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示田間害蟲發生顯性突變對轉基因Bt作物產生抗性

2020-12-08 生物谷

研究人員發現害蟲正在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適應轉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這一發現特別強調了密切監控和防範害蟲對生物技術作物產生抗性的重要性。

根據一項於2012年6月11日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的新研究(在中國完成的),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棉鈴蟲(cotton bollworm)對能夠殺死害蟲的轉基因棉花產生抗性涉及到的基因變化比人們想像中的更加多樣化。

為了降低廣譜殺蟲劑的噴灑,其中廣譜殺蟲劑能夠傷害除目標害蟲之外的動物,棉花和玉米經過基因改造後能夠產生源自蘇雲金芽胞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的毒素。Bt毒素殺死某些害蟲,而且對包括人在內的大多數其他生物無害。這種環境友好性的毒素幾十年來就被有機作物種植者在噴灑中使用,而且自從1996年以來,大多數農民就開始使用轉Bt基因作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們已了解到,最初罕見的賦予對Bt毒素產生抗性的基因突變正在變得越來越常見,因而數量不斷增加的害蟲種群都能適應轉Bt基因作物。通過比較害蟲在實驗室和田間如何對轉Bt基因作物產生抗性,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在實驗室中篩選到的一些突變確實在野生害蟲種群中發生,但是一些與在實驗室中觀察到的明顯不同的突變卻在田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的毛蟲在長成蛾之前,能夠咀嚼大多數植物。這種物種是中國主要的棉花害蟲。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農業與生命科學學院昆蟲學系主任Bruce Tabashnik說,「科學家們早就料想到這種昆蟲會產生適應性,但是我們剛好發現它們在田間中如何產生抗性。」

為了避免意外,研究人員通過控制實驗室條件,讓棉鈴蟲種群接觸Bt毒素,從而研究這種昆蟲產生適應性的遺傳機制。

他說,「我們試圖保持領先。我們想期待哪些基因參與其中,因此我們就能夠積極地開發出策略來維持Bt棉花的有效性和減少殺蟲劑噴灑。這種隱含假定是我們了解到在實驗室裡篩選到的對轉Bt基因棉花產生的抗性也將能應用于田間。」在對轉Bt基因棉花產生抗性之前,這種假定從沒有接受過測試。

如今,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第一次在田間獲得遺傳證據而讓他們能夠直接比較在野外和實驗室培育的棉鈴蟲種群。他們發現在田間棉鈴蟲中一些賦予抗性的突變與實驗室培養的棉鈴蟲中的一樣,但是也有一些突變存在顯著性的不同。

Tabashnik說,「我們精確地發現在田間中發現的突變也能夠在實驗室中被檢測到,但是我們也發現大量的其他突變:它們中大多數位於同一個基因,還有一個突變位於一個完全不同的基因。」

令人吃驚的是,研究人員在田間棉鈴蟲種群中鑑定出兩個不相關的顯性突變(dominant mutation)。顯性意味著一個拷貝的基因變異體(genetic variant)就足夠讓棉鈴蟲對Bt毒素產生抗性。相反,之前在實驗室中篩選到的抗性突變(resistance mutation)都是隱性的。隱性意味著它需要兩個拷貝的基因變異體(父代和母代各提供一個變異體)才能讓棉鈴蟲對Bt毒素產生抗性。因而,顯性抗性更難控制,而且不能通過種植非轉Bt基因棉花來延緩,而對隱性抗性而言,種植非轉Bt基因棉花是非常有效地延緩抗性的產生。

非轉基因作物(refuge)是由不含轉基因的作物組成的,因而能夠允許對Bt毒素敏感的害蟲存活。非轉基因作物種植在轉Bt基因作物附近,目的是產生數量充足的敏感性害蟲,從而使得兩隻對Bt毒素產生抗性的害蟲以較低的概率發生交配,因而也就不可能產生抗Bt毒素的後代,這樣就可以稀釋Bt抗性的害蟲種群。

在中國發現的這些顯性突變削弱了非轉基因作物種植策略的有效性,這是因為Bt敏感性害蟲和Bt抗性害蟲交配後產生的後代也能夠具有Bt抗性。

他補充道,這項研究將使得監管機構和種植者更好地管控目標害蟲對轉Bt基因作物產生的抗性,而且發現顯性突變將促使科學家重新思考非轉基因作物種植策略。

研究人員還報導,賦予棉鈴蟲對Bt毒素產生抗性的突變在中國北方更為常見,是中國西北地區的3倍。這是因為在中國西北地區,人們很少種植轉Bt基因棉花。然而,即便在中國北方,種植者還沒有注意到出現的Bt抗性,這是因為在那裡,只有大約2%的棉鈴蟲對Bt毒素產生抗性。

作為種植者,如果轉Bt基因棉花能夠殺死98%的害蟲,那麼他們就不會注意到任何事情。但是這項研究表明麻煩即將來臨。(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編譯自Trouble on the horizon for GM crops?

