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中醫治療腫瘤的優勢在哪裡,總結了幾點,基本能回答這個問題,今天特意分享出來。
本文作者:陳建宗,男,現任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中醫藥研究所所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優勢一:阻斷癌前病變
常見的癌前病變有:甲狀腺實性結節、肺結節、乳房結節、膽囊息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結腸息肉等。這些病變,少部分會發展成癌症。
對癌前病變,如果專科醫生認為不需手術,處於觀察期,可運用中醫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治法,選用薑黃、莪朮、夏枯草、鱉甲等中藥,可能會阻斷病變發展。這類病人,要定期複查,若有惡變,及時處理。
優勢二:加快手術後恢復
癌症患者手術後,大多數存在乏力,食慾差,腹瀉或便秘等脾胃虛弱,氣血虧損症狀,適當服用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的中藥,可明顯促進術後機體恢復。
優勢三:減輕放、化療副作用
放療後,病人常有乏力、口乾、便秘等症狀,選用益氣養陰的中藥,會明顯減輕症狀;化療最易損傷病人消化道、血液及皮膚組織,常表現為食慾差、貧血、脫髮等,這方面中醫辨證施治,常會取得很好療效。
優勢四:晚期可唱「主角」
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作家加繆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要帶著病痛活下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程書鈞研究員認為,「帶瘤生存」是中醫腫瘤學研究的方向。對不適合手術、放化療及靶向治療的晚期腫瘤患者,中醫藥可以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努力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優勢五:全身調理,扶正固本
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
現代研究認為,癌症發生的基本機制是「基因突變,免疫逃逸」,免疫佔主導地位。和癌症發生率最相關的因素是年齡。40歲以後,胸腺萎縮,免疫功能陡然下降,癌症發生率急劇上升。中醫的「正氣」,類似於現代醫學的免疫功能,中醫扶正固本與西醫免疫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的扶正固本方
本人吸收多個優秀古方精華,綜合多位現代中醫前賢經驗,結合自己40多年臨床實踐,精益求精,撰方一首,名為陳氏扶正固本方。該方具有補腎健脾、益氣養血、和胃調中之功效,可根據病人具體狀況化裁。長期應用,必有奇效。
陳氏扶正固本方組成:太子參30克,雲茯苓30克,生黃芪15克,岷當歸15克,菟絲子15克,女貞子15克,廣陳皮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30分鐘,兩次濾液混勻,分3次飯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