得鎖&胡登衛AFM綜述:壓電材料的增材製造
    【成果簡介】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楊得鎖教授與胡登衛教授等人著眼於近年來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最新進展,系統性地分析了各種增材製造壓電材料的特點以及不同壓電材料的漿料製備方法,討論了不同的增材製造工藝對於壓電材料器件製作產生的技術影響規律,提出了基於增材製造技術提高壓電傳感效率、改善器件精密度、增大機電響應度等來改善壓電材料器件性能的思路
  • 俄羅斯研發高強度鋁複合材料 可用於3D列印輕型且耐用的汽車外殼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NUST MISIS)的材料科學家展示了一項新技術,可利用新原料製造鋁基複合材料,此種原料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複合粉末,可用於3D列印飛機和汽車中使用的輕型、耐用外殼。與類似的原料相比,新方法讓3D列印製成的複合材料的性能均勻度和硬度提高了40%。
  • 鎳基合金增材製造最新綜述:雷射粉床熔化成形Inconel625鎳基合金...
    背景介紹增材製造又稱為3D列印,是近30年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位造技術。理論上,增材製造技術可以將任何CAD模型轉化為物理實體,這極大地增加了複雜零件的幾何設計自由度和製造能力。圖1 雷射粉床熔化技術示意圖對於金屬來說,雷射粉床熔化(LPBF)主要利用高能量雷射束逐層熔化預置的薄層金屬粉末,在凝固和冷卻後可形成高性能部件,是最有前景的增材製造技術之一。該項技術尤其適合於小批量、高精度、個性化、複雜結構零件的成形加工,在航空航天、生物醫療、汽車、磨具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