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年多緊張的考研複習終於過去了,我有幸被J市的K大學錄取。我想也許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經歷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是出於感激,二是想為歷史學的光大盡綿薄之力。我主要想記下自己的一些經歷,而並不奢望授人以漁。
在此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我是H省W市一所普通211大學的學生,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有幸被J市K大學的歷史學院錄取,方向是美國史。初試成績總分為330,其中英語61,政治69,專業課200.
一、考研緣起
1.1走上考研之路
我想複試時如果被問道「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大多數人都會說「我從小就熱愛歷史學」。對我來說也是如此,但並不太確切。事實上大學以前我對各科都有著幾乎同樣濃厚的興趣,無論是物理、天文、生物、化學還是文學、哲學、歷史和地理。如果一定要指出那時最感興趣的,那恐怕是地理學。小學時我已經把世界地圖背得滾瓜爛熟。直到高中我對歷史學的興趣才超過地理學,不過這主要是因為歷史學名著比地理學名著更易獲得。
高二分文理科時,我選了理科。這個過程中家人的壓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自己也有明顯的失誤。儘管那時我的史地成績常接近滿分,但理科成績也並不遜色。我對各科都有著淳樸的愛好,自以為每門學科我都能學好,於是最終我只好用硬幣做出決定。或許那時我真的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一個抉擇可能決定終生,正如蝴蝶效應那樣,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就可能導致結果天壤之別。
後來進入W省H市的Z大學,專業是計算機。這並不是我的第一選擇。實際上當初的第一志願是該校最好的也是我極感興趣的專業。計算機這個選擇只是我填報志願時設計的一張安全網:既然學不到最好的就要學最熱門的——為將來就業計。後來證明我對計算機專業也有濃厚的興趣,成績算中上等,但不幸的是我更重理論,特別是對計算機哲學或文化的思辨。這對強調實踐的計算機學習簡直是災難。然而更大的悲劇是,身在計算機系,歷史學卻對我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對我來說,似乎不能做自己最喜歡的是幾乎就意味著痛苦。
剛上大學時,歷史學似乎已上升為我最大的愛好。記得入學後不久我就宣稱希望將來能學歷史。遺憾的是這個志向在隨後一年半的時間裡竟被淡忘了。只到二年級下學期快結束時,L同學突然問起我是不是還要學歷史。當時我確實茫然失措了。那時我雖未失去對歷史學的濃厚興趣,但也不再想起曾經的「豪言壯語」。後來我把此事告訴了Y同學,她鼓勵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個性走自己的路。我想如果當初沒有她們兩位的提醒和鼓勵,我很可能不會有今日的成功。自那以後,我就踏上了考歷史學的道路。
1.2我的大學
這裡我想簡要地說說我的Z大學。這是一所普通的211大學,特色很鮮明,以至於她的大多數學子都為此苦惱不堪。還好我似乎從未介意過。Z大學有大而美麗的校園,這可能是W市各大高校的最大特點了。這一點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惟有如此我才不會感到壓抑和拘束,而且還能充分發展自己對自行車運動的愛好。Z大學的其他部門我都沒太大好感,但唯有她的圖書館我一直心存感激,它的服務確實不錯而且為我的考研提供了不少幫助。
二、初試準備
2.1考研目標
決定跨專業考研後,我就制定了高低兩個目標。雖然後來有所調整,但總體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我想希望在史學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應該都會視司馬遷的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史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也把它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我想研究歷史,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興趣,二是期望成功。這兩個幾乎缺一不可。第一個不必多說。可是如果僅有興趣或許我也能堅持下去,但是絕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我毫不掩飾自己對成功的渴望,也決不希望自己碌碌無為的過一輩子。我相信期望成功的人有三種:愛權、愛財和愛名。
