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考研經驗分享:保持自己的個性走自己的路

2020-11-22 網易

序言

一年多緊張的考研複習終於過去了,我有幸被J市的K大學錄取。我想也許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經歷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是出於感激,二是想為歷史學的光大盡綿薄之力。我主要想記下自己的一些經歷,而並不奢望授人以漁。

在此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我是H省W市一所普通211大學的學生,本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有幸被J市K大學的歷史學院錄取,方向是美國史。初試成績總分為330,其中英語61,政治69,專業課200.

一、考研緣起

1.1走上考研之路

我想複試時如果被問道「為什麼要學習歷史」,大多數人都會說「我從小就熱愛歷史學」。對我來說也是如此,但並不太確切。事實上大學以前我對各科都有著幾乎同樣濃厚的興趣,無論是物理、天文、生物、化學還是文學、哲學、歷史和地理。如果一定要指出那時最感興趣的,那恐怕是地理學。小學時我已經把世界地圖背得滾瓜爛熟。直到高中我對歷史學的興趣才超過地理學,不過這主要是因為歷史學名著比地理學名著更易獲得。

高二分文理科時,我選了理科。這個過程中家人的壓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我自己也有明顯的失誤。儘管那時我的史地成績常接近滿分,但理科成績也並不遜色。我對各科都有著淳樸的愛好,自以為每門學科我都能學好,於是最終我只好用硬幣做出決定。或許那時我真的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一個抉擇可能決定終生,正如蝴蝶效應那樣,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就可能導致結果天壤之別。

後來進入W省H市的Z大學,專業是計算機。這並不是我的第一選擇。實際上當初的第一志願是該校最好的也是我極感興趣的專業。計算機這個選擇只是我填報志願時設計的一張安全網:既然學不到最好的就要學最熱門的——為將來就業計。後來證明我對計算機專業也有濃厚的興趣,成績算中上等,但不幸的是我更重理論,特別是對計算機哲學或文化的思辨。這對強調實踐的計算機學習簡直是災難。然而更大的悲劇是,身在計算機系,歷史學卻對我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且對我來說,似乎不能做自己最喜歡的是幾乎就意味著痛苦。

剛上大學時,歷史學似乎已上升為我最大的愛好。記得入學後不久我就宣稱希望將來能學歷史。遺憾的是這個志向在隨後一年半的時間裡竟被淡忘了。只到二年級下學期快結束時,L同學突然問起我是不是還要學歷史。當時我確實茫然失措了。那時我雖未失去對歷史學的濃厚興趣,但也不再想起曾經的「豪言壯語」。後來我把此事告訴了Y同學,她鼓勵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個性走自己的路。我想如果當初沒有她們兩位的提醒和鼓勵,我很可能不會有今日的成功。自那以後,我就踏上了考歷史學的道路。

1.2我的大學

這裡我想簡要地說說我的Z大學。這是一所普通的211大學,特色很鮮明,以至於她的大多數學子都為此苦惱不堪。還好我似乎從未介意過。Z大學有大而美麗的校園,這可能是W市各大高校的最大特點了。這一點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惟有如此我才不會感到壓抑和拘束,而且還能充分發展自己對自行車運動的愛好。Z大學的其他部門我都沒太大好感,但唯有她的圖書館我一直心存感激,它的服務確實不錯而且為我的考研提供了不少幫助。

二、初試準備

2.1考研目標

2.1.1最高目標

決定跨專業考研後,我就制定了高低兩個目標。雖然後來有所調整,但總體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我想希望在史學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應該都會視司馬遷的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史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也把它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我想研究歷史,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興趣,二是期望成功。這兩個幾乎缺一不可。第一個不必多說。可是如果僅有興趣或許我也能堅持下去,但是絕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我毫不掩飾自己對成功的渴望,也決不希望自己碌碌無為的過一輩子。我相信期望成功的人有三種:愛權、愛財和愛名。