Diverse genetic basis of field-evolved resistance to Bt cotton in cotton bollworm from China

Haonan Zhanga,1, Wen Tiana,1, Jing Zhaoa,1, Lin Jina, Jun Yanga, Chunhui Liua, Yihua Yanga, Shuwen Wua, Kongming Wub, Jinjie Cuic, Bruce E. Tabashnikd, and Yidong Wu

Evolution of pest resistance reduces the efficacy of insecticidal proteins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used in sprays or in transgenic crops. Although several pests have evolved resistance to Bt crops in the field, information about the genetic basis of field-evolved resistance to Bt crops has been limited. In particular, laboratory-selected resistance to Bt toxin Cry1Ac based on recessive mutations in a gene encoding a toxin-binding cadherin protein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ree major cotton pests, but previous work has not determined if such mut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field-selected resistance to Bt cotton. Here we show that the most common resistance alleles in field populations of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selected with Bt cotton in northern China, had recessive cadherin mutations, including the deletion mutation identified via laboratory selection. However, unlike all previously studied cadherin resistance alleles, one field-selected cadherin resistance allele conferred nonrecessive resistance. We also detected nonrecessive resistance that was not genetically linked with the cadherin locus. In field-selected populations, recessive cadherin alleles accounted for 75–84% of resistance alleles detected. However, most resistance alleles occurred in heterozygotes and 59–94% of resistant individuals carried at least one nonrecessive resistance allel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sista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must account for diverse resistance alleles in field-selected populations, including nonrecessive alleles.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棉鈴蟲顯性抗性突變被找到
    日前,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顯性遺傳突變,這種突變使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作物害蟲之一的棉鈴蟲的毛蟲對轉基因棉花產生抗性。在基因組學和基因編輯的前沿應用上,這項研究標誌著全球致力於促進更可持續的害蟲控制新時代的到來。 50多年來,全世界數百萬農民種植了工程化Bt作物,僅自1996年以來累計種植面積就超過20億英畝。
  • 農業部:中國分級分階段評價管理轉基因作物—新聞—科學網
    12月19日、20日,「求證」欄目報導了美國大規模種植轉基因作物、大量消費轉基因食品的情況,以及中外專家對轉基因作物的看法。
  • 轉基因作物利弊專家談:我們對生物安全的認識越來越清楚
    專家表示,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屬於新事物,對此出現爭議和質疑是正常的。有關轉基因技術的討論,應該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進行。在呼籲政府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這項工作的同時,也希望科學家和媒體通過多種形式,主動向公眾傳播現代生物技術、食品與環境安全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 馬妍:話說轉基因
    其中發展最快的是轉基因植物食品,指人們將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產、抗病蟲害等優質基因)定嚮導入作物細胞中,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穩定遺傳和表現,產生轉基因作物新品種,是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的一項新技術。從表面上看來,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它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二、為什麼要有轉基因作物?
  • 美批准轉基因菜蛾田間釋放試驗
    新華社華盛頓7月6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農業部6日宣布,批准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開展轉基因菜蛾田間釋放試驗,以研究基因工程方法能否降低這種害蟲的數量,減少殺蟲劑使用。  美農業部下屬動植物衛生檢驗局當天發布評估報告說,田間釋放轉基因菜蛾不會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顯著影響。
  • 農業部介紹中國允許種植的轉基因作物種類
    2010年共有10種轉基因作物拿到了許可(歐盟網站);2012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5個國家批准種植轉基因作物(isaaa)。 日本連續多年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進口國、第三大大豆進口國,2010年日本進口了1434.3萬噸美國玉米、234.7萬噸美國大豆,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品種。