對於前兩者我可以毫不在乎,但對最後一個的渴望幾乎是歇斯底裡的。我希望自己能名傳後世,就像偉大的數學家柯西在彌留之際所言「人們去了,但他們的功績留下了」(原話:His last words were, "Men pass away but their deeds abide.")這種追求也使得我現在的一點成績變得微不足道。此時我的恐懼甚至遠遠大於喜悅,我不知道自己三年後乃至這一輩子能在哪裡。如果讀了三年或更長的時間而自己仍然無所成就,那此前獲得的一切也就毫無價值而我也會非常痛苦。當然我也非常清楚現在早已不是英雄的時代。近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如蘭克、布羅代爾者也遠不能達到司馬遷、希羅多德那樣的知名度,況且歷史學早已不是當年的顯學。然而我也絕非完全功利的,畢竟僅憑興趣我也能生存下去。
所以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無論命運如何。為了這些追求,我付出了很多,但我決不抱怨。就像那些偉大的名字,如伽羅瓦、梵谷、莫扎特等,我欽佩他們驚世的才華,同情他們悲慘的遭遇,但決不認為應該為其不幸的人生打抱不平,因為那些不幸相對於他們的成就和名聲而言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當然上述最高目標是遙遠而空泛的。畢竟首先我得踏進歷史學的門檻,還要給我身邊的人一個交代(至少從經濟上說),正如切格瓦拉所言「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最初我只讓兩三個人知道自己的決定,不然很可能在那些關心我的人中間引起軒然大波。當然我絲毫無意於欺騙別人,只是儘可能保持低調。我知道必須用結果來說服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結果遠比過程重要。所以最初我選了J大學,就因為她那毫無異議的(至少在大多數人看了)名氣和實力。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這個目標信心十足,雖然我的背景和實力看起來似乎很單薄。可是到9月,我發現該校的招生簡章上似乎明確要求提交論文。我不清楚這項要求究竟有多嚴格,但是當時我已沒心思去準備一篇令自己滿意的論文了。猶豫再三,最終到報名的時候,我把目標改為K大學。實際上K大學是我當初的第一候選目標,她的歷史學實力據說僅次於J大學,而且名氣也不錯。我想這個大學或許也能說服我身邊的人。現在我也並不為此決定感到遺憾。雖然現在看來我很可能有實力考上J大學,但這樣做的風險顯然太大。在把目標定的儘可能高的同時我必須保證能考上,因為失敗幾乎就意味著這四年一無所得(雖然我的計算機學的還可以,但由於把大量課餘時間花在考研上以致實踐能力不足),甚至到現在一想到失敗的可能我就感到後怕。
至於研究方向我選的是美國史。實際上我對歷史學的每個分支都有幾乎同等的興趣。甚至是一般人避之不及的史學理論和歷史地理學,我也非常喜歡。最終選了美國史,主要是因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當然美國的影響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最初我的選擇是世界現代化進程,因為我認為這個方向很有現實感。可惜的是,招生簡章上並沒有這個選項,而我又不願選世界近現代史,因為我覺得那是個大雜燴。當然我知道在中國研究世界史是成本極高。史料匱乏、語言障礙、文化隔閡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大的困難,更嚴重的是世界史在中國史學的地位似乎不高,名家也極少。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還要繼續做基礎性的工作。現在我甚至想轉方向。我突然發現研究中國近代(這裡指晚明至今)史好像很有價值。一方面這個方向文獻豐富,入門較易,而且很有現實感,成功率較高;另一方面中國似乎越來越開放,歷史與政治進一步分離的可能性在加大。但我不知道將來學校是否允許。顯然同時研究兩個領域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我也知道做學術貴在執著和專一。所以我覺得謹慎的選擇實在太重要了,很可能它就決定自己的終生。
