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戳穿「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科學」這麼難?
有些醫生不願戳破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療法」,有些醫院積極申請一些並不可靠的業務,背後原因或許在於一個字:利。
據中國之聲報導,常規的過敏原檢測方法是皮膚測試和抽血化驗兩種。然而,從2003年開始,一種叫做「生物共振波」檢測、治療過敏的技術從德國引進國內,隨後,全國多家醫院甚至三甲醫院都購買了此類設備。然而,從其母國——德國傳來的消息卻是,已經有多家學術期刊刊登過該技術不能檢測過敏的文章。
醫學以人的生命為代價,本來不得有任何的敷衍與馬虎。可所謂的「生物共振波治過敏」在咱們這兒的某些醫院通行已久。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呢?背後的原因顯然需要「解鎖」。
得看到,如今國內大醫院的醫生,即便不是博士,也是碩士學士出身,一般都接受過高等教育。說搞不明白所謂的生物共振波具有什麼樣的性質,不大可能。說不了解這樣的技術並不擁有鑑別個體過敏原的機理,也不大現實。
饒是如此,挺耐人尋味的是,很多醫生在此問題上失聲了。而失聲的緣由,不排除有耐不住利益的誘惑,從而放棄了對職業道德的堅守的。猶記得2000年前後,就有一些醫院為了掙錢,公然無視氧氣極難溶解於水的特點,哄騙患者輸入所謂高含氧液體,直到圈外人士揭露其不合理性後,才捨棄這所謂的「療法」。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科學」遲遲未被戳破,是否也是因為這點,也值得追問。
該事件顯然也是對相關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的提醒。眼下,我國對於醫院開展新技術雖然有諸多規定,但鑑於一些行政人員在業務上專業水平的缺失,很難做到嚴格的管理。
開展新的臨床檢驗技術,雖然需要審批,但只要由三級或二級醫院牽頭,提出開展相關業務的理由,就很容易突破行政阻攔獲得許可。而一旦有了行政許可和收費目錄,所有的醫院都可以通過相應的備案程序,很容易地開展相關業務。
有些醫生不願戳破生物共振波治過敏的「偽療法」,有些醫院積極申請一些並不可靠的業務,究其根由,很難跟醫療管理中的「唯利是圖」撇清干係。當下,有些管理部門對於所謂新技術的過於熱衷,導致很多科室都存在開發新業務的內在壓力。與此同時,每個科室都有追求經濟效益的要求,相對而言,新的項目更容易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這促使多數科室均有開發新業務的衝動。兩種因素累加,自然會催生一些科室為了自身利益,忽視學術本質,而充當商家的代言人。
所以,將「生物共振波」用在臨床上忽悠患者,是醫療界必須反思的問題。它提示我們的一些醫生和他們身後的考核體系,已經逐漸走到了醫學本身的對立面,成為阻礙其健康發展的巨大阻力。
作者:善水(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