對於前兩者我可以毫不在乎,但對最後一個的渴望幾乎是歇斯底裡的。我希望自己能名傳後世,就像偉大的數學家柯西在彌留之際所言「人們去了,但他們的功績留下了」(原話:His last words were, "Men pass away but their deeds abide.")這種追求也使得我現在的一點成績變得微不足道。此時我的恐懼甚至遠遠大於喜悅,我不知道自己三年後乃至這一輩子能在哪裡。如果讀了三年或更長的時間而自己仍然無所成就,那此前獲得的一切也就毫無價值而我也會非常痛苦。當然我也非常清楚現在早已不是英雄的時代。近代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如蘭克、布羅代爾者也遠不能達到司馬遷、希羅多德那樣的知名度,況且歷史學早已不是當年的顯學。然而我也絕非完全功利的,畢竟僅憑興趣我也能生存下去。

所以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下去,無論命運如何。為了這些追求,我付出了很多,但我決不抱怨。就像那些偉大的名字,如伽羅瓦、梵谷、莫扎特等,我欽佩他們驚世的才華,同情他們悲慘的遭遇,但決不認為應該為其不幸的人生打抱不平,因為那些不幸相對於他們的成就和名聲而言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2.1.2報考學校

當然上述最高目標是遙遠而空泛的。畢竟首先我得踏進歷史學的門檻,還要給我身邊的人一個交代(至少從經濟上說),正如切格瓦拉所言「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最初我只讓兩三個人知道自己的決定,不然很可能在那些關心我的人中間引起軒然大波。當然我絲毫無意於欺騙別人,只是儘可能保持低調。我知道必須用結果來說服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結果遠比過程重要。所以最初我選了J大學,就因為她那毫無異議的(至少在大多數人看了)名氣和實力。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這個目標信心十足,雖然我的背景和實力看起來似乎很單薄。可是到9月,我發現該校的招生簡章上似乎明確要求提交論文。我不清楚這項要求究竟有多嚴格,但是當時我已沒心思去準備一篇令自己滿意的論文了。猶豫再三,最終到報名的時候,我把目標改為K大學。實際上K大學是我當初的第一候選目標,她的歷史學實力據說僅次於J大學,而且名氣也不錯。我想這個大學或許也能說服我身邊的人。現在我也並不為此決定感到遺憾。雖然現在看來我很可能有實力考上J大學,但這樣做的風險顯然太大。在把目標定的儘可能高的同時我必須保證能考上,因為失敗幾乎就意味著這四年一無所得(雖然我的計算機學的還可以,但由於把大量課餘時間花在考研上以致實踐能力不足),甚至到現在一想到失敗的可能我就感到後怕。

2.1.3研究方向

至於研究方向我選的是美國史。實際上我對歷史學的每個分支都有幾乎同等的興趣。甚至是一般人避之不及的史學理論和歷史地理學,我也非常喜歡。最終選了美國史,主要是因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當然美國的影響力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最初我的選擇是世界現代化進程,因為我認為這個方向很有現實感。可惜的是,招生簡章上並沒有這個選項,而我又不願選世界近現代史,因為我覺得那是個大雜燴。當然我知道在中國研究世界史是成本極高。史料匱乏、語言障礙、文化隔閡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大的困難,更嚴重的是世界史在中國史學的地位似乎不高,名家也極少。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還要繼續做基礎性的工作。現在我甚至想轉方向。我突然發現研究中國近代(這裡指晚明至今)史好像很有價值。一方面這個方向文獻豐富,入門較易,而且很有現實感,成功率較高;另一方面中國似乎越來越開放,歷史與政治進一步分離的可能性在加大。但我不知道將來學校是否允許。顯然同時研究兩個領域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我也知道做學術貴在執著和專一。所以我覺得謹慎的選擇實在太重要了,很可能它就決定自己的終生。

2.1.4分數期望

除了報考學校和研究方向以外,我還對自己的成績做了預期。當決定考研時,我就從網上下載了考綱和真題。我發現這些對我來說並不難。等把11本書看完第一遍後,也就是第二年3月份,我又做了英語和專業課真題(當然只是初略的做了一下)。這時我把自己的分數期望定為總分400分,其中政治和英語各75分,專業課250分。後來我又根據複習的實際情況就把這些分數細化了。英語:完形填空錯誤不超過2分,閱讀理解和新題型的錯誤總共不得超過8分,翻譯錯誤不得超過3分,作文失分不得超過12分。政治:單選失分不得超過2分,多選失分不得超過6分,分析題不允許出現沒有背到或不能理解的情況。專業課:選擇題至多錯2個(4分),名詞解釋、分析題和簡答題絕對不允許出現完全沒見過的情況,而且要儘量回答全面。這些目標初試前我不曾懷疑過,因為平時的練習給了我足夠的信心。和當初一樣,現在看來這些分數也不是遙不可及。