除了報考學校和研究方向以外,我還對自己的成績做了預期。當決定考研時,我就從網上下載了考綱和真題。我發現這些對我來說並不難。等把11本書看完第一遍後,也就是第二年3月份,我又做了英語和專業課真題(當然只是初略的做了一下)。這時我把自己的分數期望定為總分400分,其中政治和英語各75分,專業課250分。後來我又根據複習的實際情況就把這些分數細化了。英語:完形填空錯誤不超過2分,閱讀理解和新題型的錯誤總共不得超過8分,翻譯錯誤不得超過3分,作文失分不得超過12分。政治:單選失分不得超過2分,多選失分不得超過6分,分析題不允許出現沒有背到或不能理解的情況。專業課:選擇題至多錯2個(4分),名詞解釋、分析題和簡答題絕對不允許出現完全沒見過的情況,而且要儘量回答全面。這些目標初試前我不曾懷疑過,因為平時的練習給了我足夠的信心。和當初一樣,現在看來這些分數也不是遙不可及。
當然,當初做出這些看似很高的目標,我內心裡也並非完全沒有猶豫。但是三個因素使我堅持了下來。一是堅定的信念,因為我必須考上,而且不能隨便為之。二是自身的能力。由於我沒有普通(相對大師而言)的參照物(我周圍,也許是整個學校,沒有一個考歷史的)所以很難判斷自己究竟處於何種水平。唯一的對照就是論壇上的那些研友和學長們。到9月時,我感覺自己已超過論壇上絕大多數考研的人。10月份看了一個考南京大學的前輩的經歷,我甚至覺得自己當時已有能力考上那所學校了。雖然在心底裡我一直對自己的真實水平懷有深深的憂慮,不過還好這幾乎沒有影響到我的決心和複習計劃。三是勤奮。這對我來說並不困難,而且幸運的是歷史學不像數學或哲學那樣需要天賦才能入門。也許我沒有足夠的天才,不過我自信靠勤奮能夠有所彌補。
在實現上述目標時,我從未打算放棄學習計算機。我雖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不是行動),但決不願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為我覺得自己情感上是理想主義的,而理智上卻是極端現實主義的;我不允許情感和理智相互混淆。當然兩頭下注的願望最終並未完全實現,畢竟我遠不是達文西或萊布尼茨。
2.2日常安排
首先說說自己的某些個性特點。我覺得自己的性格與馬克斯韋伯筆下清教徒的性格很相似。理性、堅定、效率、勤奮等都是我非常看重的品質。我認為勞動和創造要遠重於享受,我傾向於苦行;也許有人認為這樣做太愚蠢,但我並不覺得,價值觀不同而已。所以過去一年多的經歷對我來說算不上挑戰。
原則上我每天的有效學習時間不少於14個小時:每天6點以前起床(5月至9月是五點半起床),晚上23點睡覺,所以除去三餐一個小時和午睡半小時以及其他零碎開銷,至少還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三年級學習負擔很重,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少,平均下來每天可能只有6小時。大三我已經把所有大四的計算機專業選修課都提前修完了,所以7月以後我就能保證每天學習14個小時。
9月以前我只複習英語和專業課,6點至8點背英語單詞(6點半到自習室,實際上有效時間不到一個半小時),8點至14點全用來複習歷史(包括午餐和午睡),14點至18點(包括晚餐)複習英語,18點至22點複習歷史(其中兩小時用於閱讀歷史名著),22點回到寢室,然後寫日記。長時間的複習一門課一般不會讓我感到疲倦,我不喜歡不斷地轉換目標。
9月份加入了政治複習,但我一點也不想在這上面花太多的時間,所以把每天上午8點到10點兩個小時分配給它。其實最後兩個月每天花在政治上的時間不多於一個半小時。11月份開始我只利用零碎時間複習單詞,7點以前的半小時分給了英語作文,7點到8點背誦歷史重要知識點(後來由於氣溫原因這項工作移至中午),然後背1個小時的政治。至12月上旬我最終把每晚花在史學名著上的兩個小時送給了專業課複習。
所以,在大多數時候,專業課時間幾乎佔去了一半的時間,英語佔用了5小時,政治不到2小時。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我覺得專業課得分能力最強,英語水平提升慢而且各人之間的分數差異不太大。我一直認為自己的英語不算差(考試分數是另外一個問題),但為了得到75以上的分數,(我以為這樣可以增加複試的籌碼,畢竟是要學世界史的)還是花了很大的精力。至於政治,我覺得很簡單並且極無聊,理解不是問題,只要背背就可以了,所以一分鐘也不願多給。我最終花在這上面的時間也許不超過250個小時。
