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潛蠅屬雙翅目潛蠅科潛蠅亞科斑舉蠅屬,原生於巴西,是一種寄生植物廣泛的檢疫性害蟲,河南省新鄉市1995年發現作物受其危害,1996年以來每年發生面積高達40多萬畝,涉及19個科66種作物,尤以秋作蔬菜受害最重,年均減產350多萬公斤。
美洲斑潛蠅的成蟲和幼蟲均危害作物,以幼蟲危害為主,主要危害豆科、葫蘆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花卉等作物,通常在露地從5月份開始危害,7月、8月為危害盛期。1997年8月新鄉市的葫蘆科、豆科蔬菜等受害,葉平均受害率達30%左右,單葉有幼蟲5頭,最多的有34頭。幼蟲潛入作物的葉片、葉柄處蛀食葉肉形成蛇形不規則白色蟲道,成蟲刺吸葉面形成刻點,病原菌沿蟲道、刻點侵入加重危害,嚴重時葉片脫落、花芽和果實被灼傷,產量大幅度降低,甚至絕收。
美洲斑潛蠅的成蟲對黃色具有特殊趨性,黎明到下午2時羽化,經24小時即可交配,雌蟲交配後很快產卵,卵多產在完全展開的中上部葉片正面。幼蟲分3齡,初孵幼蟲淡綠透明,孵化後就蛀食作物,此後體色漸成鮮黃或淺綠,幼蟲老熟後,在蛀道內將蛀道的頂端咬破爬出蟲道,具負趨光性,大多落地化蛹。
防治美洲斑潛蠅,首先要加強檢疫,控制其傳播速度,嚴禁染疫蔬菜產品、花卉、苗木等調往無蟲區,防止蟲情擴散蔓延。再是搞好農業防治,在其發生初期或零星發生區,結合田間管理及時將有蟲葉片摘除深埋或燒毀。作物生長季節在老熟幼蟲化蛹盛期增加田間灌水,適當延長存水時間,淹滅已落地幼蟲和蛹。重發作物與小麥、玉米等輪作。還可在田間每畝放置40塊~50塊大小為(11~20)釐米×(14~30)釐米的黃色粘板,塗上黃油、機油誘殺成蟲,每3天換油1次,降低田間蟲口密度。大發生的地區,要在害蟲低齡時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統一進行藥劑防治,適用藥劑有48%樂斯本1000倍~1500倍、40%綠茶寶1500倍或1.8%蟲蟎克3000倍~4000倍、10%保豐1000倍~1500倍等,集中在早晨或下午4時~6時,從作物頂部向下均勻噴藥,儘量將每片葉子的正面噴上藥液,幾種藥液要交替使用,防其抗藥性激增而使藥效降低。 (來源於1999年7月5日《中國氣象報》作者:馬光春 楊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