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看為什麼在疫情暴發期間有些人不願意在家隔離

2020-11-29 譯眼看世界

因疫情爆發被改變生活方式。大多數人以前都從未被要求做出這樣的犧牲:整天待在家裡不能與他人的接觸。儘管公共衛生和政府官員一再說明留在家裡減緩病毒傳播的重要性,但許多人就是不肯。為什麼有些人不把病毒當回事,不願意在家隔離?心理學家說有幾個原因,大部分都歸結於人性。

薩斯喀徹溫省裡賈納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戈登阿斯蒙森正在研究心理因素如何影響病毒的傳播和反應。他根據我們對大流行病的反應將我們分為三組:反應過度者、反應不足者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人:

過度反應的者是那些儲備了幾個月的物資的恐慌買家。他們害怕,所以用成堆的衛生紙增強他們的力量,緩解這種恐懼。兩者之間的人會做他們被要求做的事情,沒有恐慌或表現得過於鬆懈。反應不足者是那些不服從公共衛生指導的人,那些認為自己是刀槍不入的人,他們相信自己不會生病,儘管這些措施可以防止體制弱的人被感染。如果病毒持續在全國各地傳播數月,這些「反應不足者」可能是罪魁禍首。

美國心理協會的臨床研究和質量主任瓦伊爾賴特說,就像那些囤積衛生紙的恐慌購買者一樣,反社會隔離群體繼續聚集在一起,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建議沒有用處。她說:「我認為這種蔑視在某種程度上是試圖重新獲得控制權。」就像囤積物資不利於遏制病毒一樣,無視建議也是如此。聚集在人群中只會增加一個人暴露的風險。限制與他人接觸才是減緩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

臨床心理學家、《大流行病心理學》的作者史蒂文泰勒說,生活在感染不普遍或官員沒有實施封鎖的社區的人可能不太願意與他人保持距離,這是人們如何應對此類危機的歷史性觀察。冠狀病毒正在創造泰勒所說的「信息流行病」。他說,當人們的媒體飲食、社交媒體話題和與親人的談話除了病毒之外什麼都沒有時,他們可能會對其嚴重性麻木。

三個心理學家都同意:人類渴望社交,長期拒絕社交會讓人痛苦。對於死亡風險較高的老年人來說,這可能特別困難,他們可能不太願意使用網絡科技進行交流。 「我們是社會生物,」阿斯蒙森說,「人們有很多自由需求,所以很難做到被要求做出的改變。」