現在看來上述安排基本上還是有效的,至於它是不是高效的我就不知道了。在歷史和英語上花了大量時間,最終還是學了許多實質性的東西。至於政治,我只想應付一下算了。另外,可以說我的毅力是很堅強的。早起是我的強項,我確信大學四年我沒睡過幾天懶覺。我似乎沒有一天放鬆過,從國慶節到報名之間的40天我沒出過校門。W市的天氣似乎對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嚴重的挑戰。這裡夏天酷熱,有三四個月幾乎每天都會超過35度,更嚴重的是,多數地方沒裝空調,而電扇幾乎不能起任何作用。冬天則常降到零度以下,而且絕大多數地方至今沒有暖氣,自習室簡直就像冰窖。不過我似乎很容易忍受。整個暑假我都是在學校最簡陋的(可能也是最適合考研複習的)自習室度過的,一早上幾乎就大汗淋漓,以致坐著就不敢動彈,筆記本的紙都被汗水浸透。冬天還算暖和,但12月份還是不好受,尤其是在長期坐著不動的情況下。我寫這些並不是想表明自己有多厲害。相反我倒認為這點考驗與古人的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2.3初試用書
與複習及考試一樣,我選用輔導書的原則還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收集專業課輔導書更是不遺餘力。這主要是因為我害怕漏掉知識點和擔心訓練不夠。雖然我的精力還能應付這一大堆書,但現在看來效率並不高,而且浪費了很多金錢。W市的高校和書店很多,所以我的絕大部分輔導書就是在本地買的,少數來自網上書店。我只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評論所用書是不是好的,而不能判定它們是不是更好的或最好的。
我用的專業課教材主要是所謂的11本書,沒有買任何專業課筆記。
1.《世界史》 六卷本 第二版 吳於廑 齊世榮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的世界史複習幾乎全靠這套書了,據我所知多數研友用的都是它。但好像並不能覆蓋所有的考點,比如說08年真題中的「徳雷福斯事件」就沒有。有人說它太細以致無法記憶和整體把握,但這對我似乎不成問題,我覺得看了兩遍後就有非常清晰的印象。可能我的記憶力較強,幾乎大多數事件我都能記住準確的日期。書中的每個字我都看過,甚至包括中國、安息和古代非洲等內容。我複習時把重點放在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歐洲中世紀和近代列強上,不過其他方面並未完全忽略,至少考到時我不會擔心。
2.《中國古代史》 上下兩冊 新版 朱紹侯 福建人民出版社
這兩本書似乎還比較詳細,但也不能覆蓋所有知識點,如07年的「夷陵之戰」書中為「猇亭之戰」。
3.《中國近代史》第四版 李侃 中華書局
很好的中國近代史教材了,非常全面。
4.《中國現代史》 兩卷 第二版 王檜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評價同前書。不過這些書都很枯燥,反正我看著很痛苦。
5《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只瀏覽過一遍,內容與《中國現代史》下卷近似。
6.《世界近代史》 劉宗緒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7.《世界現代史》 張建華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上面兩本書編的還好,我買原只為了補充那六本書,但最終只把前一本瀏覽了一下而已,浪費了很多錢。
2.4各科準備
首先強調一下我複習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還有一條原則是「決不僅僅為了考試」,複習中我的許多行為也與此緊密相關。
雖然大二下學期就決定跨專業考研,但那時我對考研並無確切的認識,並且以為時間還早。二年級的整個暑假我看了十幾本書,但只有兩三本與歷史直接相關。只到9月份我才正式開始了解考研的流程。這裡要感謝C君,他那時正在緊張地進行考研複習,便向我提供了考研的一些入門信息,藉此我才對考研有了一點初步的了解。隨後我又上網,花了許多天收集各種相關信息,包括各種考研論壇、考研資料、門戶網站以及學校情況等。那時我知道了所謂的11本書,然後在9月底試著買了吳於廑《世界史》的近代史兩冊。由於大三上學期時間極緊(我有近二十門課程,而且多為計算機核心課程),所以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才把那兩本書看完。
然後我就做了第一個專業課的考研計劃:開學之前把11本書看完,暑假之前再看兩遍,還要儘可能的收集名詞解釋、分析題和簡答題,暑假及以後的時間主要用於練習,同時平均每周看一本歷史名著。這個計劃很粗糙,未細化,而且沒有太大的預見性。這主要因為剛入門時我對各種情況了解太少。結果由於自習的時間太少,直到開學後一個多月我才匆匆看完那11本書。(這個階段我幾乎未複習英語)而且看的過程中,除了在書上做了一些記號外,幾乎未作任何筆記,這是因為我覺得做筆記進度太慢,而且那時我也很急躁。糟糕的是,看完第一遍後我感覺很沮喪,發現看過的東西似乎一點印象都沒有。所以我就更著急了。
