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和灰犀牛為何越來越多?
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危機總是會來的,只是表現形式和影響程度不同。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像所有的個體生命那樣,人類喜歡確定性和連續性。然而,我們也知道,確定性所存在的範圍和連續性所存在的時間都是有限的。
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在較小的範圍內獲得一定程度上的確定性,或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高的連續性。
風險包括兩類,其一是「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其二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的事情」。
除此之外,還有「我們知道我們知道的事情」。
當人們對某類客觀事物的認知存在較高的局限性,同時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也有較高的局限性時,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某類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和後果。
塔勒布在《黑天鵝》一書中認為,黑天鵝事件有三個特點:
第一是意外性,也就是說通常發生在預期之外;
第二是極端性,也就是說會產生極端的影響;
第三是事後可預測性,也就是說在黑天鵝事件發生之後,人們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解釋,顯得自己好像事前就知道黑天鵝事件會發生似的。
人們之所以會在事後尋找和強調黑天鵝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因為不想承認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性,希望能夠表明自己在事前就已經知道這類事件可能發生。
黑天鵝事件屬於這種「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奈特說的第一類風險。
奈特說的第二類風險是人們不知道自己知道某些事情所帶來的風險。
如果用作家米歇爾·渥克的話來說,這類風險叫作灰犀牛風險,也就是大概率會發生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渥克認為,灰犀牛風險有三個特徵:
一是可預見性;
二是發生概率高,具有一定的確定性;
三是波及範圍廣、破壞力強。
因為人們往往選擇性忽視灰犀牛風險,所以灰犀牛風險也是那些人們不知道自己知道會發生的風險。
向黑天鵝和灰犀牛學習危機
面對黑天鵝事件,我們需要首先承認自己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不要只是在事後去尋找理由進行解釋,而是要分析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到底是完全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能力範圍,還是我們在事前忽視了事件可能發生的徵兆。
以科學的態度在事後總結規律,力爭把黑天鵝事件所反映出的規律變成確定性的知識。
如果黑天鵝事件具有灰犀牛的特點,我們事先可以知道事件會發生,但是因為自身認知能力不足選擇性忽視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我們就應加強針對此類事件的預警機制和危機應對機制。
從黑天鵝事件到灰犀牛事件,從高不確定性的大危機到低不確定性的大危機,從高不確定性的小危機到低不確定性的小危機,危機似乎無處不在。
創業者和企業家所面對的危機和要承受的壓力更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
危機當前,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不能亂了陣腳,應該把危機看作難得的機會,思考一下危機的本質,提高自身應對危機的能力。
我們需要從危機是什麼、為什麼發生和怎麼辦這三個角度來理解危機,才有可能做到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