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長期隔離如何才能不焦躁

2020-11-23 澎湃新聞

黃石女性

陪伴在你身邊

天天宅在家裡,很多人覺得待不住了,但是又不敢出去。

圍著客廳轉圈圈,耳邊可能還會有家人的嘮叨,心裡還要惦記上班、上學的事情,於是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

事實上,你很可能低估了自己的「抗焦躁」潛力。

而且,如果認真讀完這篇文章,你的能力值可能還會增加甚至爆表。

先說一種很極端的情況:

把你和外部世界徹底隔離,你能撐多久?

很久很久以前(1954年),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名字叫「感覺剝奪」。

把參加實驗的學生獨自關在一間房子裡,戴著特製的眼鏡(剝奪視覺)、戴著袖套和手套(剝奪觸覺)、房間隔音(剝奪聽覺),要求學生靜靜地躺著。

剛開始,學生們很高興,終於有機會什麼也不幹躺著還可以賺錢了(每天20美元報酬)。

然而,第二天開始,有些學生的想法就改變了。後來幾天,他們決定叛逃,因為他們覺得這不是人過的日子。

「感覺剝奪」讓他們煩躁不安、精神渙散、甚至出現幻覺。

再說一種很日常的情況:

如果你和外部世界保持距離,那是一種什麼體驗?

北歐的冬天很漫長,最長的半年都在過冬。冬天的夜晚很漫長,有些日子一天裡大部分時間是黑夜。

看起來這麼不適合人類生存,但北歐五國(芬蘭、挪威、丹麥、冰島、瑞典)在全球幸福感的評價中,總是名列前茅。

北歐人民認真地生活,在貌似「隔離」的環境中享受人生。

他們待在家裡陪伴家人,一起做飯、吃飯、聊天、閱讀、遊戲,讓瑣碎的小事變得饒有趣味和充滿親情。

他們搞出各種發明創造來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讓聰明的大腦沒被浪費。他們不依靠外部世界的刺激來生活,他們更關注內心的充實。

講了這兩個例子,其實是想告訴大家:

是否會變得焦躁,不在於是否被隔離,而在於隔離時你會幹什麼!

隔離時看什麼?

這麼多天抱著手機翻微信朋友圈和微博,有沒有發現很多信息刷了一遍又一遍?眼睛和大腦也隨之變得疲憊不堪?

其實,我們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是需要知道國家讓我們怎麼做。但是,沒有選擇地看消息,會讓自己更疲憊。

隔離時看什麼?

1.關注幾個官媒,如「人民日報」、「新華社」。這裡的信息最及時最權威。

2.重點看官媒發布的科學知識,經歷疫情也能長點學問。

3.關注單位、學校、社區、村委會的通知。

4.不要受個別事件的影響。網絡上轉發的一些個別事件特別容易引起個人情緒反應,但總體部署才真正對所有人有影響。

5.每天關注疫情的時間不要太長,早、晚看看就可以了。

6.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東西,別忘了工作和學業,還有別的興趣愛好,看點有用的。

隔離時幹什麼?

回到當下,除了正在遭受疫情折磨的病患、奮鬥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和聯防聯控工作者,以及堅守在崗位上保持社會平穩運行的無名英雄們,大部分人還是應該乖乖待在家裡。

那麼,下面這個隔離期間的7條小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

隔離時幹什麼?

1.給每天的生活做計劃,飲食和睡眠要規律。

2.跟家人在一起的,認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務和聊天,哪怕是說廢話。剛開始可能不習慣,說著說著就習慣了。聊點有趣的,不要老指責、不要只吐槽。

3.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打電話、視頻聊天都可以。

4.像做研究一樣鑽研一件事,譬如學習有關疫情的科學知識。

5.有計劃地看書、聽音樂、寫字、抄書、打遊戲(時間不要太長)。

6.心情煩躁時,做一遍八段錦或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

7.思考自己可以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但感覺自己極其孤獨、恐慌、焦慮、壓抑,你也可以聯繫以下心理輔導老師↓↓↓

最後,向奮鬥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致敬!向正在與病魔鬥爭的患者說聲加油!

大家都在努力。誰都不願意看到發生這樣的疫情,一旦發生我們也絕不會投降。

隔離一時,是為了長久,我們的心從未分開過。

相信中央、相信政府、相信自己。

經歷過磨難,我們一定會更好!