3月底我制定了第二個計劃。它維持了第一個計劃的目標,但對進度實行了量化,同時考慮到了英語的複習計劃。那時我估計還有接近4000小時的有效複習時間(後來證明只有3400小時),分給歷史一半的時間,政治300小時,剩下的全給英語。我估計自己一小時能看30頁的教材,11本書能在兩個月內(200小時)看完。但是後來這個計劃也遠未完成。一方面,大三下學期的學習負擔並未減輕,課程比上學期略少但更難,我還把所有的專業選修課學分提前修完了。另一方面,實際上我看教材的速度只能達到每小時20頁,這主要因為我非常擔心有所遺漏以至於想把全部內容都儘量記住,而且這時我還擔心僅僅看書可能仍然不會留下深刻印象,就強烈感到應該做一些筆記。這些筆記包括讀書感悟和收集的大量的名詞、分析題和簡答題。我曾打算找出答案,但當時我所知太有限以致進度緩慢,所以很快放棄了。到7月底我至少收集了(主要從那六本書、歷史辭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歷史分卷上)6000個名詞還有幾百道大題。
我覺得這些東西應該能覆蓋所有的考試內容,而且認為在後來的複習中會有用。但後來的情況卻是那些東西全被我扔到一邊了,因為我的興趣和精力都轉移到輔導書上去了。不過那些工夫也沒有全部白費,至少我對那些名詞和答題都有了一定的印象,考試時不可能出現一無所知的情況。後來又遇到了畢業實習,耽誤了許多天,以致只到7月31號才看完第二遍。這個結果遠遠落後於當初的計劃。這樣在10個月的時間裡,除了把教材看了兩遍之外,我感覺自己好像沒有得到任何看得見的成果。不過後來證明,情況並不如此悲觀。也許我的記憶力真的如周圍同學所說的那樣強大;我並不看重這一點,相反更為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管怎樣,進入下一階段複習後,我發現自己突然輕鬆了許多,常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也許曾經看過的東西都成了一種潛意識。
11月進入最後階段。我把11本教材仔細地看了一遍,想加強整體理解和確保選擇題完全無誤。不過更重要的工作是摘錄並背誦重點。雖然我已經能夠答題了,但為了儘可能獲得高分,我覺得僅在頭腦中有個印象還是不夠的,必須動手寫點東西。我首先確定了十幾條原則(如,國際工運史、蘇聯史、1950後的世界和中國史、世界和中國上古史比重很小,至少不會以非選擇題形式出現),當然它們絕不是普遍有效的而且風險很大,但我為了減小工作量和突出重點就不得不這樣做。我把自認為重要的名詞解釋和大題列出來,然後嚴格按照考試答題要求(我自認為的)給出儘可能全面準確的答案。為了減小書寫量,我只記下答案的關鍵詞。對我來說,只要加上一些修飾語,就可得到完整的答案。儘管如此,書寫量也不小,平均每個名詞解釋就有200餘字(擴充後超過400字),而大題字數更多。
結果兩個月裡(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我摘錄了十幾萬字,常常累的筆都抓不住。另外,從一大堆資料中總結出重點是很困難的事。記得5月份我曾打算做上述工作,但那時我遠未達到融會貫通的水平,以致面對同一個詞的各種不盡相同的解釋,完全不知如何取捨。到11月份這種困難已基本消失來了。我把上十本參考資料堆在狹窄的桌面上相互參考,總結出自認為全面準確的答案。一開始進度較慢,用了二十天才複習完世界近代史。然後速度就加快了,世界現代史用了5天,世界古代史10天,中國古代史16天,中國近代史3天,中國現代史5天。摘錄的同時我每天還抽出一小時來記憶。由於只記下了關鍵詞,背誦的時候就要填充材料。我花這麼大的氣力不是為了押題,因為我既沒有那種能力,也從不願投機取巧,而是想得儘可能高的分。不過最終我還是撞對的幾題:如告緡、官督商辦、拿破崙法典、玫瑰戰爭、宋代官制、基督教演變、西葡盛衰原因等。
1月份進入調整階段。雖曰調整,但實際上每天我都焦躁不安。一方面,由於原來並沒有詳細規定這十天幹什麼,所以就啥都不相做;另一方面又擔心準備不足。我只好把金聖才那本書剩下的六套題瀏覽的一下。我原以為最後十天會很快過去,但實際上很痛苦。
結語
然而,不管怎麼樣最後我還是收穫了成功,我還是以不錯的成績在我喜歡的歷史學領域繼續深造下去。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都現在的我最好的回報。我感謝自己的選擇,感謝站在此時此地回望這段經歷的那種自豪和滿足!我會一如既往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