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及中國新疆地區。哈薩克的阿拉木圖與新疆阿力麻裡有蘋果城的美譽。中國古代的林檎、柰、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當時多用於薰香衣裳等,亦有置於床頭當香燻或置於衣服,最初作為香囊,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認為,林檎和沙果,曾被誤認為蘋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
現代漢語所說的「蘋果」一詞源於梵語,為古印度佛經中所說的一種水果,最早被稱為「頻婆」,後被漢語借用,並有「平波」、「蘋婆」等寫法。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詞條,稱:「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許多中國農學史、果樹史專家認為這是漢語中最早使用「蘋果」一詞。
中國漢代就栽培香蕉,那時稱為「甘蕉」。據說,漢武帝起扶荔宮時,收集天下奇花異木時,其中就有香蕉。晉人稽含記述香蕉說:「剩其子上皮,色黃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療肌。」宋代陸佃所著《埤雅》云:「蕉不落葉,一葉舒則一葉蕉,故謂之蕉。」
公元三世紀時,亞歷山大遠徵印度發現香蕉,此後才傳向世界各地。據埃及考古學家在出土文物中發現,遠在四千年前的埃及陶器上就畫有香蕉的圖案,非洲栽培香蕉的歷史比中國還早。據說希臘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食用香蕉。古印度和波斯民間認為,金色的香蕉果實乃是「上蒼賜予人類的保健佳果」。傳說,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由於吃了香蕉而獲得了智慧,因而被譽為「智慧之果」。
關於桃子,在中國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在傳說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實。吃了頭等大桃,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體健身輕」。正因為此,桃子被稱為「仙桃」、「壽桃」。在《西遊記》裡,天官裡的王母娘娘做壽時,就曾設蟠桃盛會招待群仙。這雖然是神話,也說明桃決非一般水果可比。至於齊天大聖孫悟空,以及他的子孫們,均是以桃子為糧食。
民間年畫上的老壽星,手裡總是拿著桃--「壽桃」,過生日做壽時要蒸桃形的饅頭,或實心、或空心裏面填餡,做成圓饅頭狀,在頂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從上至下軋出一個桃形槽來,將桃尖略微彎曲,再染成紅色,上籠蒸熟,「壽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獻給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橙子的栽培歷史悠久,以其果皮含有芳香氣味,古人用它作薰
香代品。湖南省長沙市郊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古墓文物中有本屬植物的種子。據考證認為是香橙的種子——較粗大且略有稜角,色澤已變灰黑——認為當時是用作薰香料陪葬並保存屍體完整的材料之一。那些種子與其他同類的物品放置在棺穴的西邊,而食物類則放置於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