原標題:《面對疫情,長期隔離如何才能不焦躁》

相關焦點

  • 歐洲疫情期間發現萬有引力?牛頓的硬核隔離經歷給我們這些啟示
    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少人開始了居家隔離的生活。而在醫療條件遠沒有現在發達的幾百年前,自我隔離也是應對疫情的簡單又有效的方法。十五世紀到十七世紀,鼠疫曾先後多次襲擊歐洲,那個時代的人都是如何渡過漫長的隔離期的?
  • 你心中「面對」的意義是什麼?疫期特創話劇《隔離》成都首演
    我有時候會問自己,要是十年前,我們還沒離婚的時候,遇到疫情會怎麼樣?」10月23日晚,現實主義題材話劇《隔離》在成都繁星戲劇村上演,現場500個席位座無虛席。《隔離》講述了離婚多年的男、女主人公被突如其來的疫情「隔離」在了一起,於是兩人有了一個半月的共同生活,在這一個半月裡他們從抱怨到交涉,從交涉到交流,從交流到溝通,在整個過程裡,他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性格,審視了自己的感情,審視了共同的婚姻,也重新認識了彼此。
  • 面對疫情反覆,家長應如何應對?
    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李放、朱斯哲、高潔)在20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7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介紹,北京市豐臺區一名1歲男童確診,在此前確診的183例病例之中,小於14歲兒童3例。面對疫情的反覆,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北京疫情期間,孩子看病怎麼辦?
  • 何大一:疫情尚在早期 全球應仿效「武漢式隔離」
    如果病毒具有破壞性,那麼我們就應對病毒進行更加猛烈的攻擊;如果是免疫系統的內部炎症反應導致了肺部長期損傷,那可以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需要理解這些基本的科學問題,然後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對付新冠病毒的策略。在何大一看來,中國要想讓無症狀感染者徹底消失,至少要再堅持一個月。
  • 常態下的疫情防控思考 ——面對新冠病毒的狡猾,我們如何面對 ?
    根據《新冠防控方案》確診病人檢查完立即進行終末消毒,有沒有落實,還是落實不到位?   4、次日上午檢查的病人及陪護被感染,說明病毒有較長的存活時間,對我們的消毒隔離制度又提出怎麼的要求?能否每天落實有效的終末消毒?
  • 面對疫情基因突變,中國是否會第二次爆發?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年初的時候,中國費了很大勁才把疫情控制住,居家隔離、呼籲口罩、停工停產等多項措施,好不容易遏制住疫情的進一步擴大,現在中國正在加緊恢復生產,但是傳來一個不好的消息,在2月初的時候疫情就發生了第2次變異,並且在歐洲已經開始流行,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成為病毒感染最快的國家,截止到7號早晨已經有125萬人感染,七萬多人死亡,這是一個龐大數據,美國基數人口比例很低,但是在中國是否會爆發第2次疫情
  • 疫情期間師生如何減緩心理壓力
    怎麼才能減輕心理壓力,恢復心態平衡?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及擔憂是多數人都會有的,可以說是非正常場景下的正常反應,但過度的心理壓力確實會帶來身心損耗,如何才能減輕心理壓力呢?不妨試試以下三步策略:接納自己的情緒不過度否認。當我們感到痛苦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下意識地就想否認,因為不願接受所以希望它沒有發生,這種否認在心理學上是一種防禦機制。
  • 南非著名心理學專家:邪教借新冠疫情社交隔離滋生
    針對這一現狀,國外「每日電影」網(Filmdaily.co)近日登載文章,介紹南非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薩沙西維亞·庫珀觀點,認為新冠疫情期間,各國為防範病毒傳播普遍採取社交隔離措施,而邪教會利用這一情況,拉攏弱勢群體加入邪教,從而對他們造成更大的傷害。  我們要重新進入的世界,與我們居家隔離前的世界不同。
  • 心理學效應: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老實待在家中隔離
    在舉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國內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這中間離不開領導幹部的積極協調,也離不開醫護人員的辛苦付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是和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的點,那就是隔離。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總有那麼一些人不願意自我隔離,下面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
