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隨著河流流入大海的泥沙,最終都到哪去了?答案沒那麼簡單!
想起小時候寫的作文,對河流的描述都是水多麼多麼的清澈,能夠清晰地看到河底奇妙的世界。但是事實上,我國的河流已經很難有很清澈的河水。黃河、長江的含沙量都是巨大的。河流總是攜帶巨量泥土和沙石狂奔向大海。而大海就像一個無底洞一般,容納了所有河流的攜帶物。
我們看河底,總是看到一些沉積的泥沙,但是看海底,我們卻看不到半分泥沙的影子。那那麼多河流輸送的泥沙都到哪裡去了呢?如此巨量的泥沙總不能憑空消失的吧?事實上當然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不符合情理的憑空消失了,海底沒有泥沙的存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河流在攜帶泥沙一路奔向海洋的時候,越靠近大海,地勢就越來越平緩,水流速度也就會漸漸的變慢。水流變慢了,攜帶能力也就減弱了許多,因此泥沙在靠近大海的地方沉積速度不斷加快。不是所有的泥沙都能夠順利的流入到大海中去。我們如果觀察一下地球大陸板塊之間的結構就會發現,海底世界很像是一個反過來的陸地。在海底也有山脈,也有溝壑。大陸板塊之間還存在著一條條巨大的縫隙。這個縫隙位於海洋的低處。河流匯進大海,泥沙隨著水流慢慢沉積到縫隙當中。
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縫隙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般,無數的泥沙都被它吞食進去。所以海底最常見的是各種巖石。對於縫隙的形成,是地殼相互擠壓作用下形成的。就像是地表的峽谷一樣,兩邊都是高聳的山峰,中間的峽谷自然就成了低處,而水流向來都是往低處走,被水流攜帶的泥沙自然也是沉積到海底的峽谷當中去。
最後,在海洋的底部,這樣的峽谷縫隙並不是只有一個,而是廣泛存在的。這些縫隙究竟有多深我們也無從知曉。但是通過這些縫隙我們能夠判斷,河流攜帶來的大量泥沙匯入大海後都流進了這裡。無論有多少泥沙,都難得在大海底面見到泥沙的影子。這些縫隙更像是一個個怎麼也無法填滿的黑洞。我們探索自然界的腳步從未有過停止,自然界還有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等著我們去發現了解和探索。一個事物的答案往往也是另一個事物存在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