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效應、囚徒困境、零和遊戲《極限挑戰》在做的一場「社會實驗」

2021-01-18 南方周末

所謂「極限挑戰」,表面上是任務挑戰,本質上是在測試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安全範圍。(節目組供圖/圖)

一切都像是偶像劇。

黃磊跑到浦東,在幾乎是全上海最貴的LED屏上投了幾個字:「回極挑起點橋 黃磊」。平時,這裡的廣告價碼最少30萬一小時,這條,因為有黃磊刷臉和賣嘴——免費。

「極挑」,是東方衛視戶外真人秀節目《極限挑戰》的簡稱。2016年4月17日,節目播出第二季。重啟後第一集,黃磊、黃渤、孫紅雷、羅志祥、張藝興、王迅六位嘉賓被各自扔在上海街頭,他們要在不使用電話的情況下,想辦法彼此會合。

「LED廣告找人」,純粹是黃磊的「腦洞」,節目組想都沒想過——「也沒那個預算」。

孫紅雷通過電臺節目喊話,張藝興在計程車上聽到,一番苦找,兩人終於在電臺大堂偶遇。孫紅雷那時正穿著一件軍大衣,落寞地等待行李。張藝興一心急,跳過安檢防護欄,上前和他相擁,此時,《東京愛情故事》的背景音樂響起。

找到彼此時的激動是真的;上一季裡,孫紅雷騙走張藝興的箱子,張藝興崩潰到哭,也是真的。「真真假假,在遊戲中失去,在遊戲中獲得。」黃渤用他語錄式的雞湯,向南方周末記者感慨。

第一季開播時,《極限挑戰》曾被批評為是韓國《無限挑戰》的山寨版。現在,人們越來越看得清二者的不同,這或許因為,《極限挑戰》在自己的套路上走得足夠遠。

重錄?重錄!

《極限挑戰》的一切套路,都是在第一季第二集中確立的。

導演任靜至今記得,第一季第一集節目錄製後的第三天,她站在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的辦公室裡堅決提出:重錄。

首次錄製,效果不好。早上七點到九點,節目組錄完了第一部分——一個類似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連環追擊遊戲。此後,從十點到晚上,都一直忙於第二部分:模仿韓國綜藝,在戶外搭臺,進行各種舞臺PK遊戲。