2.1.5對目標的評價

當然,當初做出這些看似很高的目標,我內心裡也並非完全沒有猶豫。但是三個因素使我堅持了下來。一是堅定的信念,因為我必須考上,而且不能隨便為之。二是自身的能力。由於我沒有普通(相對大師而言)的參照物(我周圍,也許是整個學校,沒有一個考歷史的)所以很難判斷自己究竟處於何種水平。唯一的對照就是論壇上的那些研友和學長們。到9月時,我感覺自己已超過論壇上絕大多數考研的人。10月份看了一個考南京大學的前輩的經歷,我甚至覺得自己當時已有能力考上那所學校了。雖然在心底裡我一直對自己的真實水平懷有深深的憂慮,不過還好這幾乎沒有影響到我的決心和複習計劃。三是勤奮。這對我來說並不困難,而且幸運的是歷史學不像數學或哲學那樣需要天賦才能入門。也許我沒有足夠的天才,不過我自信靠勤奮能夠有所彌補。

在實現上述目標時,我從未打算放棄學習計算機。我雖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不是行動),但決不願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為我覺得自己情感上是理想主義的,而理智上卻是極端現實主義的;我不允許情感和理智相互混淆。當然兩頭下注的願望最終並未完全實現,畢竟我遠不是達文西或萊布尼茨。

2.2日常安排

首先說說自己的某些個性特點。我覺得自己的性格與馬克斯韋伯筆下清教徒的性格很相似。理性、堅定、效率、勤奮等都是我非常看重的品質。我認為勞動和創造要遠重於享受,我傾向於苦行;也許有人認為這樣做太愚蠢,但我並不覺得,價值觀不同而已。所以過去一年多的經歷對我來說算不上挑戰。

原則上我每天的有效學習時間不少於14個小時:每天6點以前起床(5月至9月是五點半起床),晚上23點睡覺,所以除去三餐一個小時和午睡半小時以及其他零碎開銷,至少還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三年級學習負擔很重,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少,平均下來每天可能只有6小時。大三我已經把所有大四的計算機專業選修課都提前修完了,所以7月以後我就能保證每天學習14個小時。

9月以前我只複習英語和專業課,6點至8點背英語單詞(6點半到自習室,實際上有效時間不到一個半小時),8點至14點全用來複習歷史(包括午餐和午睡),14點至18點(包括晚餐)複習英語,18點至22點複習歷史(其中兩小時用於閱讀歷史名著),22點回到寢室,然後寫日記。長時間的複習一門課一般不會讓我感到疲倦,我不喜歡不斷地轉換目標。

9月份加入了政治複習,但我一點也不想在這上面花太多的時間,所以把每天上午8點到10點兩個小時分配給它。其實最後兩個月每天花在政治上的時間不多於一個半小時。11月份開始我只利用零碎時間複習單詞,7點以前的半小時分給了英語作文,7點到8點背誦歷史重要知識點(後來由於氣溫原因這項工作移至中午),然後背1個小時的政治。至12月上旬我最終把每晚花在史學名著上的兩個小時送給了專業課複習。

所以,在大多數時候,專業課時間幾乎佔去了一半的時間,英語佔用了5小時,政治不到2小時。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我覺得專業課得分能力最強,英語水平提升慢而且各人之間的分數差異不太大。我一直認為自己的英語不算差(考試分數是另外一個問題),但為了得到75以上的分數,(我以為這樣可以增加複試的籌碼,畢竟是要學世界史的)還是花了很大的精力。至於政治,我覺得很簡單並且極無聊,理解不是問題,只要背背就可以了,所以一分鐘也不願多給。我最終花在這上面的時間也許不超過250個小時。