那麼能說服人們聽取建議在家隔離嗎?阿斯蒙森說:通過識別導致這些反應的心理因素,-政府官員可以重新調整他們的信息,以說服人們遵循社會距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效應: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老實待在家中隔離
    在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國內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這中間離不開領導幹部的積極協調,也離不開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是和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的點,那就是隔離。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總有那麼一些人不願意自我隔離,下面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
  • 面對疫情,長期隔離如何才能不焦躁
    剛開始,學生們很高興,終於有機會什麼也不幹躺著還可以賺錢了(每天20美元報酬)。然而,第二天開始,有些學生的想法就改變了。後來幾天,他們決定叛逃,因為他們覺得這不是人過的日子。「感覺剝奪」讓他們煩躁不安、精神渙散、甚至出現幻覺。
  • 南非著名心理學專家:邪教借新冠疫情社交隔離滋生
    針對這一現狀,國外「每日電影」網(Filmdaily.co)近日登載文章,介紹南非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薩沙西維亞·庫珀觀點,認為新冠疫情期間,各國為防範病毒傳播普遍採取社交隔離措施,而邪教會利用這一情況,拉攏弱勢群體加入邪教,從而對他們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們要重新進入的世界,與我們居家隔離前的世界不同。
  • 何大一:疫情尚在早期 全球應仿效「武漢式隔離」
    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何大一曾擔任北京、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專家顧問。17年之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自2020年2月起,何大一負責一個關於新冠藥物及抗體的研發項目,用四種方法來開發藥物或抗體。馬雲基金會提供了210萬美元資金供何大一領導的4個團隊分享,另一家中國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實際控制人的家族基金,承諾再提供100萬美元的研究資助。
  • 局地疫情多次暴發 溯源調查發現了什麼
    經過連續72個小時的調查,「案情」終於水落石出:青島港2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青島市胸科醫院隔離觀察期間,離開封閉病區做CT檢查,因防護、消毒不規範致使CT室被病毒汙染,進而傳染了次日到同一CT室檢查的結核病區住院患者和陪護者,
  •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待在家裡,也不願意出去旅遊?
    生活中,許多人經常旅遊,但有些人寧願待在家裡,也不出去旅遊,究其原因,多種多樣,但我覺得不外乎這麼幾點:怕花錢,怕麻煩,怕受累,沒興趣。即使手裡有點錢,不少人也瞻前顧後,想把錢用在認為更重要的事情上,在所有的事情裡面,旅遊,排位不可能靠前。怕麻煩 有些人真的不缺錢,但一說起買車票飛機票、訂旅館等旅遊的方方面面,他們就嫌麻煩,即使有旅行社幫忙代勞,他們也覺得不如在家方便,總能找出各種理由。
  • 心理學專家:突發疫情環境下的「隔離期」或可成為孩子的特殊成長期
    疫情來襲,民眾應對心理壓力的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其中,青少年學生群體更面臨開課不開學的挑戰,他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是學校和廣大家長們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當代中小學生大多未曾經歷過17年前的「非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的大範圍社會群體隔離,是他們人生經歷中首次遇到的嚴重危機。
  • 社區人員學心理學 為更好與隔離人員溝通
    #抗擊疫情鞍山在行動#6日,立山區靈山街道東沙社區內,原本應該中午午休時間,社區工作者們卻人手一本心理學書。他們一邊吃飯一邊翻看心理方面的書籍。「希望通過對心理方面知識的學習,讓社區正處在居家隔離的居民更加輕鬆地應對隔離期。」
  • 牛頓、莎士比亞……盤點那些在隔離期間創作力井噴的名人
    近一個月來全球各地的人們紛紛進入了居家隔離模式,商店關門,學校停學,表面上看起來大家的工作和生活似乎陷入了停滯狀態。然而在家工作不代表效率就會降低,有些人反而在隔離狀態下才能更好地工作。比如最近在家閉關寫作的喬治·馬丁就表示將在疫情結束前寫完《權力的遊戲》終結篇,要知道,這部書他已經寫了二十多年。
  • 悶在家能避免多少人遭感染?「社交距離計算器」告訴你
    對疫情,不少地方紛紛頒布「居家令」,要求民眾如無必要不外出。那麼,「悶」在家能起多大作用?波蘭兩名博士研究生開發出一款在線計算器,嘗試解答這一問題。安娜·什切帕內克和多米尼克·採爾尼亞分別來自雅蓋隆大學數學專業和核物理研究所分子磁學專業。
  • Edward Hopper|他在上個世紀就已畫出疫情隔離期間的日常
