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上文說過,雷正綰已經到達西安,省城形勢稍解,人心始得安定下來
這樣一個大英雄
雷正綰(?—1897)字偉堂,四川中江人。
由把總從軍湖北,積功至遊擊,賜號直勇巴圖魯。
鹹豐八年,跟隨多隆阿援安徽石牌、潛山、太湖、桐城與太平軍戰,戰功諸將中最高,被擢升副將,記名總兵。
十一年,敗太平軍堵王黃文金於蔣家山、項家河、江家河、麻子嶺,一月五捷,授陝安鎮總兵。
同治元年,克廬州,以提督記名。
後從多隆阿援陝西,詔正綰先赴本任,擢陝西提督,幫辦軍務,駐西安。
在隨後的戎馬歲月裡先後追隨多隆阿,都興阿,楊嶽斌,左宗棠戰鬥在平亂第一線。
解鳳翔,援甘肅,連戰靈臺,鎮遠,規復三原,殺賊兵於崇仁新城,斬賊首鐵酋於平涼,身負重傷裹創大戰,陷穆生花老巢蓮花城;
攻固原,陣斬賊首黑虎,關橋,李旺二堡生擒木棍;
下半角城,預望城,進規靈州,解圍安定,破賊於橫河川,平涼,援慶陽,兩敗賊於長武,克複合水黃家堡;
同治八年,會攻董志塬,大破白彥虎於李旺堡,金積堡擒殺馬化龍;
在同治元年八月間,雷正綰的到來,無疑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那麼此時,多隆阿為何還是遲遲不入陝呢?
再來看看關內的情況
在8月間,捻軍姜臺凌部由宜陽,永寧竄至陝州(三門峽陝縣一帶),山西向朝廷求調多隆阿入晉。
漢南一帶西徵太平軍與捻軍合流進逼淅川及紫荊關一帶。
石達開餘黨又竄擾竹山,竹溪各縣。
在紫荊關一帶的西徵太平軍與捻軍又回竄鄖陽,準備勾結石達開餘部進攻興安府城,然後聯絡漢中叛軍,直搗西安。
西徵太平軍主帥陳德才已經繞過淅川,向紫荊關挺進,這就是多隆阿面臨的現狀。
多隆阿手頭兵力不敷使用,擬調之前在合肥的四營,取道隨州,棗陽前來會師
並令雷正綰及穆圖善,令二人率部立即折返商南紫荊關,如此一來,陝西軍務就只有勝保一部。
幸虧朝廷大事不糊塗。
朝廷責令河南巡撫鄭元善負責剿滅陝州捻軍,著駱秉章派軍赴漢南圍剿郭刀刀
命何紹彩,多隆阿會剿陳德才。
雷正綰繼續留在西安,聲援勝保。
再來說勝保
勝保十五,十六連日全勝叛軍,赴臨潼督師繼續前進,大軍行至斜口鎮,叛軍分四路迎擊官軍。
勝保指揮官兵後隊分兩路包抄叛軍,前軍及中軍從兩翼進攻,叛軍四路被擠壓成一字長蛇陣。
官軍三面包圍,叛軍一側靠近山脊。
官軍向被圍困的叛軍輪番進攻,叛軍不敵大潰,官軍追殺二十餘裡,斃敵不計其數,生擒賊三百餘名,皆在陣前斬首。
大股叛軍向渭北老巢撤退。
官軍隨即一路掃蕩,如同秋風掃落葉之勢,連克大堡,三輔,行者橋,灞橋一帶叛軍。
將叛軍基地盡行焚毀,所存之糧草輜重盡皆繳獲。
叛軍在這些地方存放了大量的搶劫而來的金銀財寶,糧秣器械,從各處掠來的老弱婦孺也盡藏於此。
這次算是便宜了勝宮保,真是一鍋端。
至於勝保此人,歷史風評不算太好。
至少我認為,他剿滅陳玉成算是有功的。
在這個時間點上,同治元年陝西大暴亂初期的表現是可圈可點,至於以後那是這個哥們膨脹了,想發展私人勢力,這點肯定是觸及逆鱗。
而且老哥們進入西安後,就開始日日後庭花的娛樂活動,耽於淫樂,不撫兵,不恤民,得罪官場同僚,被政敵抓住把柄,往死裡磕。
