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義:退而不休返鄉帶民富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2021-01-09 山西日報數字報
  

個人簡介

  朱義,2018年4月,從朔州市中院退休回到家鄉右玉縣殺虎口風景名勝區馬營河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在以朱義為首的新一屆支部班子的帶領下,班子戰鬥力明顯增強,村容村貌大幅提升,鄉村旅遊有序發展。截至2019年,全村成立了14家「農家樂」,累計接待遊客4萬餘人次,為村民直接創收近40萬元,並獲評2019年度「山西省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2018年以來,右玉縣殺虎口風景名勝區的馬營河村通過舉辦生態民俗文化旅遊節和「慶豐收——馬營河村森林康養旅遊節」等活動,一舉打響了馬營河鄉村旅遊品牌,村民們靠吃 「旅遊飯」迅速鼓起了腰包。而說起馬營河村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村民們都說,這是新任黨支部書記朱義的功勞!

情系家鄉,年過六旬返鄉當農民

  馬營河村隸屬殺虎口風景名勝區,是2016年整體脫貧村。
  馬營河村位於右玉縣北部,地處蒼頭河與馬營河交匯處,毗鄰蒼頭河國家溼地公園,自然風光優美,古「衡陽十景」中的「兔渚回紋」和「綠圃柔茵」分別位於村西側和南側。該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各類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豐富,是中原通往大漠、右衛古城到千年古關殺虎口貿易通道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但一直以來,這些只能是村民們口頭上說說而已,面對近年來大量湧入的遊客,大家也只是看看熱鬧而已,不是大家沒有發展鄉村旅遊賺旅遊錢的想法,而是缺少一個得力的帶頭人。
  年過六旬的朱義,是土生土長的馬營河村人,14歲離家參加工作,退休前為朔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助理。身為處級領導幹部,參加工作46年,退休後他本應該安享晚年。但作為一名有3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家鄉鄉親們依然靠天吃飯、收入不穩定的場景,不時地浮現在他的腦海,帶領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也一直是他心中的牽掛。
  過去由於工作的原因,朱義只能在回鄉的時候慰問家庭困難的群眾,為他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或者是為村裡爭取一些幫扶資助。一提起朱義,「沒架子、熱心腸、心裡惦記著我們」是村民們嘴邊的常話。但真正令鄉親們想不到和最令他們感動的是,2018年4月,退休後的朱義毅然放棄城市舒適的生活環境,在縣區黨委的鼓勵和引導下,全票當選為馬營河村支部書記。從那一刻起,全體村民心中有了新的希望,朱義心中的牽掛也落地了。當有人問他:「為黨奉獻了40多年了,還不休息?」他爽朗地回答:「作為共產黨人,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能為鄉親們幹點實事,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這就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朱義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右玉精神的批示,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宗旨。

瞄準旅遊,大膽創業打出三張牌

  上任後,朱義打了三張牌。
  第一張牌是抓村「兩委」建設,統一思想,解除大家的後顧之憂。他自費帶領班子成員外出考察「取經」,先後五次到周邊鄉村旅遊發展成熟的地方參觀學習;又組織全村38戶村民到北京參觀農家樂的經營管理,借鑑先進經驗。在全體村民大會上,全票通過了「馬營河村發展鄉村旅遊三年規劃」。
  第二張牌是多方籌資融資,解決缺錢的問題。在右玉縣和殺虎口風景名勝區的大力支持下,依託國家精準脫貧的政策,為村裡爭取到第一筆金融扶貧貸款50萬元。組織成立了「飛馬寅村旅遊合作社」和「寅馬旅遊公司」,把村民吸收為社員,走市場化的路子,為發展旅遊產業搭建平臺。
  第三張牌是說服村民在村南河畔集中連片種植了500畝油菜田作為觀光農業園。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朱義的三張牌就已經效果初顯。2018年4月8日,馬營河村成功舉辦了「走西口古道,觀塞上民俗,賞蒼河勝景」生態民俗文化旅遊節,藉助正在殺虎口舉辦的 「朔州長城國際文化旅遊節」,吸引了大批旅客;7月份舉辦了為期半個月的油菜花節,省內外許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趕著花期來看,再加上正值暑假,這裡又是避暑勝地,每天遊客達1000多人。
  2019年,這個只有64戶130口人的小村莊累計接待旅客30000餘人次,為村民直接創收近30萬元。
  2018年9月22—25日,首屆 「中國農民豐收節·醉美馬營河」活動又在馬營河村舉行。「豐收節」上,馬營河村裡,彩箏炫舞,彩帶飄飄,鑼鼓聲聲,人聲鼎沸,只見鮮紅肥碩的高粱穗搭在糧囤頂上像是給糧囤戴了個大草帽,沉甸甸的谷穗、飽滿的黍子、圓咕嚕嚕的胡麻,橘黃色的南瓜,綠色的葫瓜,白色的大蘿蔔,一壇壇的玉米,五穀雜糧……五彩繽紛,形狀各異,吸引著過往遊客們紛紛駐足拍照,一派喜慶祥和的景象,豐收的喜悅和歡樂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打響品牌,昔日窮村變成金窩窩