    自我隔離、大機械下的無解型孤獨、資本衝擊後人性空間的壓縮、人的異化等,雖是Hopper解析資本主義社會弊病的主題,卻在2020年疫情隔離期間變得更為真實。作家Olivia Laing在她的《孤獨的城市》(The Lonely City)一書中講述了她獨自一人在紐約短暫生活的經歷。那時她出乎意料地發現,雖然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但她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
  • 疫情期間,網友漲知識了!
    疫情期間,網友漲知識了! 2020年03月23日 11:13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受疫情影響,全國人民都宅在家為社會做貢獻,自炊自飲。
  • 美國新冠住院患者超10萬人,創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紀錄
    新華社華盛頓12月2日電 美國《大西洋月刊》發起的追蹤全美疫情項目2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天全美新冠住院患者總數達100226人,創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紀錄。數據顯示,美國養老院等長期護理機構的老年人群體受疫情影響嚴重,長期護理機構的確診病例佔全美累計確診病例數的6%,而死亡病例卻高達總數的近40%。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日公布疫情數據顯示,全美1日報告新增新冠確診病例178395例,這是美國連續第24天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10萬例;新增死亡2461例,為6月25日以來的新高。
  • 方曉義:疫情面前,大眾心態面臨巨大挑戰
    到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數據統計,北師大心理學部的藺秀雲教授就北師大心理支持熱線的情況做過一個大概的統計,發現疫情暴發期間來電求詢的問題主要包括:(1)焦慮與恐慌;(2)懷疑、擔心自己感染新冠肺炎;(3)軀體症狀;(4)情緒低落;(5)憤怒;(6)遭遇歧視;(7)心理危機,如產生自殺想法;(8)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惡化等等。
  • 從心理學角度刨析:為什麼有的人家裡很乾淨,有的人家裡很髒?
    本能的話孩提時代為什麼不注重乾淨?其實,每個人在他自己的位置上都是完美的。小孩子為什麼不注重衛生呢?因為他們只關注自己想要的,只享受當下的一切,他們看不到我們成年人所謂的「問題」,他們能把身邊的一切當做玩具,因為他們只想讓自己快樂!而成年人頭腦裡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樣說並不是說成年人也不應該注意衛生,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就要符合這個時代人類的「標準」。
  • ta內心是個怎樣的人?看自拍就知道|心理學解謎
    微博上,就有一群人「抗疫」了:表示「很久沒有看到美女自拍了。」女孩們哀嚎一片:「我已經胖得不像我自己了!」社蓄女孩在家隔離的我表示感同身受。現在生產一張自拍照要經過:減肥/起床-洗頭-洗臉-化妝-脫下睡衣一系列繁瑣步驟,讓人「望而生畏」。
  • 春節期間疫情是否會進一步反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要點速覽
    這些地方要有疫情防控指南,有疫情防控制度和相應的責任人,要有防護物資的儲備,要有當地醫療防疫人員的支持,同時還要有隔離場所和轉院安排的準備等等。 四是落實個人責任。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在春運期間都仍然還要堅持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在家裡還要勤通風。如果有探親訪友的需求,一定要落實在旅途中的各項防護措施。
  • 心理學專家分享球員家中隔離的抗疫秘訣,希望能幫助更多民眾
    據西甲官方報導,來自畢爾巴鄂競技、萊萬特、塞維亞、巴拉多利德的心理學專家們,分享了俱樂部球員們如何在隔離期間保持競技狀態和身心健康的秘訣,並希望以此來幫助更多普通民眾。而在隔離期間,球員們難以得到有效指導。因此球員們應該按照以往的訓練安排在家中同步自己的生活節奏,當然同時也要注意多和家人進行溝通,這樣變化就不會顯得那麼明顯。」
  • 北師大疫情心理支持負責人:諮詢者中五分之一是隔離人員
    受訪者供圖五分之一的諮詢者是隔離人員新京報:北師大為什麼想發起這個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團隊?林釵華:面對當前的疫情,全國各地的一線醫務人員、患者都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甚至普通民眾也出現恐慌焦慮的情緒。團隊成員包括心理學、醫學碩士學歷及以上的工作人員近300人。其中,熱線和輔導團隊有200餘名心理諮詢師,並且在陸續增加。我們所有的諮詢師都經過了北師大心理學部心理諮詢專職教師的嚴格篩選,有專業的助人經驗,其中絕大部分接受過北師大心理學部研究生學歷項目培養,少部分為海內外的北師大校友。
  • 首都圈疫情比第一次暴發時...
    韓國防疫部門稱,本次疫情很可能蔓延至韓國全境。韓國中央事故處理本部副本部長金剛立17日表示,相比今年2月第一次疫情暴發時,當前首爾、京畿道疫情「更嚴重」。截至16日,與「愛第一」教會相關的確診病例已達249起,此時距離該教會信徒首次被確診僅過了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