  • 從心理學角度看為什麼在疫情暴發期間有些人不願意在家隔離
    因疫情爆發被改變生活方式。大多數人以前都從未被要求做出這樣的犧牲:整天待在家裡不能與他人的接觸。儘管公共衛生和政府官員一再說明留在家裡減緩病毒傳播的重要性,但許多人就是不肯。為什麼有些人不把病毒當回事,不願意在家隔離?心理學家說有幾個原因,大部分都歸結於人性。
  • 社交隔離,如何危害我們的認知?
    3月23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Boris Johnson)在電視演講中列舉了一系列控制疫情蔓延的措施,包括關閉公共場所、要求人們除運動或必要工作外避免外出。對於倫敦大學學院的流行病學家範庫特而言,這通告不僅改變了她的日常生活,也成了一項大型研究的發令槍。接下來的幾周內,她將要調查強制居家隔離和其他疫情相關變化對英國民眾的影響。
  • 張文宏接種新冠疫苗,面對鏡頭還「皮」了一下!他預測疫情拐點了
    2021年疫情如何發展?滅活疫苗安全嗎?如何開啟中國的過年節奏?近日,張文宏給出自己的判斷,張文宏判斷疫情拐點2021年六七月份目前,被視為「解決之道」的疫苗已出現。縱觀世界疫情發展,我們的防控常態化還要堅持多久?
  • 心理學家建議新冠隔離期視頻聚餐:長期無事可做會讓人發火
    「這次疫情下,每一個人都是被隔離的,會有孤獨感、被拋棄感、無助感。」心理學家柏燕誼近日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說,「隔離對人的安全感有破壞性作用,可能會有『被拋棄到孤島上求助無援』的情緒。長時間無事可做會讓人發火、不知所措、不能承受。」
  • 北師大疫情心理支持負責人:諮詢者中五分之一是隔離人員
    新京報訊(記者 徐美慧)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部分一線醫護人員、患者、普通群眾產生了心理上的恐慌及焦慮。為做好心理危機幹預,北京師範大學於1月27日面向全國民眾開通了疫情心理支持熱線4001888976和網絡輔導服務。
  • 疫情下的高考:隔離考場何時啟用?體溫高於37.3℃如何研判?
    疫情下的高考:隔離考場何時啟用?體溫高於37.3℃如何研判?因疫情防控,考場安排、進入考場流程與往年不同,增設防疫副主考、隔離考場等。7月6日下午,記者實地探訪山西省太原市高考考點。  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學校考點前,警戒帶、警戒樁、遮陽棚擺放整齊;自動測溫門頂部,覆蓋著一張綠色防曬隔熱網;安全檢測、身份識別系統一應就緒;校園進行了全面消殺。工作人員對考場進行消殺。
  • 疫情下的職業生涯急轉彎:面對疫情,行動起來
    在實驗室關閉之前,我們以極快的速度對29種SARS-CoV-2編碼蛋白中的26種進行了質譜分析,而這在平常是需要幾個月或者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在我正式成為助理教授兩天後,我們的數據也收集完了。這種蛋白質組學實驗需要準備進行質譜分析的樣品,之後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才能進一步理解其所代表的生物學意義。
  • 焦和卡路裡的換算
    1焦等於0.2389卡路裡,這個和千焦的計算公式是一樣的,只是計算的時候要注意單位的換算,1焦等於1000焦,1000焦等於0.001焦,如果將小數點搞錯的話容易導致計算錯誤,會影響人們的每天需要攝入的食物量以及減肥效果。 需要用到焦和卡路裡換算的人,大多數都是為了控制體重或者需要減肥的人。
  •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疫情對中國的長期影響可能相當小
    他將目前全球經濟所處的狀態稱為「疫情經濟」,儘管相當不尋常,但仍有可識別的特徵和清晰的運行模式。非洲發展中國家正在成為大流行中心「疫情經濟」是什麼?在麥可·斯賓塞與陳龍合作發表於Project Syndicate網站的文章《繪製疫情經濟的圖表》中,將「疫情經濟」分為了五個階段——早期預警和準備期、緊急應對期、低谷期、恢復期和疫苗期。
  • 中醫藥優勢在社區、隔離點疫情防控中得以彰顯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昌區率先在社區發放中藥,探索並形成了以「中藥通治方+社區+網際網路」為重點的「武昌模式」,即中醫藥從預防、治療到康復全鏈條幹預,築起阻斷疫情蔓延的「防火牆」。數據顯示:1月28日,武昌區隔離點疑似病例確診比例高達90%以上。2月2日實行隔離點中醫藥幹預,2月6日確診率下降到30%左右,3月5日下降到3%左右。
  • 面對疫情 選擇「逆行」——記志丹縣杏河鎮候市村第一書記趙三軍...
    面對疫情 選擇「逆行」 ——記志丹縣杏河鎮候市村第一書記趙三軍 發布時間:2020-03-26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