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設施蔬菜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同時導致棚室內各種病蟲害發生嚴重,如防治不及時將會影響蔬菜的產量和品質,給菜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及早認識與防治蟲害,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尤為重要。那麼如何科學地做好設施蔬菜常見蟲害的防控呢?這裡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講解。
由於設施蔬菜栽培的生產周期短、產量高、質量好,近年來,設施蔬菜發展迅速,生產效益日益顯著;但重茬栽培帶來的病蟲害多發問題,也成為嚴重製約蔬菜產量和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在設施蔬菜栽培中,常見的害蟲主要有瓜蚜、美洲斑潛蠅、溫室白粉蝨和煙粉蝨、野蛞蝓等,在設施蔬菜生產中農民朋友首先應該了解害蟲的為害症狀和發生規律才能夠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治。
一、瓜蚜
瓜蚜的為害特徵有三點:一是瓜蚜成蟲和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在瓜的嫩梢、嫩莖和葉背面吸收汁液。二是瓜苗生長點及嫩葉受害後,葉片捲縮,嚴重時整個葉片捲曲。三是嚴重時整株乾枯死亡,大大縮短結瓜期。
瓜蚜的發生規律也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該蟲以各蟲態在溫室越冬並繼續為害。二是該蟲繁殖的適溫為18℃~21℃,在溫室條件下,約1個月完成一代。三是因高溫高溼和降雨衝刷,不利於蚜蟲的生長發育,為害減輕。
瓜蚜的科學防治措施可以通過以下三點進行。一是採用黃板誘蚜,利用蚜蟲對黃色有趨性的習性,誘集有翅蚜。二是燻煙滅蚜,使用煙劑不會增加棚室溼度,煙氣又能擴散到各處殺死蚜蟲。三是藥劑選用高效低毒的3%的啶蟲脒乳油或10%吡蟲啉可溼性粉劑等進行防治。
二、美洲斑潛蠅
美洲斑潛蠅的為害症狀主要有兩點:一是葉片、葉柄處蛀食葉肉形成蛇形不規則的白色蟲道,成蟲刺吸葉面形成刻點。二是病原菌沿蟲道、刻點侵入加重危害,嚴重時葉片脫落、花芽和果實被灼傷。
美洲斑潛蠅的發生規律一是在保護地內周年繁殖危害,因而保護地黃瓜受害較重。二是該蟲發育最適溫區為22℃~28℃,卵多產在植株中上部新葉上。
美洲斑潛蠅的防治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一是加強檢疫,嚴禁染疫蔬菜產品、花卉、苗木等調往無蟲區。二是在其發生初期或零星發生區,結合田間管理及時將有蟲葉片摘除深埋或燒毀。三是在老熟幼蟲化蛹盛期適當延長存水時間,淹滅已落地幼蟲和蛹。四是每畝放置40~50塊黃色粘板,以降低田間蟲口密度。五是在害蟲低齡時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統一進行藥劑防治,適用藥劑有48%樂斯本1000~1500倍或40%綠茶寶1500倍等,集中在早晨或下午4~6時施用。
三、煙粉蝨和白粉蝨
蔬菜生產上,煙粉蝨和白粉蝨常常混合發生,雖然這兩種粉蝨的形態有部分相似,但實際上煙粉蝨的發生和危害比白粉蝨更為嚴重。二者的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
一是寄主範圍不同。煙粉蝨是一種寄主範圍非常廣泛的世界性害蟲,寄主包括74科420多種植物。除危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蘆科蔬菜外,還可危害玉米、棉花、花卉、豆科作物等。溫室白粉蝨的寄主範圍主要是十字花科、茄科、葫蘆科蔬菜。
二是危害能力不同。煙粉蝨能夠傳播70多種病毒,是許多病毒病的重要傳毒媒介,引起多種植物病毒病,造成植株矮化、黃化、褪綠班駁及卷葉。並且分泌大量蜜露,汙染葉片,誘發煤汙病。現在學者認為,西葫蘆、南瓜等蔬菜銀葉病是煙粉蝨為害所致,所以又稱它為銀葉粉蝨。而溫室白粉蝨則只能傳播幾種病毒,分泌少量蜜露。
三是適應能力不同。煙粉蝨可忍耐40℃高溫,而溫室白粉蝨一般只忍耐33℃~35℃。這是煙粉蝨在夏季依然猖獗的主要原因。
四是外部形態方面有所不同。
煙粉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選:選用抗(耐)性品種。是防治煙粉蝨傳播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的最經濟有效措施之一。從國外引進的鮮食番茄抗(耐)病品種有拉比、飛天、齊達利、迪利奧、荷蘭8號、迪芬尼、寶麗、歐官(歐冠)、歐貝、雅麗616、德澳特302、科瑞斯728、斯科特等。櫻桃品種如迪蘭妮、千粉1106、金陵甜玉、聖桃3號、嘉櫻一諾、麗晶T2等,可因地制宜選用。
潔:避免混栽育苗。在無蟲苗房培育清潔苗(無蟲苗)。清潔田間,不混栽、無殘株、無雜草,無殘蟲。
誘:掛黃色粘板。監測蟲情和誘捕成蟲,兼治蚜蟲、潛葉蠅、西花薊馬等。
寄:粉蝨低密度時(每株小於0.1頭成蟲),少量多次釋放麗蚜小蜂。
斷:設施蔬菜防蟲網栽培;秋冬季種植非適宜蔬菜,切斷其生活史。
治:粉蝨低密度時早期施藥是化學防治成功的關鍵,控制種群增長、省工省藥、保障蔬菜產品食用安全。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①灌根法: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定植前或緩苗後每株灌根50毫升,對粉蝨防效良好,兼治蚜蟲、潛葉蠅、薊馬。②噴霧法:在成蟲2~3頭每株時及時防治。單劑慎用菊酯類、有機磷和新菸鹼類殺蟲劑(敏感地區除外)。推薦阿維菌素、甲維鹽;昆蟲生長調節劑:噻嗪酮、吡丙醚、溴蟲腈(除盡;螺蟲乙酯 (殺卵和若蟲)、溴氰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殺若蟲);其他:礦物油(敵死蟲)、丁硫克百威、苦參鹼、藜蘆鹼。桶混推薦:阿維菌素和吡丙醚,溴氰蟲醯胺和吡蟲啉(噻蟲嗪)。③燻煙法:30%敵敵畏煙劑每畝用量300克,或10%異丙威煙劑每畝用量30克,傍晚收工前將保護地密閉燻煙滅成蟲。
四、野蛞蝓
野蛞蝓為害蔬菜的幼苗、咬食葉片和嫩莖,排洩糞便、分泌黏液汙染蔬菜,使蔬菜品質下降。野蛞蝓有哪些習性特點?應該如何防治呢?