  • 不敢吃轉基因食品?其實天然「轉基因作物」人類已吃了幾千年
    他認為,轉入到紅薯體內的農桿菌基因幫助植物產生了兩種激素,從而使植物的根部發生變化並產生了一些可食用的物質。遺憾的是,這一推測無法證實或證偽。因為他們在來自美國、印度尼西亞、中國、南美部分地區及非洲等地的291種紅薯品種中,根本找不到不含農桿菌DNA的「非轉基因紅薯」品種來做對比試驗。所有品種的紅薯的基因庫都含有農桿菌(一種在土壤裡很常見的細菌)的基因。
  • 用化學常識解釋轉基因
    酶不僅催化生化反應,酶還可以修復基因突變。修復其實也是催化,催化突變的基因恢復原狀。開始說轉基因請注意,下面介紹基因突變、基因修復和轉基因。基因突變·基因修復·轉基因基因突變,就是基因的結構突然發生變化。DNA分子很大,結構複雜,不一定哪個地方就會發生變化。
  • 轉基因種業專題報告:國際轉基因種業發展歷程的啟示
    1995 年,第一例自主產生殺蟲劑的轉基因作物種子被美國環境保護機構批准;1995 至 1996 年,抗蟲抗除草劑的轉基因玉米獲得種植許可。除了提升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科學家們還研究了通過轉基因技術來提高作物的營養價值。在 2000 年,可以提高食用者維生素 A 攝取量的黃金大米問世。
  • 轉基因作物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優勢和危害?
    轉基因作物分為三代,第一代是輸入特性,目的是降低耕種成本,增加作物產量,比如我國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油優63」,比起普通的水稻品種,轉基因水稻對螟蟲等鱗翅目害蟲具有優良抗性,可以使水稻的農藥使用量減少80%以上!並且產量要高出普通水稻8%。
  • 轉基因棉田裡的新麻煩:棉鈴蟲走了盲蝽象上位
    1990年代初的幾年裡,由於長期通過噴灑擬除蟲菊酯類農藥對付棉鈴蟲,使得喜歡鑽吃棉桃的這種害蟲產生了可怕的抗藥性,棉鈴蟲在中國大面積爆發。在吳孔明的記憶裡,1992年是一個頂峰,華北地區棉花減產超過30%,經濟損失超過100億元。
  • 轉基因生物:利弊,有證據支持
    例如,最常見的轉基因作物之一是Bt玉米,其經過基因改造以產生殺蟲劑Bt毒素。通過製造這種毒素,玉米能夠抵抗害蟲,從而減少了對農藥的需求()。在美國,轉基因作物極為普遍,其中至少90%的大豆,棉花和玉米是通過基因技術種植的()。
  • 浙大學者揭示「超級害蟲」煙粉蝨口水中的秘密
    身長一毫米的煙粉蝨(錢力鑫 攝)  《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25日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田間「超級害蟲」——煙粉蝨一種令人生畏的技能  浙大昆蟲科學研究所王曉偉教授課題組這項歷時6年的研究發現,這種身長不過1毫米的害蟲,唾液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蛋白,它不僅能降低植物的抵抗力,還能讓害蟲們更加生機勃勃。這一「秘密武器」或許是煙粉蝨遍布全球、為害600多種植物的關鍵。  「昆蟲危害植物並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植物也會反抗。」
  • 轉基因食品的危害你知多少?
    (2)產生毒素:基因化食品能產生不可預見的生物突變,會在食品中產生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Losey,J.E.等(1999)報導,在一種植物馬利筋葉片上撒有轉基因Bt玉米花粉後,普累克西普斑蝶食用葉片就少,長得慢,4天的幼蟲的死亡率44%。而對照組(飼餵不撒Bt玉米花粉的葉片)無一死亡。轉基因作物產生的殺蟲毒素可由根部滲入周圍,但尚不清楚會產生何種影響。
  • 轉基因(GM)作物對全球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影響(1996-2012)
    這篇文章主要依據一些經過同行評議的文獻,著重分析這種技術在農場水平上產生的經濟效益、生產效益、以及由於殺蟲劑和除草劑使用量改變而產生的環境影響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 這篇報告基於對現存的轉基因作物在農場水平上的影響的大量數據的分析。
  • 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研究獲進展
    種子大小是水稻產量構成的要素之一,長期以來一直是很多作物育種改良的重要目標。儘管生長素的合成、運輸和信號轉導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研究已比較深入,然而其在作物中的研究和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仍知之甚少。   日前,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儲成才和其合作者中科院院士李家洋課題組通過對一水稻大粒顯性突變體(Big grain1,Bg1-D)的研究,發現BG1編碼一個受生長素特異誘導的早期響應的未知功能蛋白,在水稻莖和穗的維管組織中特異表達。   有意思的是,BG1過表達株系生長素極性運輸能力顯著增強,並導致水稻籽粒顯著增大。
  • 種植轉基因植物會破壞生態環境嗎?
    即便如此,這篇文章依然被反對轉基因的群體時常拿出來說事。此外,耐除草劑的植物可能會導致「超級雜草」的產生、種植轉基因作物會導致土壤廢棄等等說法也層出不窮。但是,上述擔憂真的科學嗎?什麼是轉基因植物?為了解開上述一系列疑惑,我們首先需要對轉基因植物進行簡單的了解。
  • 轉基因作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
    我演講的題目和海報上的題目不太一樣,我想得稍微學術一些,重點介紹「轉基因作物生態與健康的風險」。目前轉基因技術引起更大的問題是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和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今天講七方面內容:一是看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 什麼是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生物(GMO)是一種通過基因工程以某種方式改變或修飾其DNA的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轉基因生物已經被來自另一種生物的DNA改變,無論是細菌,植物,病毒還是動物; 這些生物有時被稱為「轉基因」生物。例如,來自蜘蛛的遺傳學可幫助節肢動物產生絲,可插入普通山羊的DNA中。
  • 兩種國產轉基因玉米大豆獲生物安全證書 大北農一品種獲批
    這是近十年來第二批獲得生物安全證書的國產轉基因玉米、大豆。批准清單顯示,此次獲批玉米品種為北京大北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申報的轉epsps和pat基因耐除草劑玉米DBN9858,生產應用區域為北方玉米區。大豆品種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申報的轉g2-epsps和gat基因耐除草劑大豆中黃6106,生產應用區域為黃淮海夏大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