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雲
6月21日夜間,東方衛視播出《極限挑戰》敦煌之行這一期。在本期節目的開篇,便讓不少觀眾的「強迫症」犯了。原來,在這期節目當中,導演組設計任務,讓嘉賓們找「jinchan」。這個「jinchan」到底是什麼,讓不少觀眾非常迷惑。是金蟬?還是金蠶的錯誤發音呢?
稍後播出的節目內容當中,幾位嘉賓也跟隨了導演的節奏,用「金蟬」來發音,讓觀眾一度以為他們找的就是金蟬了。而實際上,最終呈現的節目內容,和真實的歷史文獻當中,可以發現,在敦煌要找尋的,應該是「金蠶」,而不是「金蟬」。
那麼,節目當中提到的這個「金蠶」到底是什麼寶物呢?
鎏金銅蠶,漢代銅器,國家一級文物,於1984年在陝西省石泉縣前池河出土,高5.6釐米,腹圍1.9釐米。質地為銅,鎏金多脫落,蠶體飽滿,形象逼真,說明當時人們通過蠶桑生產已熟悉蠶的生理結構。
1984年12月,石泉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發現一條金光燦燦的「蠶」。蠶通長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首尾9個腹節,仰首吐絲,體態逼真。
1985年9月譚福全來到西安,把它捐獻給了當時的陝西省博物館(現陝西歷史博物館)。經專家鑑定為漢代鎏金銅蠶,為國家一級文物。而這條金蠶,不僅見證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輝煌,而且展望了一帶一路的新氣象。
因此,綜合這些要素來講,《極限挑戰》節目組提到的「jinchan」,應該指的就是目前存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這條鎏金銅蠶。而把「金蠶」發音成「jinchan」,是否錯誤呢?依據現代漢語的要求,金蠶的發音是「jincan」,節目組導演的發音顯然是錯誤的。那麼,在古語音當中,「蠶」是否有別的發音呢?
《康熙字典》裡邊,對「蠶」這個字的記錄如下(老編註:《康熙字典》是繁體字,這裡引用,不改變原貌)——【唐韻】【集韻】【正韻】從(老編再注,此字已經是簡化字,繁體輸入法無法打出)他典切,音腆。沒學過音韻的朋友可能看得有點迷糊了。直接出結論吧,「蠶」這個字的讀音,在古代,也沒有「chan」的讀法,一直都是「can」。
再說幾句題外話。漢語拼音是最近一百年才有的新事物,中國古人沒有漢語拼音,所以,給什麼字注音,就是用「什麼字」切「什麼字」的方法,這就是我們中文系的必修課訓詁和音韻的課程了。中文系其實也很枯燥,也是要嚴肅考據的,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天馬行空。
那麼,在方言發音裡邊,「蠶」可以讀作「chan」嗎?
這裡直接放圖吧,不少音標是沒有辦法用打字法輸入的。誠如圖片當中展示的那樣,「蠶」這個字,無論是上古音,還是中古音,或者是其它國家和我們國家不少地區的方言,都很難出現「chan」的發音。
綜上所述,《極限挑戰》的導演全程發音錯誤,他的發音,不僅沒有古音依據,更是沒有方言音依據。把「金蠶」讀作「jinchan」,純粹屬於個人的「學藝不精」了。作為衛視平臺,播出這麼明顯的錯誤,顯然說不過去。衛視平臺推廣漢語普通話,責無旁貸,金蠶不是金蟬,還是應該認真糾正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