現在看來上述安排基本上還是有效的,至於它是不是高效的我就不知道了。在歷史和英語上花了大量時間,最終還是學了許多實質性的東西。至於政治,我只想應付一下算了。另外,可以說我的毅力是很堅強的。早起是我的強項,我確信大學四年我沒睡過幾天懶覺。我似乎沒有一天放鬆過,從國慶節到報名之間的40天我沒出過校門。W市的天氣似乎對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嚴重的挑戰。這裡夏天酷熱,有三四個月幾乎每天都會超過35度,更嚴重的是,多數地方沒裝空調,而電扇幾乎不能起任何作用。冬天則常降到零度以下,而且絕大多數地方至今沒有暖氣,自習室簡直就像冰窖。不過我似乎很容易忍受。整個暑假我都是在學校最簡陋的(可能也是最適合考研複習的)自習室度過的,一早上幾乎就大汗淋漓,以致坐著就不敢動彈,筆記本的紙都被汗水浸透。冬天還算暖和,但12月份還是不好受,尤其是在長期坐著不動的情況下。我寫這些並不是想表明自己有多厲害。相反我倒認為這點考驗與古人的相比真是微不足道。

2.3初試用書

與複習及考試一樣,我選用輔導書的原則還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收集專業課輔導書更是不遺餘力。這主要是因為我害怕漏掉知識點和擔心訓練不夠。雖然我的精力還能應付這一大堆書,但現在看來效率並不高,而且浪費了很多金錢。W市的高校和書店很多,所以我的絕大部分輔導書就是在本地買的,少數來自網上書店。我只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評論所用書是不是好的,而不能判定它們是不是更好的或最好的。

2.3.1專業課教材

我用的專業課教材主要是所謂的11本書,沒有買任何專業課筆記。

1.《世界史》 六卷本 第二版 吳於廑 齊世榮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我的世界史複習幾乎全靠這套書了,據我所知多數研友用的都是它。但好像並不能覆蓋所有的考點,比如說08年真題中的「徳雷福斯事件」就沒有。有人說它太細以致無法記憶和整體把握,但這對我似乎不成問題,我覺得看了兩遍後就有非常清晰的印象。可能我的記憶力較強,幾乎大多數事件我都能記住準確的日期。書中的每個字我都看過,甚至包括中國、安息和古代非洲等內容。我複習時把重點放在古希臘羅馬、基督教、歐洲中世紀和近代列強上,不過其他方面並未完全忽略,至少考到時我不會擔心。

2.《中國古代史》 上下兩冊 新版 朱紹侯  福建人民出版社

這兩本書似乎還比較詳細,但也不能覆蓋所有知識點,如07年的「夷陵之戰」書中為「猇亭之戰」。

3.《中國近代史》第四版  李侃 中華書局

很好的中國近代史教材了,非常全面。

4.《中國現代史》 兩卷 第二版  王檜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評價同前書。不過這些書都很枯燥,反正我看著很痛苦。

5《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只瀏覽過一遍,內容與《中國現代史》下卷近似。

6.《世界近代史》 劉宗緒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7.《世界現代史》 張建華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上面兩本書編的還好,我買原只為了補充那六本書,但最終只把前一本瀏覽了一下而已,浪費了很多錢。

2.4各科準備

首先強調一下我複習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還有一條原則是「決不僅僅為了考試」,複習中我的許多行為也與此緊密相關。

2.4.1專業課複習

雖然大二下學期就決定跨專業考研,但那時我對考研並無確切的認識,並且以為時間還早。二年級的整個暑假我看了十幾本書,但只有兩三本與歷史直接相關。只到9月份我才正式開始了解考研的流程。這裡要感謝C君,他那時正在緊張地進行考研複習,便向我提供了考研的一些入門信息,藉此我才對考研有了一點初步的了解。隨後我又上網,花了許多天收集各種相關信息,包括各種考研論壇、考研資料、門戶網站以及學校情況等。那時我知道了所謂的11本書,然後在9月底試著買了吳於廑《世界史》的近代史兩冊。由於大三上學期時間極緊(我有近二十門課程,而且多為計算機核心課程),所以花了近一個月時間才把那兩本書看完。

