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反覆,家長應如何應對?

2020-11-24 水母網

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李放、朱斯哲、高潔)在20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7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介紹,北京市豐臺區一名1歲男童確診,在此前確診的183例病例之中,小於14歲兒童3例。面對疫情的反覆,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北京疫情期間,孩子看病怎麼辦?

19日上午,記者來到北京市東二環附近的首都兒科研究所,前來就診的患兒較往日明顯減少,醫院門口的告知上寫著:「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名患兒只允許2名家長陪同就診」。記者進入醫院時,醫院所有醫護人員和工作人員正在逐一進行核酸檢測。

首都兒科研究所副所長於亞濱說,疫情期間,首都兒科研究所的門診量明顯下降。「去年的門診量日均能達到6000多人次,今年疫情期間門診量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去年日均的一半左右。」

於亞濱認為,疫情期間,孩子出現發燒感冒現象,如果沒有傳染病接觸史,應該在有效防護下,就近就醫;如果有可疑接觸史,要按照規定到指定門診就診。

兒科專家、醫學博士段淵說,疫情期間,遇到下列情況家長要立即帶寶寶就醫。「比如高熱不退、有抽風史;發熱且有明確新冠病人接觸史;嘔吐腹瀉嚴重、有脫水或精神差表現;食物藥物中毒、燒燙傷、嚴重摔傷等。」

面對疫情反覆,孩子能出門「放風」嗎?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副校長李偉認為,停課期間孩子的體育活動不能停止,在不適宜進行室外活動時,應該讓孩子在家也能運動起來。

「原則上孩子每天需要有戶外活動的時間,因為戶外活動是孩子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段淵說,「但孩子應儘量避免到人員密集的地方。」

段淵認為,對於嬰幼兒來說,由於其仍處於生長發育期,長時間戴口罩不利於孩子生長發育,儘量少到人員密集區是重點原則。「如果必須面對人員多的環境,那還是應戴口罩,但時間不宜過長。」

「不能因為害怕疫情就完全與外界隔絕,尤其是在成長發育階段的孩子們,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應該曬曬太陽、每天堅持運動,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身體機能。」李偉認為,適合室內進行的有氧運動包括健身操、跳舞、跳繩等,大一點的孩子也可酌情增加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平板支撐、深蹲等力量訓練。

此外,由於近期北京持續高溫,家長應特別注意對於孩子「空調病」的預防。

北京市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醫生陳寒建議,孩子在空調房時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以6到8攝氏度為宜,設置空調溫度在26攝氏度以上,空調出風口可以安裝擋風板,避免風直接對著孩子吹。同時還要注意勤開窗通風換氣,保證室內外空氣流通。

把疫情期間的「不利因素」變為「有利因素」

疫情期間,不少家長反映孩子的作息規律和生活習慣都被打亂,很多家長在朋友圈感嘆「神獸」何時才能「歸籠」。部分專家認為,面對疫情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家長可將其轉變為培養孩子養成飲食、睡眠等良好習慣的契機。

第一,避免垃圾食品,充分而均衡的營養膳食有利於提升孩子免疫力。陳寒說,健康飲食主要包含六大類食物:蔬菜、水果、谷糧、蛋白質、水、油。這些飲食包含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除了提供必不可少的熱量以外,還包含可以提升免疫力所需的微量營養元素。

「疫情期間,如果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飯,家長擔心孩子的飲食不能滿足身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可以給孩子適量服用多種複合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這樣能給孩子的免疫系統帶來益處。」段淵說。

第二,睡前兩個小時收起所有電子設備。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成為不少孩子在家「不離手的玩具」,但這些電子設備會使孩子大腦很難休息,並可能干擾孩子的生物鐘。部分專家建議,應在睡前兩小時收起孩子的所有電子設備,培養孩子入睡前的儀式感,確保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起床,不讓其因睡眠過量而影響晚上的入睡時間。

第三,關注疫情期間對兒童的心理疏導。李偉說,0到6歲是兒童心理行為發育的關鍵期,疫情帶來的問題之一就是封閉的環境不利於兒童的心理髮育,所以家長們應重視在此期間的兒童心理疏導,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玩耍、互動空間,增加孩子的陪伴時間,營造快樂溫馨的家庭氛圍。