  馬營河村的貧困戶朱美麗2017年年底才脫貧,2018年5月份,朱美麗和馬營河村其他20來戶村民一樣,搞起了農家樂,短短5個月時間,掙了近3萬塊錢。朱美麗說:「2018年開了半年農家樂,收入比過去三年還多!」2019年朱美麗又貸了點款把房子翻修了一下,讓遊客來了不僅吃得好,住得也要好。
  朱美麗的「農家樂」是馬營河村發展鄉村旅遊以來成立起的14家「農家樂」之一。
  在村支部書記朱義的帶領下,經過一年多的發展,40多家來自呼和浩特和大同的戶外旅遊俱樂部先後與馬營河村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馬營河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景點,村裡火爆的農家樂場面取代了以前村民們只能在口頭上炫耀「那時我們馬營河非常繁華,沿街商鋪、客棧就有五十餘家」的傳說。2019年6月,馬營河村成功入選山西首批AA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
  「自2018年5月份開始,我們已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50000多人,直接帶動全村百姓增收近5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打造更多鄉村精品旅遊線路和體驗式旅遊項目,努力提升農家樂服務品質,讓馬營河村旅遊事業發展得更好!」說起這兩年的變化和今後的打算,朱義充滿信心地說:「未來,馬營河村將全面打造特色鮮明的四季旅遊。春天的主題是農耕文化,大量收集當地傳統農耕器具、人物傳說、歷史故事等,通過展覽館的形式展出;再是規劃一部分試種田,分成若干小塊,開發認租試種項目,讓遊客春種秋收,親身體驗耕種的辛苦和收穫的樂趣。夏天以田園觀光為主,把農作物進行規模化連片種植,集中分布在馬營河和蒼頭河流域。夏天到來的時候,胡麻花、油菜花、土豆花開遍田野,五彩紛呈各有千秋,特別適合久居城市的客人觀賞。所謂最美不過高原秋。馬營河地處蒼頭河腹地,一到秋天,天藍得醉人,陽光溫暖和煦,胡楊換上了彩色的衣裳,是健康養生的理想所在。雪後的馬營河銀裝素裹,冰凍的蒼頭河分外妖嬈。白天戶外賞雪滑冰拍照,晚上圍爐夜話讀史。只要配套設施齊全,冬天的邊塞處處皆風景。」
  我們相信,在以朱義為首的村黨支部帶領下,明天的馬營河村將變得天更藍,水更綠,經濟更加繁榮,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本報記者柴俊傑