然後我就做了第一個專業課的考研計劃:開學之前把11本書看完,暑假之前再看兩遍,還要儘可能的收集名詞解釋、分析題和簡答題,暑假及以後的時間主要用於練習,同時平均每周看一本歷史名著。這個計劃很粗糙,未細化,而且沒有太大的預見性。這主要因為剛入門時我對各種情況了解太少。結果由於自習的時間太少,直到開學後一個多月我才匆匆看完那11本書。(這個階段我幾乎未複習英語)而且看的過程中,除了在書上做了一些記號外,幾乎未作任何筆記,這是因為我覺得做筆記進度太慢,而且那時我也很急躁。糟糕的是,看完第一遍後我感覺很沮喪,發現看過的東西似乎一點印象都沒有。所以我就更著急了。

3月底我制定了第二個計劃。它維持了第一個計劃的目標,但對進度實行了量化,同時考慮到了英語的複習計劃。那時我估計還有接近4000小時的有效複習時間(後來證明只有3400小時),分給歷史一半的時間,政治300小時,剩下的全給英語。我估計自己一小時能看30頁的教材,11本書能在兩個月內(200小時)看完。但是後來這個計劃也遠未完成。一方面,大三下學期的學習負擔並未減輕,課程比上學期略少但更難,我還把所有的專業選修課學分提前修完了。另一方面,實際上我看教材的速度只能達到每小時20頁,這主要因為我非常擔心有所遺漏以至於想把全部內容都儘量記住,而且這時我還擔心僅僅看書可能仍然不會留下深刻印象,就強烈感到應該做一些筆記。這些筆記包括讀書感悟和收集的大量的名詞、分析題和簡答題。我曾打算找出答案,但當時我所知太有限以致進度緩慢,所以很快放棄了。到7月底我至少收集了(主要從那六本書、歷史辭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歷史分卷上)6000個名詞還有幾百道大題。

我覺得這些東西應該能覆蓋所有的考試內容,而且認為在後來的複習中會有用。但後來的情況卻是那些東西全被我扔到一邊了,因為我的興趣和精力都轉移到輔導書上去了。不過那些工夫也沒有全部白費,至少我對那些名詞和答題都有了一定的印象,考試時不可能出現一無所知的情況。後來又遇到了畢業實習,耽誤了許多天,以致只到7月31號才看完第二遍。這個結果遠遠落後於當初的計劃。這樣在10個月的時間裡,除了把教材看了兩遍之外,我感覺自己好像沒有得到任何看得見的成果。不過後來證明,情況並不如此悲觀。也許我的記憶力真的如周圍同學所說的那樣強大;我並不看重這一點,相反更為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管怎樣,進入下一階段複習後,我發現自己突然輕鬆了許多,常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也許曾經看過的東西都成了一種潛意識。

8月1日我重新制定了計劃。8、9、10這三個月進行第二階段複習,這輪複習的主要目的是儘量擴大知識面,把所有可能考到的知識點都囊括無遺,而且應該做到選擇題儘可能不錯,名詞解釋和答題要儘可能回答完整,不允許出現完全不會做的情況。11和12月進行最後一輪複習。這個階段要回歸教材,把教材再仔細看一邊,查漏補缺;而更重要的工作是把重難點找出來,做好筆記,以利於背誦。1月份的10天用於調整心態。後來我的複習基本就是按這個計劃進行的。

8月1日進入第二輪複習,以輔導書為中心。指導思想還是「貪多務得,細大不捐」,也就是每一分都不應失掉。前四十天我同時看那兩本書,每一行都仔細看到。這時理解對我來說已完全不是問題。我還是嫌進度太慢,所以不願做筆記,而只是用三種顏色的筆劃出我自認為的重點。我覺得做記號能促進我的記憶,而且回頭看的話只需注意所劃的重點。(不過後來我卻沒有興趣再看第二遍了。)到9月12日,終於把這1200多頁的大書看完了。這是頭腦中原有的陰雲似乎都散開了,我對整個歷史在整體和細節上都有了可靠的把握,信心自然也增加了。與論壇上許多研友的情況對比之後,我懷疑自己已經比他們中的大多數高出許多。當然由於缺少真實的參照,我一直不能確定自身的實力,還好這並未產生大的影響。然後我又看了四本輔導書。這時我的吸收速度很快,各種題目,尤其是選擇題,看過之後就不會忘。選擇題我基本能保證錯誤率在10%左右,名詞和大題我只是看而已,並不仔細做。這一輪複習下來,我相信自己已有能力立即參加考試了。