「就像把棚裡的東西拿到棚外來,只

相關焦點

  • 囚徒困境與溢出效應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是「囚徒困境」,這是博弈論中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我們姑且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故事中有兩個囚徒。他們犯事被捕,被分別關押在兩個不能互通信息的房間,接受嚴厲的審問。警方暫時沒有證據給他們定罪,提出他們誰先主動交代就能得到釋放,同時還會有舉報獎勵。兩人都知道彼此抵死不認最後都能得到釋放,那麼他們會選擇一起合作對抗警方嗎?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大家都聽過那個著名的非零和博弈——囚徒困境。兩人共同犯罪並同時被抓獲,警察所掌握的證據只夠判其輕罪。於是,兩人被分開審訊並被告知:如果都不認罪,將分別被判1年;如果都認罪,將分別被判5年;如果一人認罪一人不認,則認罪的將被無罪釋放,餘下一人將被判10年。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 2016年03月16日 15: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綜合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如下:有兩個共同犯罪的囚徒被警察抓住了,但是警察卻缺乏足夠的證據指控他們所犯的罪行
  • 中美關係陷入囚徒困境,一旦積怨開始,就沒完沒了了
    大有零和博弈之勢。當今,產生彼此合作的必要條件往往與國際政治的許多中心問題有關,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困境:國家往往通過那些威脅到其他國家安全的首選來尋求自身的安全。這個問題除了體現在區域衝突和軍備競賽上之外,最近幾年越來越體現在金融經濟的衝突以及民族情緒或民粹主義的影響。之前典型的歷史例子就是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給美國出了難題。
  • 工業信息化之下的人類社會儼然已進入「囚徒困境」模式
    人類雖然最具智慧,但是很多時候每個人的最優選擇卻反倒會危害群體利益,進而將人類社會發展拖入所謂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兩個嫌疑犯作案後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裡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警察告訴每個人:如果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兩人中一個坦白而另一個抵賴,坦白的放出去,抵賴的判十年。
  • 囚徒困境模型
    本文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囚徒困境,第二部分是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囚徒困境指兩個囚徒被抓後,選擇相互背叛還是忠誠的博弈問題囚徒困境的實驗:囚徒AB被抓後,信息不相通,警察告知對方,互相指控,雙方都判5年;互相沉默,雙方都判2年;一個指控一個沉默,
  • 小米和華為的囚徒困境
    華為和小米,一個是最有實力的國產手機廠商,一個是發展最為迅速的手機品牌。最為業界看好的兩家公司,最近再次瘋狂掐價,動作令人眼花繚亂,劍鋒所指甚是明顯。 小米和華為在價格上的死拼讓我想起了囚徒困境的博弈問題,描述如下: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
  • 你我皆是深陷在囚徒困境中,怎麼逃出去?
    看到這個結果,心裡十分的複雜,在完全沒有任何信息溝通的情況下,兩個組織爭奪同樣的利益時,很容易產生猜忌和不信任,從而選擇既不讓對方獲利,也使自己的損失是最少的策略,哪怕經過了溝通達成協議,原有的猜忌便很難消除,自我利益為上,特別容易出現雙方一損俱損的局面,結果想零和博弈都難,更別說要雙贏了。遊戲背後:囚徒困境這種困境有可能會解除掉嗎?
  • 當AI面臨囚徒困境,是互相攻詰還是相互合作?
    (原標題:谷歌的「邪惡」實驗:當AI面臨囚徒困境,是互相攻詰還是相互合作?)
  • 銀行不良貸款引發的「囚徒困境」效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現在最讓人擔憂的是,在不良貸款大幅反彈形勢下,會讓銀行企業彼此之間陷入「囚徒困境」怪圈,即雙方產生互不信任、互不配合的離心離德信貸傾向,相互之間為確保信貸安全和獲取信貸資金而採取一種「挖牆角」式的相互損害的利益博弈行為,進而惡化銀企關係和整個信貸生態環境形成。
  • 墨菲定律:信息決定成敗,啤酒效應、囚徒困境、沉錨效應,冰山理
    各位好,我們接著講墨菲定律,哪些影響成敗的信息效應。第一個是啤酒效應。信號在傳遞過程中會被無限放大或縮小。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每個人根據自己對信息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去判斷和傳遞結果,容易造成結果非常大的偏差。
  •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博弈與社會》: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   ◆  內容簡介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但基於個體理性的決策常常與集體理性相衝突,導致所謂「囚徒困境」的出現,不利於所有人的幸福。人類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贏?本書用博弈論的視角給出了答案。
  • 合作的真相(重複囚徒困境的探討)
    博弈論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叫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遊戲中,有兩個對策者,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者背叛,每個人都必須在不清楚對方選擇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對方選擇什麼,背叛總比合作收益要高。所謂困境是指,如果雙方都選擇背叛,其結果比雙方合作要糟,個人最優策略卻是集體最糟策略。
  • 囚徒困境——這才是人性!
    今天分享心理學裡經典的:「囚徒困境」遊戲,也被稱為「囚徒二難」或者「囚徒博弈」。這是一個鬥智的遊戲,往往做到最後,卻是一個兩敗俱傷;或者一方大勝,另一方全輸的結局。這就是人類內心最深處的自私。「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提出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故事加以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
  • 什麼是囚徒困境?996就是!
    一場囚徒困境什麼是囚徒困境?一個案件中的兩個嫌疑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5點能搞定所有作業,可以看小神龍俱樂部、卡通天地;6點能吃上媽媽做的番茄炒雞蛋、酸辣土豆絲;7點能翻出一箱子的變形金剛、七龍珠、奧迪雙鑽四驅車,或者一臺小霸王遊戲機;8點能和爸爸下象棋,每天切磋拉近差距,直到贏他;
  • 漢和資本:投資中的「囚徒困境」
    但是簡單的模型並不意味著結論的錯誤,真實市場中參與者面對信息做出的選擇和這個例子中A和B兩名投資者做出的選擇一樣,都是基於自身利益預期最大化的選擇,但導致的結果是市場中每一個投資者都遭受了更大的損失。那麼為什麼投資中會存在「囚徒困境」這個問題?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看:1、「囚徒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個體理性導致的集體非理性。
  • 一文讀懂囚徒困境
    如果囚徒甲是堅守盟約的人,那麼囚徒乙正好可以在事前誘使他訂立盟約,然後被捕後囚徒乙就可以通過背盟而逍遙法外。囚徒甲當然也很清楚做一個堅守盟約的人很可能被囚徒乙利用,所以他為什麼要堅持盟約呢?反過來,如果乙是堅守盟約者,推理也一樣。
  • 如何利用囚徒困境,讓選擇的利益最大化?
    唐寂看了一眼電視,答道:「是囚徒困境。」2. 囚徒困境2.1「囚徒困境」理論簡介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極具代表性的例子。非零和博弈是指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者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區別於零和博弈(例如「你」贏就一定「我」輸的對賭),是一種合作下的博弈。
  • 博弈論之囚徒困境
    由於每個囚徒都發現供認是自己更好的選擇,因此博弈論的穩定結果是兩個囚徒都會選擇供認。我們把這種結果稱為博弈的納什平衡。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個人理性衝突和集體理性衝突的典型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局勢中,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決策,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
  • 第五人格心理學:囚徒困境這個天賦名,背後有一個可怕的故事
    破窗理論和膝跳反應,在第五人格遊戲裡,俗稱雙彈射,破窗理論除了救人位之外,求生者必點的天賦。在牽制屠夫時,利用雙彈射,能短時間內拉開很長一段距離。破窗理論的原意是什麼?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是一個犯罪心理學名詞,由詹姆士·威爾遜與喬治·凱林提出。一間房子,窗子破了沒人管,不久之後,其他窗戶也可能會被人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