相關焦點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他站著挖、跪著挖、坐著挖,最後還要趴著拿,一刻也不停歇,不一會汗水便溼透他的衣服。  挖山藥是個重體力活,也是一項技術活,王福勝說他們一般每天能挖出200公斤山藥,掙個200元。  橋東村是聞名全國的 「山藥種植專業村」,已有20多年的山藥生產歷史,村裡800多戶村民,幾乎家家從事山藥種植。山藥市場好時,每畝地能收入1萬元,今年受疫情影響,山藥價格略降,每畝地收入在8000元左右。
  • 崔曉滿:鄉賢標杆 時代楷模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為了村子發展,他花光了積蓄,身患胃癌而不下「火線」,化療8次依然不肯離開工作崗位。「寧肯馬革裹屍,也不願虛度年華」。他是鄉賢的標杆!他是時代的楷模!事跡簡介  崔曉滿是原吉林省四平市市委常委、軍分區政委,大校軍銜。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這自私而無畏的母親,用自己的生命為孩子換來生存空間後,還不忘化作草木灰,滋養後代,從這個意義上看,母愛真是太偉大了!  樹木的自燃,對森林來說,也不全是壞事。自燃,不僅可以控制森林幼樹生長的數量和速度,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樹、枯枝,為森林中各種樹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適合的空間。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裡的森林,在自然狀態下,每隔5~20年就會自燃起火一次,但是該公園在得到人工保護後,80年間未發生過火災。然而,這看似一團和氣的背後,卻導致了此地森林的生長過緩,新生林減少。
  • 山西日報數字報
    「三晉英才」支持計劃作為省委集聚人才、牽引改革、創優服務的一項重大舉措,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覆蓋廣度前所未有,是新時代山西人才工作的新起點,更是新時代山西人才發展的新機遇,此舉必將匯聚起譜寫新時代山西篇章的強大創新力量。
  • -山西市場導報數字報
    可是近日來,不少消費者反映並質疑,在參加該活動並辦理汽車消費專項補貼中,作為中標辦理補貼單位的山西易聯支付(平臺方),在打著公益的旗號,變相強制消費者辦理POS機。山西易聯支付,在太原汽車消費專項補貼辦理中,究竟是出於一己之私利還是出於公益?記者調查:電子通道99元款項是何費用?
  • -山西法制報數字報
    通過大力宣傳增強群眾安全意識,從根源上減少和降低「盜搶騙」案件的發生;通過對轄區未破案件進行認領和清單式作業,激發民警責任感和破案積極性,確保在嚴打鬥爭中破獲一批「盜搶騙」案件;堅持窮追猛打和循線排查,力爭「抓一個、打一窩,破一串」,最大限度地為群眾挽回財產損失;依託山西公安大數據,一體化研判、串並、打擊,對「盜搶騙」犯罪團夥進行毀滅性打擊;啟動戰時獎勵機制,在「滾動式」督導檢查和明察暗訪的同時,對戰績突出單位進行表彰獎勵
  • 本期主題:設施蔬菜常見害蟲特點及防治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近年來,設施蔬菜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同時導致棚室內各種病蟲害發生嚴重,如防治不及時將會影響蔬菜的產量和品質,給菜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及早認識與防治蟲害,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尤為重要。那麼如何科學地做好設施蔬菜常見蟲害的防控呢?這裡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講解。
  • 基因組解密 山西小米更優質 - 山西日報數字報
    山西農業大學雜糧分子育種團隊近日在國際植物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1區Top期刊,SCI影響因子13.256)發表了題為"A mini foxtail millet with an Arabidopsis-like life cycle as a C4model system"論文。
  • -山西晚報數字報
    很多人在體檢的時候會看到這樣一項檢查,叫便潛血檢查,因為要留大便,有些人覺得不方便或者沒必要就不做了,但其實你可能錯過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癌症早期篩查手段。山西省中醫院檢驗科醫生侯佳宜提醒大家,體檢時這項檢查一定要做。  什麼叫「大便潛血」?  這個檢查項目有的醫院也叫「糞便隱血」。
  • 多媒體數字報首頁--拂曉新聞網
    版權聲明:凡來源《拂曉報》、《皖北晨刊》數字報紙上的所有文字、圖片等稿件,版權均屬拂曉報社所有。
  • ——清風白雲閣詩選-山西市場導報數字報