11月進入最後階段。我把11本教材仔細地看了一遍,想加強整體理解和確保選擇題完全無誤。不過更重要的工作是摘錄並背誦重點。雖然我已經能夠答題了,但為了儘可能獲得高分,我覺得僅在頭腦中有個印象還是不夠的,必須動手寫點東西。我首先確定了十幾條原則(如,國際工運史、蘇聯史、1950後的世界和中國史、世界和中國上古史比重很小,至少不會以非選擇題形式出現),當然它們絕不是普遍有效的而且風險很大,但我為了減小工作量和突出重點就不得不這樣做。我把自認為重要的名詞解釋和大題列出來,然後嚴格按照考試答題要求(我自認為的)給出儘可能全面準確的答案。為了減小書寫量,我只記下答案的關鍵詞。對我來說,只要加上一些修飾語,就可得到完整的答案。儘管如此,書寫量也不小,平均每個名詞解釋就有200餘字(擴充後超過400字),而大題字數更多。

結果兩個月裡(每天只有一個多小時)我摘錄了十幾萬字,常常累的筆都抓不住。另外,從一大堆資料中總結出重點是很困難的事。記得5月份我曾打算做上述工作,但那時我遠未達到融會貫通的水平,以致面對同一個詞的各種不盡相同的解釋,完全不知如何取捨。到11月份這種困難已基本消失來了。我把上十本參考資料堆在狹窄的桌面上相互參考,總結出自認為全面準確的答案。一開始進度較慢,用了二十天才複習完世界近代史。然後速度就加快了,世界現代史用了5天,世界古代史10天,中國古代史16天,中國近代史3天,中國現代史5天。摘錄的同時我每天還抽出一小時來記憶。由於只記下了關鍵詞,背誦的時候就要填充材料。我花這麼大的氣力不是為了押題,因為我既沒有那種能力,也從不願投機取巧,而是想得儘可能高的分。不過最終我還是撞對的幾題:如告緡、官督商辦、拿破崙法典、玫瑰戰爭、宋代官制、基督教演變、西葡盛衰原因等。

1月份進入調整階段。雖曰調整,但實際上每天我都焦躁不安。一方面,由於原來並沒有詳細規定這十天幹什麼,所以就啥都不相做;另一方面又擔心準備不足。我只好把金聖才那本書剩下的六套題瀏覽的一下。我原以為最後十天會很快過去,但實際上很痛苦。