也正好趕上兩宮小寡婦及小叔子急於立威,就這樣成了犧牲品。
八月十六日, 勝保率軍進入西安, 駐節南院門公署,西安之圍徹底解除。
十九日,朝廷諭旨嘉獎:「命勝保督辦陝甘軍務,提督雷正綰幫辦陝甘軍務,所有甘肅毗鄰陝西一帶,地方應行防剿事宜,並著勝保妥為辦理,在事出力員弁、兵勇著勝保擇尤保奏,毋許冒濫。欽此」。
勝保正式就任陝甘總督,雷正綰為實授提督銜幫辦陝甘軍務。
西安被圍歷時三個月,雖未到「人相食」的地步,但也是人人疲累,食不果腹,城防馳廢,官兵連續三個月緊繃的神經一下鬆懈下來。
勝保與省城官員立即安排修繕賑濟,恢復商業生產,同時給官兵放假7天。
7天之後,官軍開始分路清掃省城附近叛軍巢穴,灞橋,杜曲,景陽,東,西長條村等處一律攻毀。
六堡村一帶也被官軍肅清。
此時,叛軍經歷了一連串失敗,被朝廷兵威震懾,已是肝膽俱裂,戰意皆無,一支偏師都能讓叛軍聞風喪膽。
省城周邊清理乾淨,就應該進攻叛軍的根據地了。
於是,勝保籌備攻擊鹹陽之馬家堡及蘇家溝,進解涇陽,鳳翔之圍。
這時,那個戰敗的成明稟報:「仍有大股H逆撲犯朝邑,雖經登時擊走,難保不復圖竄擾」。
這個成明可謂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上次戰敗之後,一直龜縮在朝邑不出,這次又想讓勝保派兵支援。
勝保未敢擅自主張,於是上報朝廷,朝廷諭旨:「同,朝等處與晉省一河之隔,該大臣仍將同洲一路布置周妥,自東而西與雷正綰諸軍兩面夾擊,將陝事及早了結,即可分出兵力,分辦發捻,於大局實有裨益」。
看來朝廷上面坐著的那三個還是不糊塗,大事要緊 陝西要緊,完了之後再照顧你。
進攻馬家堡的雷正綰和成祿,他們在打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叛軍是越打越多
就此情況二人上奏:「大小以十餘戰,所殲之賊實有數千,而賊仍不見少,間有H民數人在馬前哭訴屈抑,求為轉稟,及責其頭目來營聽訊,又復裹足不前,因再刊解散脅從告示,隨營張貼,亦不得已之苦心,非不知H情之詐也。」
意思就是,我們已經打了十餘戰了,也消滅了千把敵人,可是敵人數量反而不見少,到底什麼原因呢?
期間有數名人到我們馬前哭訴,希望向朝廷轉達他們的委屈,讓他們的頭目到營中來說明情況吧,他們又不來,看來他們還是有不得已的苦心哪。
寫到這裡,我打算再回頭系統的捋一下
給大家盤點一下叛亂的各個中心及各路反王
幾個叛亂中心:
根據文獻,叛亂的中心以下幾個說法:
一是勝保的奏摺:
大荔王郭( 閣) 村、渭南倉頭鎮、高陵永樂店、涇陽塔底、鹹陽蘇家溝和馬家堡。
二是湖北巡撫嚴樹森的《劾欽差大臣勝保疏》, 奏摺中說:「 臣據探報, 陝西-匪有渭南倉渡( 倉頭鎮) 一股, 省東北沙河一股, 三原鹹陽一股, 高陵涇陽永樂店一股, 鳳翔各屬一股, 甘肅河州新來一股, 約二三十萬。」
三是富平知縣江開同治元年八月十九日給勝保的
《賊巢匪數姓名逐細繪圖帖說》, 其中說:「 逆-巢穴, 就職所知,
河北最大者, 如大荔之沙苑、王閣村, 渭南之倉頭, 臨潼之普陀原, 涇陽之塔底、永樂店共六處。」
從上述幾種記載可見, 叛亂初期有以下六個中心:
1、省城東有大荔王閣村、羌白, 渭南倉頭, 涇陽、高陵、臨潼,
省城四鄉有沙河, 省城西有鹹陽渭城、蘇家溝, 鳳翔府城。
羌白是大荔縣第一大鎮, 設縣佐管理西南鄉一帶糧稅訴訟等。
叛軍佔領北王閣和羌白鎮後, 遂以王閣村和羌白鎮為中心, 建立了反叛基地。
2、倉頭鎮位於東西大道上,東通孝義鎮,西通省城, 位置十分重要。
3、涇陽、高陵、臨潼一支, 據點有永樂店、涇陽塔底和臨潼蘇拜十三村, 各處叛軍互相支援,共同作戰實力,強勁。
4、沙河堡在灞河東岸入渭處, 沙河一帶村落密集, 是省城四鄉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
沙河西隔渭河與鹹陽渭城灣相望, 北鄰高陵, 東連臨潼, 與渭北聯繫緊密, 因而它成為西安叛亂的中心。
5、鹹陽叛軍在渭城建立根據地, 建衙開府。
渭城南臨渭水, 北倚洪瀆原, 南北長 700 餘丈, 東西 500 丈, 鑿池其下, 財物多存於城內。
6、鳳翔叛軍以麻家崖為中心, 四處出擊並對府城發動猛烈圍攻。
叛亂初期的首領
叛軍分散, 因而頭領也多。
史書記載:「 其 -目之悍者, 赫 明 堂、任老五、馬世賢、洪興、馬 龍 、馬 四 元、乜 代 榮、乜 代 恩、邸 元 魁、大 瓜 旦、哈 哈 娃。」
根據現存文獻記載和史料:
大荔王閣村、羌白一支主要頭領有赫明堂、於彥祿、陳林、禹得彥、大瓜旦、於六阿渾等。
赫明堂, 同州( 今大荔縣) 赫冶家人
《平H志》記載:「禍首者, 則赫明堂、任老五也。
兩人者, 鹹豐七八年間, 嘗倡亂雲南未果, 遂逃倉渡, 潛於禮拜寺, 造軍械旗幟, 圖謀不軌, 各-巢皆聽命焉。」
赫明堂:大荔地區的主要頭領之一。
初期, 他領導叛軍圍攻同州府城、朝邑縣城並且多次與勝保作戰, 圍攻臨潼縣城,及參與鳳翔府圍城戰等
於彥祿:大荔王閣村人, 號稱王閣村十三營元帥。
他的叛軍分紅、黑、黃、白、藍五旗, 每旗有 30 個馬隊20 個步隊, 每隊人數多少不等。
《乾縣新志》記載: 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叛軍「 破崆頭村之車坡口, 時五峰山前十餘村, 結寨自保, 偽元帥於彥祿破之, 遂據修善村」。
禹得彥: 大荔禹家人, 家富有, 四川有鹽井, 西安有房地產和商業, 同治元年「 領禹家十一村與官兵戰」。
陳林:王閣村十三營頭領之一。
大瓜旦:海道子人, 是南王閣村的頭領。
於六:史料記載「 在頭上十三家有三千人馬, 領隊的是於六阿渾, 時年八十歲了。」
渭南倉頭一支初期首領。
史料記載: 「 張芾等於五月十一日在油坊街, 被匪任老五、馬玉良、馬燕膺、馬進昌、於 快三等擁至倉頭地
同治元年八月, 富平知縣江開稟報勝保:「 渭南倉頭大股首逆, 系渭南千總馬進林、差役洪興、阿渾於快三、馬彥英、於三元。」
任老五:即任武, 倉頭鎮人。
鹹豐年間在川滇等省經商,回陝後宣傳杜文秀。
他殺死團練大臣張芾, 成為渭南地區的首領之一。
此人為了表示反叛的決心,將妻子及襁褓中的親生兒子親手殺死,後在多隆阿攻破倉頭鎮時,意圖攜卷財寶逃跑,被部下當場格殺。
洪興:渭南洪家村人( 在倉頭鎮北) 。
洪興是渭南縣衙差役, 有威信和號召力。
