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著的《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一書之後,另一位西方記者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 ,國際政策研究所所長、芝加哥議會全球事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金融評論》拉美辦公室主任,出版了自己的一本書:《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
書中作者以一個遊獵小隊非洲草原經歷故事開頭:一個遊獵小隊正在非洲草原遊獵,攝影小組為了看到可能馬上就要滅絕的黑犀牛,離開小隊徒步進入草原深處。三天之後,正當絕望欲返回時,突然發現了渴望已久的黑犀——黑犀牛體形巨大,體重約1.5-2噸,奔跑起來最高時速達40英裡/小時,一旦被激怒,發起攻擊,就像一頭鋼鐵巨獸,瞬間便能碾壓目標,所以導遊再三警告小組:不要靠近黑犀牛,不要驚動黑犀牛,要處於黑犀牛下風處,一旦受到黑犀牛攻擊,不要呆在原地,不要直線逃跑。
可是面對危險的目標,面對都完全清楚的巨大風險,面對導遊的反覆警告,小組還是都視而不見:處於黑犀牛上風處、歡呼聲驚動了黑犀牛。黑犀牛憤怒地噴著氣,一隻腳在刨著土,直直地盯著前面,隨時準備撲來,可是為了拍到黑犀牛的特寫,繼續靠近黑犀牛,終於進到了黑犀牛攻擊範圍之內......面對終於到來的風險,小組驚呆了,徹底「石化」......
這是就「灰犀牛」事件——發生前反覆出現預警的、不重視、不應對大概率會發生的、影響巨大潛在危機。
相對於「黑天鵝」事件的不可預測、很少發生,「灰犀牛」事件則與之相反,其發生前會被反覆警示、其最終大概率會發生。而這樣的事件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大到如CO2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過度開採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如亞馬遜雨林)、美國次貸危機(當時華爾街都知道「次債」有風險,但不同主體為了各自利益,都視而不見);小到如洪災來臨前無論如何都不願搬出家的老人、明知有患癌症風險,也不肯輕易戒掉菸癮的菸民、直到心臟病突發,才肯放下紅燒肉的「吃貨」,甚至如近在眼前的疫情,剛有好轉就不肯再戴口罩的百姓。
明明風險就在眼前,危機極可能出現,但為什麼人們不去重視、不去應對,而放任其發生?書中分析出以下幾種原因:
自利:要避免事情發生,需要花費代價去應對,都想讓別人去應對,自己坐享其成。比如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僥倖:知道危險很可能會發生,但總是僥倖不會落到到自己頭上;
麻木:「溫水煮青蛙」效應。一次次預警,一次次沒有發生後,逐漸麻木。
選擇性過濾: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希望看到,本能地拒絕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很難接受那些我們自己並不清楚,但又客觀存在的事實。
相對於黑天鵝事件的偶發性,研究灰犀牛現象意義更加重大,因為「灰犀牛」事件發生的概率高、而且特徵明顯,人們很容易知道,關鍵是知道後,怎麼下決心去應對、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