結語

然而,不管怎麼樣最後我還是收穫了成功,我還是以不錯的成績在我喜歡的歷史學領域繼續深造下去。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都是都現在的我最好的回報。我感謝自己的選擇,感謝站在此時此地回望這段經歷的那種自豪和滿足!我會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本文來源:萬學教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西南交大視覺傳達考研狀元考研經驗分享,考研 人必看的複習攻略
    當我們已經打算考研了接下來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學校的選擇,在我考研之前也攻讀了許多學姐學長寫下的考研分享,結合自己的經驗我總結為以下幾點:1.你最想呆在哪座城市2.根據專業層次選擇學校,或學校層次(985/211/雙非)3.根據學校的歷年分數、報錄比,結合自身能力預判可能性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在職考研一戰上岸復旦大學20年社會保障考研必看經驗分享
    我現在把它分享出來,希望能和過去說再見,也希望能以親身經歷鼓勵暫時處於黑暗中的夥伴們,無論路多難走,請儘量努力堅持下去,給自己一個答案。>考經驗,複試只有面試,更沒有參考書目,就是基本沒有複習範圍。七、八、九、十月基本每天五點下班後會去學校教學 樓呆上三個小時學習,一般是6點-9點,回家後也會看自己的複習筆記或過單詞,周六日會去學校,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前期主要精力就在統計學上,整本書一遍一遍地過;英語基礎比較好,保持天天背單詞,幾天一套題,保持手感;八月後期開始社保專業課發力並且開始上政治。在單位工作不忙的時候也會看書並整理筆記,四科都會看,白天效率高,下班回家真的會累。
  • 北京科技大學材料考研(808統計物理)經驗分享
    我本科就在北科大的材料學院就讀,在大三以一名之差保研失敗後開始決定考研,那個時候對考不考研還沒有很清晰的概念,但是曾經看到一篇材料本科生畢業找工作非常難得專業勸退貼,思考一下自己大學四年學到了什麼,好像學到的東西很多很雜但是沒有一門是我精通的而且實用的,這時我才決定走考研這條路。
  • 吉林師範大學學科教學思政考研經驗指導分享
    吉林師範大學學科教學思政經驗帖本篇經驗帖子是根據本人親身經歷進行回憶總結,這篇經驗貼子不僅是對考研歷程的一個回顧,更是希望能對即將考研的學弟學妹有所幫助,複習的效率能夠事半功倍。因為大學的專業就業形勢不太好,因此我選擇了跨專業,自身對教育行業比較感興趣,考慮到目前教育市場的前景,我選擇了教育學專業,我感覺你首先要明確自己考研的目的,如果是盲目跟風,自己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和信心,我是不建議考研的,因為考研需要時間和資金成本的,如果本科生能夠在自己應屆畢業的時候找到滿意或者合適的工作,考研也是可以適當取捨的。
  • 雲南藝術動畫專業考研經驗總結|考研心得分享
    考研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動心起念很重要。腦海裡回憶翻滾,回到了我買下考研英語的那天,在新華書店的考研專櫃旁,我站了很久很久,身邊的同學絡繹不絕,帶走了一本又一本的考研資料,而我還在迷茫。「我要考研嗎?考哪裡?考什麼專業?」考研資料的扉頁寫著,如何正確分析自己是否應該考研,如何制定考研計劃。
  • 2021年鄭州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本人本科教育學專業,考研考的是教育學原理專業,專業課考試科目為311,上岸某雙一流院校。考研備戰到成功上岸經歷了一年多的漫漫「長徵路」,期間的辛酸和努力可想而知。考研不易,一旦踏上這一條路,就得抱著「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決心,一站到底,「一研為定、定為研一」。
  • 吉林藝術學院考研經驗分享|考研心得
    隨著時間的推進,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研時間了,或許大家已經開始時不時的會在閒暇時間去思考擇校問題,是啊,很多時候選擇遠遠比我們努力重要,以致於我們會在這個問題上有那麼些許小小的糾結。如果選學校選的不多了,那麼再努力、再用功也是白費。小美院藝術考研為您簡單地做幾個小提醒。
  • 南開大學百年校慶,激發考研動力!學霸分享衝刺南開大學考研經驗
    還有一個月就要考研了,我們邀請了南開大學物流工程專業的高分研究生學長分享考研的衝刺階段經驗:我的考試科目是:政治、英語、數學三、 運籌學,我數學成績剛壓線(倒吸一口涼氣,有驚無險),幸運的是專業課以穩穩的高分甩開了其他人。
  • 社會學考研經驗分享|上海大學-微雲寄宿考研
    上海大學社會學·考研經驗分享基本情況:初試:社會學理論125分,社會調查與統計方法129分。本科學的是編輯出版學,一個屬於新聞傳播學大類又略顯邊緣小眾的專業。當時查到自己學校的社會工作專業開了一門「社會統計學」的課程,試著跨校區去蹭課旁聽了,但授課內容和考研複習有出入以及挺浪費時間的,後來就放棄了。主要是看教材自學和聽網課,當時在中國大學MOOC上聽完了南京大學趙進老師講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也在B站上看了不少考研數學的視頻。
  • 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護理學院考研複試經驗分享!