    輕許梅花不問寒(新韻)  輕許梅花不問寒,小園雪滿意闌珊。報春大業何需我,殘夜空餘弄玉簪。讀草書帖  老篁運處氣酣暢,醉素癲張餘味長。風浪萬般毫底起,笙歌百轉墨中揚。  頓提一落瀉千裡,鋪逞連綿回九腸。開卷倍知書意遠,幽思脈脈晉和唐。
  • 返鄉潮變「冷清」,多地農民返鄉難,還有一個好消息
    但外出打工就不一樣了,不管是去哪一個城市,幹零活也好,正兒八經的企業廠子也好,工資都是固定給到的,有的農民一天200,有的一天300,。所以這種「穩定」是農民們羨慕的,也是極力想外出務工的原因。但是在外打工並不容易。遠離家鄉,背負著重擔,只能硬著頭皮幹。有時候累了,也不敢多消息。甚至在工地上謀生的農村人,連正經睡覺的地方都沒有。筆者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深知農民的不容易。
  •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當2018年菲律賓保和省一些當地居民告訴希普韋及其同事有一種淡水船蛆會吃石頭時,他們吃驚不小。希普韋說,當地初為人母的女性會吃這種動物,因為她們認為這種動物可幫助她們下奶。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法國生物學家菲利普·布歇在最近領導的一次考察活動中注意到了這種新發現的物種,但研究人員稱,是當地人幫助新組建的研究團隊找到了這種神秘的船蛆。
  • 12月前,返鄉農民工潮已經出現。是什麼讓農民無法留在城市?
    一、農民在城市待不下去的原因1、今年特別,部分農民工無工可打因為今年特殊的形式,導致一部分農民上半年都躲在家裡,下半年才出來打工。所以說實在的,今年是沒有賺多少錢的。正常這種情況下,農民工都會多打幾份工,攢點回家過年的錢,但是也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一部分的工廠和企業都提早關停了,所以農民工也是無工可打。
  • 我省70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稱號 - -山西日報數字報
    高建國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朔州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書記,高級工程師  王保勤 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王斌俊 山西汾西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陽煤礦機電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助理工程師、高級技師  陳曉武 山西晉陽碳素有限公司電氣工程師李 傑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礦機電動力部工人,助理工程師、高級技師
  • 新民晚報數字報-養菖蒲記
    不落集  朱屺瞻家的菖蒲似女子,而金冬心畫中的菖蒲似男兒,但它們都有一種古意和靜雅氣,後來雖然養蒲之風大盛,亦未之見。  這裡所說的菖蒲,不是端午節時家家戶戶掛在門上闢邪的水菖蒲。水菖蒲生於河邊,葉長如劍,有驅蟲的毒性。而我說的菖蒲,是石菖蒲,生於山野石隙、陰涼潮溼之地,可為文房清供。  詩經中就曾提及菖蒲,云:「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 大同市雲岡區22個轉型項目集中開工 - 山西日報數字報
    3.華瑞建材公司年產3000萬平方米石膏板項目  山西華瑞建材有限公司主要是從事紙面石膏板、裝飾裝潢材料的生產銷售。該項目利用同煤大唐塔山第二發電有限公司、山西漳電大唐塔山發電廠在生產過程中的脫硫石膏廢料進行再加工,這樣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解決了企業發展難題,同時,雙方均可獲得互利共贏的經濟效益。
  • 世界頂級核燃料師是這樣煉成的 - 山西晚報數字報
    山西晚報:26年,只跟核燃料打交道,同樣的操作步驟次次重複做,不覺得枯燥嗎?  喬素凱:「燃料無小事」,這是當年帶我的師父的口頭禪,也是我們所有核燃料操作員的安全底線,牢牢守住這個底線,是核燃料人的本分!因為核燃料工作的特殊性,我用「不允許毫釐之差」來要求自己和身邊的同事。
  • -山西日報數字報
    我很想知道,在春天蝴蝶和蜜蜂對她們親吻過之後,還有誰能徹底改變她們老死枝頭的命運,帶她們到達更應該去的地方有所作為?  我小小的、可愛的沙棘妹妹們,此刻卻咬緊了細細的唇。  其實,沒有誰比她們更清楚自己憂傷的命運:寂寞裡開花結果,寂寞裡凋落成泥;沒有人用心思去懷想她們的過去與未來、指出她們應該棲身的方向。  只留秋風,灑落一聲沉重的嘆息。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根地瓜藤連起致富路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梁小奕 通訊員 王家專  12年前,當王文克決定返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