他同禹祥為表兄弟, 二人對華州知府和渭南縣知縣不公平辦理砍竹事件極為不滿。
秘密聯絡同族和太平軍, 他也是第一個在陝西與西徵太平軍聯絡的人
馬彥英: 即馬燕膺, 渭南喬店人。
馬玉良:渭南北村裡人。
歌謠裡說:「 喬店村馬彥英英雄好漢, 北村裡馬玉良執掌兵權」。
歌謠裡還說:「 將張芾活捉到刁陵村( 吳陵村) 前, 倉頭鎮任老五細問一遍, 馬彥英在寶帳就把令傳」
於三元:《 續修禮泉縣誌稿》記載:「 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首餘( 於) 三元率十三
營, 雲將攻縣城, 城內大驚。」
渭南叛軍首領除上述以外, 還有閻興春、藍明泰等。
閻興春:渭南孝義南邊人, 阿渾, 在九社開學, 他率領九社民眾參加叛軍。
藍明泰, 阿渾, 倉頭鎮叛軍首領之一。
涇陽、高陵、臨潼叛軍
有楊文治、馬生彥、畢大才等。
《關隴思危錄》記載:「 逆首楊文治、馬生彥、畢大才等率眾日夜夾攻( 圍攻涇陽縣城) , 勢甚危急。」
楊文治:涇陽塔底人, 會武功, 力氣大, 所用長矛重 50 斤, 同治元年五月, 率塔底400 多戶叛亂。
後與黃鼎部作戰中身負重傷而死
畢大才:涇陽畢家窯人。
六月畢大才、楊文治聯合同州叛軍二三萬人, 圍攻涇陽縣城。
馬生彥
高陵渭河邊灘人, 他率臨潼蘇拜十三村民眾叛亂。
馬義、馬二元:
「 涇陽塔底下大股首逆, 系三原-匪馬二元, 高陵及普陀原大股逆者, 系舊充高陵縣-匪馬義。」
沙河一支叛軍首領
有馬德興、馬 正和、孫玉( 毓) 寶、白彥虎等。
馬德興:西安西關外米海村人, 西安叛軍頭領。
《上劉中丞查禁逆酋回籍折》中的記述, 五月十八日, 率村眾及附近民眾向曹裡村集結叛亂。
進攻北關清軍馬德昭營壘及圍攻西城, 攻破金勝寺。
《關隴思危錄》記載:「 六月三日, -逆馬德興等攻撲省城西關, 四日攻陷金勝寺」
孫玉寶:西安市魚化寨人。
他率叛軍紮營渭城灣。
張兆棟《 守岐公牘匯存》記載: 「 -首馬成功、孫毓 寶一味乞撫, 其中是撫非撫, 勢難一一區分。」
馬正和:西安魚化寨人,初期他為孫玉寶部, 後來為十八大營元帥之一。
白彥虎
在此不做贅述,他是主角,到現在還有很多人為他洗白白,每年都會有人在西安西城叩擊城牆,帶著他的魂回家。
鹹陽一支
鹹陽二十六坊由畢大才領導
鳳翔一支
崔偉是鳳翔叛軍頭領。
崔偉又叫崔三, 鳳翔府城南關崔家凹人。
同治元年八月四日, 他率領鳳翔28 坊 6 萬多人在東關麻家崖叛亂。
《關隴思危錄》記載:「 崔三率眾賊數萬圍攻鳳翔, 日久未退。」
「 鳳翔境內肅清, -酋崔巍走甘肅」。
後崔偉投誠參與肅州平叛。
綜上盤點,到了同治元年( 1862 年) 八月, 叛軍發展到 30 萬左右, 在東自潼關西至寶雞的關中平原上,到處都是叛軍各處竄擾,經濟停滯,商業蕭條,人民慘遭塗炭。
李藍各部也先後進入陝南, 活動在漢中、安康、商洛等地。
陝北延安府也在預謀叛亂, 整個陝西已經無處不匪,遍地刀兵。
在陝西叛亂的影響下, 穆生花在甘肅張家川、蓮花城發動叛亂, 馬兆元在預望城發動叛亂, 關隴已呈叛軍合流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