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大自然,享受鳥翔於天、魚潛水底、花葉繁茂的世界,深刻感受到萬物生長是如此美好。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可中國究竟有多少種動植物、微生物呢?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剛剛發布的《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給出了最新答案:122280種,包括54359個動物物種,37793個植物物種,12506個真菌物種以及細菌、病毒等物種。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是國內最權威的生物物種編目資料。剛剛公布的2020版名錄比上一版足足增加了近1.6萬個物種,是新增物種最多的一次。這份名錄如何生成?我國的生物「家底」怎樣?記者日前採訪了名錄的編制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紀力強。
上世紀90年代
首個生物多樣性信息資料庫建立
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地球上的生物形成了豐富多樣並且互相依存的遺傳、物種、生態體系,這就是生物多樣性,它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開始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生物多樣性研究開始在國內興起。
1989年,中國科學院醞釀成立生物多樣性工作小組,當時28歲的紀力強還是中科院動物所的一名博士生,師從我國著名生態環境學家馬世俊。在老師的帶領下,紀力強逐漸轉向研究生物信息的採集、存儲、處理等技術。到1992年,中科院正式成立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啟動了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建設,紀力強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其中。「當年只是憑一股子開拓研究的熱情,但越深入其中越發現意義重大。」紀力強說,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不少地方都開始設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裡有什麼生物,有多少、哪些最瀕危,這都需要資料庫進行支撐,「我們只有把生物『家底』摸清了,保護才能有的放矢。」他說。
我國首個生物多樣性信息資料庫建立起來了,這也是中國科學院「八五」重大項目《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持續利用的生物學基礎》的重要內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項目還得到了世界銀行一筆450萬美元的環境技術援助項目支持,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大數目。紀力強說,當時世界銀行給予我國的貸款主要都用於一些重大工程,投給一個科研項目十分罕見,這足以說明這個項目的意義重大。
科學家們一開始就力求把這個資料庫做得非常細緻,每一種收入其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都註明了名稱、種類、最早發現地、生活環境等信息,「有的禽鳥,甚至連它是生活在樹上還是樹下,我們都給標註了。」紀力強說。
2008年
200多位分類學專家整理完成首版名錄
2007年,中科院與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組織「物種2000」合作,按照全球規範,先後組織了國內外200多位分類學專家將動植物、微生物的數據再整理,並於2008年完成第一版《中國生物物種名錄》。
這版名錄一共收入了4.9萬個物種,包括1萬多種動物,主要是獸、鳥、魚等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和昆蟲以及3萬多種植物,還有少量微生物。
這顯然不是我國物種的全部。在之後的12年裡,不斷有新發現的物種加入到名錄裡。
北侖姬蛙是一種生活在南方亞熱帶地區草叢、水塘等溼地的蛙類。它體長大約2至3釐米,背部皮膚呈現黃綠色,伴有黑褐色的條紋。上世紀90年代末,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費梁在浙江寧波北侖地區科考時最早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小精靈,因為外觀、習性等特徵與動物學泰鬥劉承釗院士上世紀60年代在秦巴山區發現的合徵姬蛙酷似,當時費梁也把北侖姬蛙歸為合徵姬蛙物種,屬於浙江省新紀錄物種。
20多年過去了,科研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分子生物學、遺傳DNA序列檢測已經在物種鑑定方面得到成熟應用。2018年,在北侖地區發現姬蛙物種的費梁老先生的學生——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江建平博士帶著其博士生張美華對北侖姬蛙進行分子系統學研究時發現,它與合徵姬蛙模式種群的遺傳分化達到種級水平,「經過反覆鑑定,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姬蛙物種,並以它最早的發現地命名為北侖姬蛙。」江建平對記者說,一個新物種由此得以確認,被收入2020版名錄。
從2008年以來,這份名錄已經發布、更新了13個版本,每年都會有新的物種出現在名錄上。
2020年
「蠅類」剛剛入選 蜻蜓還未收入
記者注意到,今年名錄裡的新增物種中,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新增物種最多,一共新增了潛蠅科、花蠅科、小花蠅科等科類的9335個物種及種下單元。紀力強說,此次動物物種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在昆蟲綱雙翅目下新增了整個蠅類物種的大類群,「這也是今年物種新增數量最多的主要原因。」
蒼蠅,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早已司空見慣。為何沒有早早收入名錄之中?紀力強說,這恰恰反映了《中國生物物種名錄》要收「全」中國物種的目標。每收入一個新的物種類群之前,科學家都會對該類群的大致物種數量進行評估,只有當科學家確認該物種類群95%以上已經發現的物種都已經系統性地整理好,才會將該類群收入名錄中。
因此新增一個大類群,並不是意味著這個類群裡的所有物種都是新發現的,而是這一類的物種已經符合收進名錄形成一個類群的標準,比如此次新收錄的「蠅」類。再比如我們同樣非常熟悉的蜻蜓,因為尚未達到收錄進名錄的標準,因此還未收入名錄中。「我們正在加緊工作,爭取未來幾年內完成收集研究,將其納入名錄中。」紀力強說。此外,一些近年來新發現的哺乳動物物種,如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高黎貢羚牛、霍氏缺齒鼩、怒江金絲猴等,收集工作已近尾聲,將在未來收入新版名錄中。
紀力強說,每年的名錄修訂都需要經過非常嚴謹的論證評審,參與評審的主要專家必須具備高級職稱,對當年擬新增的動物類群有足夠的研究,取得了被業內同行認可的成績。這也奠定了這份名錄的權威性,它不僅用於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學研究,也是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政府部門開展生物資源統計、生態保護政策制定的依據。
短短幾十年
有的物種已經消亡 嚴格保護刻不容緩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0版》發布時,紀力強和同事特意整理了一份示意地圖,上面清晰地繪出了兩棲類、鳥類、獸類、高等植物等生物類群在國內各地的分布情況,分布越多,該省份在地圖上的綠色越深。結果顯示,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普遍呈現南方深綠、北方淺綠的特點。
紀力強說,他們做過統計,國內動植物物種最豐富的省份是雲南、廣西、四川和臺灣,其中尤以雲南排名第一。「雲南無論是氣候還是地理地貌,跨度都是最大的,有熱帶氣候,也有高原氣候,有雨林、常綠闊葉林,也有溫帶針葉林,甚至高山草甸,還有長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這些都造就了它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需要我們好好珍惜和保護。」紀力強說。
同時,他也有遺憾:名錄中收入的一些物種已經再也找不見。比如在第一版名錄裡就有的白鰭豚,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淡水鯨,被譽為「水中大熊貓」,過去在長江裡十分常見,但上世紀末急劇減少。近十幾年來,中國政府至少組織了三輪大規模的長江科考尋找它的蹤跡,動用了水下聲吶等一批先進搜索裝備,但一直未能發現它的蹤跡。還有華南虎,現在也只存在於動物園和繁育基地裡,野外已經多年未見。
「通過名錄,我們正在逐漸摸清我國生物分布的『家底』,也讓開展保護有了目標和方向,一定要抓緊落實,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遺憾。」紀力強呼籲說,比如我們熟悉的娃娃魚,由於過度捕捉,在野外也瀕臨滅絕,很多人搞起了商業養殖,但最新研究發現,娃娃魚至少有5個以上的物種,商業養殖混養,極易導致其多樣的生物基因遭到破壞,並且允許商業養殖也使得非法野生捕捉的娃娃魚可以在市場上「渾水摸魚」,「因此應該落實最嚴格的保護措施,讓物種在原生自然棲息地繁衍。」紀力強說。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張航 文並圖
流程編輯 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