    各位考研er們,走過初試,考研路就已經走完大半啦,但最後的複試也還是非常重要的哦,儘管今年的情況有些特殊,但無論早晚,不管是以何種形式,最終,複試還是會如約而至,所以大家一定要靜下心來好好準備呀!溫馨提示:以下內容為考生當年複試經驗整理所得,僅供參考,複試相關資訊請以今年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公布的複試細則和學院官網通知為準。
  • 2018級學姐分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考研經驗
    原標題:2018級學姐分享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考研經驗 考研成績:政治72,英語71,數學129,專業課101。總分373,排名第五,複試成績444.15排名第六,總排名第五。
  • 中山大學考研複試經驗分享:計算機、醫學、化學…建議收藏!
    經歷過考研錘鍊的你們,想必並不只是多了一段百味雜陳的經歷。這也許是未來的一個導向牌,指引你去到比夢更遙遠的地方……在學術之路上有幸入圍的小夥伴們,我們深表祝賀,也理解你們或多或少的忐忑不安,這條路快要看到終點,請一定堅持!給你準備了一些複試經驗,路還需要你自己走下去,希望能給予你們多一份鼓舞與信心!終點等你!
  • 「明德尚行經驗談」2020廣外考研英語翻譯碩士MTI學長經驗分享!
    撰文:廣外擬錄取學長 | 歡迎考研er轉發分享2020英語MTI學長複習經驗談(感謝分享,祝好!)兩天前收到電話擬錄取,今天出了擬錄取名單。進英語口譯複試52人,複試最終刷了14人。很高興,得知自己不算差,同時,我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總覺得每個考研人的心路歷程都差不了太多的,就努力方面而言,你沒有什麼太過特殊的,別老是自己感動自己,這話也是在說我自己。但就個性而言,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節奏。
  • 2010年考研歷史學衝刺階段重點知識權威預測
    距離201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還有40多天,同學們正在做最後的衝刺,博仁教育歷史學考研輔導團隊老師在總結以往歷史學考研輔導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命題規律、特點,對2010年歷史學基礎綜合考試重點做出預測,希望對同學們複習有所裨益。
  • 2021北京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專業考研經驗指導分享
    北京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專業考研經驗分享一、學會認知1.對自己的認知站在考研的大趨勢下,或許無奈,或許憧憬,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這條路。無可厚非,這是一條光明大道,但同樣,這條路充滿著磕磕絆絆,我們需要克服種種困難,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每位考生所面臨的困難各不相同,想要很好的克服它,就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
  • 清華大學材料專業考研複習經驗分享
    摘要:今天為大家分享一位學長的考研備考經驗,希望能夠讓大家收穫經驗不走彎路,掌握技巧舉一反三,用最少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取得最好的分數。
  • 對話電子科大成都學院行知學院「求知班」:考研遇見更好的自己!
    在鄭捷老師的眼裡,「求知班」的學生上進,自覺,努力,學習氛圍非常好,對於那些想考研的學生來說,這裡就是考研的理想場所。人,可以失去一切,但唯一不能失去的是對自己理想的追求。下面,我們與幾位求知班的同學聊聊,看看他們有什麼經驗分享給大家。
  • 考研的同學看過來:8位學長、學姐分享四川大學考研複試經驗!
    這周起,川大考研複試陸續進行。在與8位分別來自文理工醫的「研究僧」們「促膝長談」後,大川總結出以下8點複試經驗,為你呈上一本「川大考研複試真經」。但一定要堅持讀完,形成自己的理解,提出疑問並嘗試作答。製作一份簡歷和作品集呈現的信息一定要真實準確;一定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並保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小Tips: 1.提前熟悉各項流程和規定。
  • 考研就業分析:歷史學考研就業前景分析
    (1)就業方向  歷史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與專業對口的職業相對需求較少。就業方向相當廣泛,畢業生可適應策   (1)就業方向  歷史學是一門基礎學科
  • 名校系列|社會學專業考研經驗分享-微雲寄宿考研
    《社會統計學》盧淑華著(學有餘力可以看,統計對文科生來說太難了)選好了參考書是考研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把參考書看懂並內化為自己的慣習才是重中之重。考研說實在的也是考察你的心理素質,我分享兩個成語,一句俗語,這或許就是我這幾個月來真實的寫照。第一個:視死如歸,既然已經選擇了這條路,那就不要再後悔了,只管一條路走到底,要知道,既然你的報名費都交了,還有什麼理由不去考場考試呢?第二個:戰戰兢兢,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勝券在握了,畢竟比你努力,比你開始複習得早的人大有人在,只能認認真真地完成每天的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