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歐洲人發現澳洲之前,由於他們所見過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所以在當時歐洲人眼中,天鵝只有白色的品種。直到歐洲人發現了澳洲,看到當地的黑天鵝後,人們認識天鵝的視野才打開,只需一個黑天鵝的觀察結果就能使從無數次對白天鵝的觀察中推理出的一般結論失效,引起了人們對認知的反思-以往認為對的不等於以後總是對的。「黑天鵝」隱喻那些意外事件:它們極為罕見,在通常的預期之外,在發生前,沒有任何前例可以證明,但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端的影響。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他的2001年書籍《Fooled by Randomness》中討論了黑天鵝事件,而該書涉及金融事件,在2007年出版的書籍《黑天鵝效應》中將這個隱喻擴展到金融市場以外的事件。
黑天鵝效應納是指極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又發生的事件。主要具有三大特性:1.這個事件是個離群值,因為它出現在一般的期望範圍之外,過去的經驗讓人不相信其出現的可能;2.它會帶來極大的衝擊;3儘管事件處於離群值,一旦發生,人會因為天性使然而作出某種解釋,讓這事件成為可解釋或可預測。
灰犀牛生長在非洲草原,遠處可見卻不被留意,等它向你趨近追奔猛攻,已令人不知所措。該書作者渥克指出危機發生前後的五個階段:從否認危機、拖延對策、推諉責任、驚惶失措到匆忙應對。
灰犀牛此詞已被應用在經濟界,形容各種金融重大事件,包括國內外數度金融風暴,多是其來有自,而這些事件之發生,讓金融界措手不及,政府也慌亂失措,往往事後檢討,發覺平日應可防範,總是錯失良機。
「灰犀牛」概念由美國學者渥克在她所著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首次提出,在2013年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她指出「灰犀牛就是指概率極大、衝擊力極強卻被忽視的風險:一個我們應該意識到的風險,就像是一頭兩噸重的犀牛,把牛角對準我們全速向我們攻擊」。她認為「灰犀牛」就是「概率極大」、「衝擊力極強」卻「被忽視」的風險。灰犀牛不是隨機的突發事件,而是一系列預警和明顯徵兆之後爆發出來的問題。灰犀牛襲擊時,極具爆發力,且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