野蛞蝓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也可自體受精繁殖。野蛞蝓產卵於溼度大且隱蔽的土壤縫隙中,每成體均產卵400餘粒,卵期為16~17天,完成1個世代約250天左右,4~5月和9~10月為產卵盛期。陰暗潮溼條件下,氣溫在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時,對卵孵化和胚胎發育最為有利,乾燥的土壤環境對卵孵化、胚胎發育不利。
野蛞蝓在北方露地蔬菜生產中,每年有兩個主要活動為害期:4~6月和8~9月。早春3月越冬成體或幼體開始活動進入第一個為害時期。夏季高溫時常潛入土中或草叢中越夏。秋季天氣轉涼時越夏的蟲體開始出來活動,主要取食各類秋菜,但在溫室大棚等保護地栽培環境下,秋冬春3季均適宜野蛞蝓的繁殖和活動為害。該蟲性喜陰暗,白天潛伏、隱蔽在近地面植物葉背等遮光處,下午6點以後出來活動取食,晚上10~11點達活動高峰,後半夜活動減弱,清晨陸續潛伏。陰雨天活動取食最多。
野蛞蝓的防治主要是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兩種措施相結合。農業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徹底清除大棚周圍的雜草殘葉等,剷除野蛞蝓棲息地和產卵的場所,可有效地減少蟲口基數。
二是秋冬季深翻菜地,將越冬蟲體翻至地表曬死或凍死,並及時清除雜草和作物殘根爛葉。
三是採用高溫悶棚措施,在栽植蔬菜之前,選擇連續3~5天的晴日,嚴密封閉大棚農膜,使棚內氣溫升至60℃以上,以高溫蒸滅野蛞蝓。
四是採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使野蛞蝓白天無法潛入土壤縫隙裡躲藏,遇強光照射後死亡,還可以有效地抑制野蛞蝓夜間爬出土縫活動與為害。
另外還可以通過人工捕捉和地面撒石灰、草木灰的方法控制其為害。
人工捕捉:傍晚時用樹葉、菜葉、雜草等在菜地中做成誘集堆,並灑水造成陰溼環境引誘野蛞蝓,清晨天亮前集中捕捉予以徹底消滅。晴天晚上8~9點野蛞蝓爬出來活動時是進行人工捕捉的最佳時機,連續捕捉三四個晚上,可以基本上控制其為害。也可在雨後、陰天和晴天的清晨進行人工捕捉。
地面撒石灰和草木灰:野蛞蝓最怕鹼,身上又有黏液,地面撒上乾草木灰後,其夜間出來爬行活動時,體外黏上草木灰後就會很快死亡。而在大棚溫室內的四周或外圍四周、地頭撒施石灰帶,可有效阻止野蛞蝓進入大棚溫室內。在野蛞蝓初發生為害階段,應及時在蔬菜壟行間,或在定植後的植株間撒施石灰帶,每畝撒用生石灰5~7.5千克。晚間野蛞蝓爬出來取食時黏著到生石灰就會死亡,保苗的效果相當好。
藥劑防治時需要注意野蛞蝓是軟體動物,它的腺體能不斷地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具有很強的抗藥性,因此使用一般的殺蟲劑是殺不死的,必須採用專殺軟體動物類藥劑才有防治的效果。藥劑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土壤表面撒施。可用6%的四聚乙醛顆粒劑(密達),每畝用600克。也可用6%的甲萘·四聚顆粒劑 (滅蝸靈),或5%的四聚乙醛顆粒劑 (梅塔),或3%的氯唑磷顆粒劑(米樂爾),以上3種藥劑每畝用量均為1~2千克,於傍晚時均勻撒在蔬菜根際周圍,或撒施在野蛞蝓時常出沒處的土壤表面,可有效殺死晚間爬出來取食的野蛞蝓。
二是配成毒餌撒施。用3%的四聚乙醛顆粒劑 (梅塔)與豆餅粉或玉米粉等按1:10~20比例配成毒餌或用90%敵百蟲可溶粉劑1千克對水10千克後,均勻噴於100千克的麩皮或玉米粉中製成毒餌,於傍晚時均勻撒在大棚溫室內的周圍、畦面和蔬菜根際土壤表面上,誘殺野蛞蝓效果很好。
三是配製藥液噴施。在陰天上午或晴天清晨,即野蛞蝓尚未潛入土之前,可用30%甲萘·四聚母粉(除蝸淨),配製成800~1000倍藥液,或用70%的殺螺胺可溼性粉劑 (百螺殺),對水稀釋成1000倍藥液,或用90%敵百蟲可溶粉劑配成1000倍藥液,或氨水的70~100倍液,或1%的食鹽水等,把藥液直接噴灑到野蛞蝓蟲體上,可有效殺死未入土的野蛞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