相關焦點

  • 蔣增輝:疫情背景下檢測實驗室應如何應對
    除了拼死抗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全力支援建設「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人員、無私服務在物流補給工作中的服務人員等外,這場疫情和水務行業有什麼相關性?重大疫情面前水務行業應該重點關注些什麼?應該如何結合自身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撐?但是,由於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還不透徹,水務行業應對相關疫情的實踐經驗並不豐富,絕大部分供排水企業普遍處於「空有一腔熱血,偏恨報國無門」的迷茫狀態中。
  • 研究生輔導員應對重大疫情思政教育途徑研究
    在這樣的輿論洪流中,輔導員首先必須保持更加明確的政治站位,更加清晰的思想認識,守好正向價值的傳播根基,才能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疫情,肩負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擔。同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節,面對研究生規模擴大、培養模式和管理方式發生變化的新情況新要求,還缺乏積極應對的有效辦法。
  •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疫情挑戰?看這一篇就夠了
    疫情後,創業公司的創始人絕不能陷入慌亂和焦慮,更需要深度思考,公司接下來怎麼走?我們的市場變了沒有,如何應對?我們的客戶變了沒有,怎麼應對?怎麼做才能創造出有差異化、強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怎麼抓住新的機遇、應對新的挑戰。 5. 一定要審時度勢。
  • 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險事件
    在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著的《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一書之後,另一位西方記者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國際政策研究所所長、芝加哥議會全球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金融評論》拉美辦公室主任,出版了自己的一本書:《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
  • 面對婆婆帶孩子的經典說詞,寶媽要如何巧妙應對呢?
    當代媽媽在和婆婆的戰場上硝煙不斷,為了孩子天天與婆婆鬥智鬥勇,但是還是會遇到不少難題,婆婆各種「我當年」,寶媽們還真是沒法應對,面對一些婆婆經典說詞,寶媽們該如何應對呢?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真的可以說是熊家長經典語錄TOP1了,這就是一句推脫的話語。家長沒有把他們當做獨立的個體,不怪孩子做事情沒做好,反倒是因為年齡小所以應該得到大家的寬容。婆婆帶孩子會讓孩子在街上隨地大小便,並且覺得很正常。其實這根本沒把孩子的隱私當成事兒。實際上,孩子年齡確實還小,所以家長可得好好教育。
  • 疫情是放大鏡、網際網路是擴音器,青年人如何應對信息狂潮?
    十七年前,山西民眾難以知曉廣州疫情的消息;而在當下,對於武漢的風吹草動,河南人可能知道的比湖北人還多、還快。 剎那千裡,倏忽萬眾。 在人們退守居家,憑著網絡與外界相聯繫的時候,大量時間被投入到信息獲取上,因而也就面臨著各種信息的狂轟濫炸。信息雖有好壞之分,但人們如何理解、應對,這才決定了信息會造成何種影響。
  • 從全球範圍看疫情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如何應對?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從全球範圍看疫情對中國有哪些影響,如何應對?這場發生在高度全球化背景下的高度傳染性疫情,對各國經濟、國際貿易、金融市場、全球化、地緣政治等各方面都已帶來或即將帶來深遠影響。及時採取應對危機的有效舉措,對中國經濟恢復與穩定增長、對維護中國的全球利益、對加強中國在全球體系的地位與影響均具有重要意義。
  • 疫情下各國該如何應對氣候變暖?
    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全球範圍內的新冠疫情依舊處于波動中,這就使得今年南半球各國在面對又一個氣溫可能創新高的夏季之際,還必須謹防新冠疫情。麥肯錫在6月中旬出版的《應對氣候變化》最新報告中提到,未來十年將是檢驗各國是否履行各自的氣候變化承諾,以及如何應對病毒和氣候變化帶來的雙重挑戰的關鍵時期。
  • 期末考試將近,家長應如何調節孩子心理狀態,助力孩子順利應考
    導讀:期末考試臨近,學生們都有一定的焦慮情緒,家長應如何給孩子減壓,保證孩子順利應考?轉眼間,一學期就要結束了。隨著考試的一天天臨近,無論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還是高三年級的準高考生,都難免會對期末考試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表現為考前看不進書、失眠、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緊張煩躁等。
  • 團結應對才是戰勝疫情最重要手段
