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嗚原創文章,請勿私自轉載,歡迎評論分享~
有句俗話叫做:「胳膊肘往外拐。」講的是對外人很好,卻對家人沒有耐心,脾氣暴躁。
量變引起質變,如果是經常性的「胳膊肘往外拐」就說明自身有著心理創傷,而這樣的心理創傷又會導致心理疾病。
這種心理疾病不止傷害著他自己,也傷害著他周圍的人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具體看看,「欺軟怕硬」是如何形成的。
大明在公司是領導眼中的好下屬,朋友覺得他有情有義,對於父母來說是孝順的好兒子,可是每當大明回到家,對於他的妻子兒女來說,他就是噩夢。
這天晚上,大明醉醺醺的回家了,他一腳踹開大門,嘟嘟囔囔的不知道在說些什麼,他的妻子小美在客廳裡等了很久,她趕緊迎了上來,因為踹門的事讓小美有些不滿,她輕輕說道:「就不能別踹門嗎?孩子都睡了。」大明滿口酒氣,氣勢洶洶的說道:「怎麼?不滿意?踹一下門怎麼了?這麼久你都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回家嗎?不知道給我開門?!」
小美見大明怒目圓睜的樣子,敢怒不敢言,而且夜已經深了,就不願再和大明爭吵。她想到了婚前婚後大明的態度的急劇變化就覺得傷感,特別是每當大明在外面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回家後就會拿家人撒氣,她真的受夠了。
這不,大明又開始叨叨起來:「我在外面累死累活,你知道我這一切都是為了誰嗎?都是為了你和孩子!為了這個家!」
大明的兒子小明縮在被子裡,哆哆嗦嗦的聽著客廳裡爸爸大吵大嚷的聲音,他突然想起,那天他背著媽媽買的新書包到了學校,結果被同班的同學欺負,把書包給弄髒了,手上還弄了一個大口子。他哭著告訴了爸爸,可爸爸卻厲聲呵斥他,「懦夫!連自己的東西都保護不好,他們為什麼欺負你,不欺負別人?你覺得你就沒一點原因?」。
面對爸爸的呵斥,小明十分難過,三觀還未健全的他想,「可能我是有一些錯吧,不然爸爸不會這樣罵我。」
可憐的小明壓抑了自己難過和不甘的情緒,他不知道這將成為他生命中的創傷。
這時,客廳裡一陣電話鈴聲響起,原來是大明的朋友招呼大明去喝酒,大明不顧小美的阻止,趕忙就走了。
大明家的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大明將外界的壓力和委屈全部發洩到自己的家人身上,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對外界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
像大明一樣的人,他們對外界表現出來的好,並不是真正的好,而是為了滿足自身心理需要。
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極低,散發出來的只能是負面的態度,所以只能夠通過外界對他們的「好評」來滿足自己,讓自己感覺沒有被外界拋棄,得到外界的愛,以此來承認自己的價值。
一旦外界有一點「差評」,對他們來說就是致命打擊,但是他們會不動聲色隱藏自己的情緒。
對他們來說,存在的價值不是他「自身」,而是他「做了什麼」,這種建立在外界的自我價值只會導致他們不斷地對外界「好」。
越被外界認同,他們就越自我感覺良好,可這都是以壓抑自己情感為代價的。比如說,大明並不想做這份工作,但為了得到父母的期待、朋友的羨慕,他們就會硬著頭皮去做。
總而言之,就是別人覺得好,他就覺得好。
他們追求名利,這個社會最嚮往什麼,他們便追求什麼,可事實上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什麼。
表現得積極向上,卻又迷茫不已。
在幼年時期,他們的「自我」就沒有得到發展,就像現在的小明,他有一個「失去自我」的父親大明,為了彌補父親的心理創傷,他現在也會不斷壓抑自己,重走大明的老路。
對家人壞,也是為了滿足自己
能量守恆定律,能量不會消失,只是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當大明在外面受到一點兒否定的時候,他的內心就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情緒,也既是他們口中的委屈,這種負面情緒雖然不會發洩在外人身上,但也不會消失,而是轉化為對家人的暴躁和怒氣。
不被滿足的「自戀需求」,會選擇在「弱者」身上獲得。
被強者揍了一拳,就會跑到弱者那裡發洩。
就像大明對外人好,卻對家人壞一樣。對於他們來說需要外界獲得「愛」,獲得認同感,所以對他們來說外界是「強者」,與此同時,家人就是他們眼中的「弱者」。
他們的心理創傷,所以無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無法在各種社會關係中良好的轉換,才會導致「欺軟怕硬」。
所以有很多人,當他們老了,就會覺得愧對後代,那是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受到了心理創傷,而這種傷害會從他們的孩子身上發洩出去,等經過了時間和經歷的歷練,得以從心理創傷中走出的人,會發現他們對孩子產生的傷害。
而這種傷害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