    世界銀行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受新冠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這將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團結協作是正道 世衛組織6月29日再次公布了最新的疫情應對時間表,以便公眾了解過去6個月來世衛組織的疫情應對工作,並承諾將繼續竭盡所能為各國服務。
  • 老師、家長如何應對?
    2,新冠疫情的影響。去年新冠疫情防控的需要,學校封校,不得不採取線上教學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教學弊端很多,其中最嚴重的還是對學生學習習慣與作風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教師很難監管到位,家長又不能監管到位,學生的自由散慢的作風開始滋生,時間一長學習的自覺性就差下來了。現在的高一學生當時正處在初中畢業的關鍵期,正是刻苦,自覺性品質塑造的關鍵時候。
  • 在疫情之中,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弱國減「單位」,強國發貨幣疫情席捲,當下危機的複雜度前所未有,已無法沿用超發貨幣的方式解決,無限量化寬鬆將面臨需求、通脹與國家信用的三大約束。用「貨幣大洪水」來對衝疫情之下的經濟問題,不僅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弄巧成拙——不僅進一步加劇經濟脫實向虛,金融市場本身也將逐漸扭曲。
  • 提前數十天,神獸「出籠」,家長如何應對?
    這次的放假主要是因為疫情,這些天,全國的疫情又開始反覆,為了學生的健康為主,同樣也是為了錯開高峰人群,因為高密度的人群匯聚對於疫情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存在。所以教育部要求各學校對於放假的時間要錯開時間,錯開地點,讓大家安穩的歸家。
  • 應對疫情和恐慌,社會科學不應缺席
    讓信息公開透明充滿希望,可以體現傳播學者的作用;如何幫助消除恐慌心理以及有效進行社會管理,可以體現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管理學家的作用;如何看待「封城」禁令後「出逃者」的法律責任和隱私被公開問題,可以體現法學家的作用;用充滿智慧和幽默的段子來化解恐懼,排解鬱悶,可以體現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作用。既然恐慌是一種心理,那就心病還須心藥醫。
  • 馬光遠:應對新冠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的十大政策建議
    面對災難,恐慌是人類的第一本能,無可厚非。隨著新冠感染確診和疑似人數最近的增加,人們的恐慌程度以及對疫情的應對會出現一個指數級的暴增。但是,如果專業人士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做出專業判斷,讓科學走在恐慌的前面,公眾的恐慌程度會大大減少。
  • 全球疫情大流行將帶來怎樣的影響,企業如何應對
    今天西方國家面對疫情的進退失據,與百年前何其相似!但我們知道的是,這是一場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挑戰。越來越多來自不同方向的研究都表明,未來可能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受到感染;如果各國不採取協調合作,那麼這一基 於數學模型之上的推斷就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也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在電視講話中表示,這是德國面臨的 自二戰以來最大的生死存亡的挑戰。
  • 海斯教授:人類如何靈活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面對新冠病毒,每一個國家很自然地把重點放在身體健康問題以及經濟和形勢問題上。我們的政府在努力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還有那些受疫情影響而沒有足夠的食物、積蓄和能力去照顧親人、子女的人們所承受的壓力。這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讓我們的生活得以為繼。但是我們更不應忽略我們所要面臨的心理層面的挑戰。
  • 切勿心理恐慌,正確應對「新型肺炎疫情」!
    有的表現為不敢看朋友圈的消息,有的不斷的上網搜索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最新報告,超市的蔬菜搶售一空,藥店裡的口罩和消毒水也銷售一空,今天在群裡還看到有人搶購大米等日常生活用品的。這些種種的表現從心理學上看來,都是大眾心理恐慌的表現。 恐慌心理源於過度焦慮,是人們面對未知的事物,尤其是會威脅到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時候產生的一種不安全的感受。
  • 應對疫情影響心情 專家提醒心病還需心藥醫
    (抗擊新型肺炎)應對疫情影響心情 專家提醒心病還需心藥醫  中新網北京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因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蔓延,一段時間以來,魚龍混雜的各類疫情相關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狂轟濫炸」,讓社會和民眾情緒深受影響而「洶湧澎湃」。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