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生物愛吃石頭?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2021-01-15 山西日報數字報

  對大多數生命形式來說,石頭或許聽起來並不像一頓美餐,但它卻上了一種新確定的物種的菜單,這個物種是一種圓圓胖胖、長相奇特的蛤蜊。
  儘管這種蛤蜊以石灰巖為食,但其發現者並不確定,這種蛤蜊的腸道中的細菌是否有助於分解巖石並釋放出營養物質?
  該研究項目的主研究員、麻薩諸塞州東北大學海洋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魯本·希普韋說:「我們希望研究共生體——即生活在這種動物體內的細菌,看看它們是否提供了什麼營養物質。這是我們當前關注的一個研究領域。」
  這種新發現的蛤蜊是一種船蛆,這類蛤蜊之所以得名船蛆是因為,它們喜歡吃木材,尤其是船隻所用的木材。希普韋對趣味科學網站說,木頭很難吃得下,但適應性改變幫助它們在木材中鑽洞;這些適應性變化包括在貝殼上長的一小排細小而鋒利的齒狀物,以及一種專門用來儲存和消化木頭的器官,這種器官名為盲腸。
  各種已知的船蛆都會以木頭為食。當2018年菲律賓保和省一些當地居民告訴希普韋及其同事有一種淡水船蛆會吃石頭時,他們吃驚不小。希普韋說,當地初為人母的女性會吃這種動物,因為她們認為這種動物可幫助她們下奶。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法國生物學家菲利普·布歇在最近領導的一次考察活動中注意到了這種新發現的物種,但研究人員稱,是當地人幫助新組建的研究團隊找到了這種神秘的船蛆。
  希普韋說,與其他船蛆不同,這種新被命名為「阿巴坦河食巖船蛆」的物種已喪失所有與鑽木習性有關的適應性改變,包括盲腸。希普韋說,這種蛤蜊的外殼反倒長有非常大的、形狀類似鏟子的突出物,其作用就是在巖石上挖洞。
  這種生物的外殼可咬嚼巖石,隨後會把巖石作為一種細砂來進食、消化並排出。希普韋說:「有少數動物會吃石頭——例如,有些鳥會利用『胃石』來幫助消化。而『阿巴坦河食巖船蛆』是唯一已知的通過挖洞食用巖石的動物。」
  希普韋還說,這種吃巖石的蛤蜊長得相當奇怪——此類蛤蜊圓圓胖胖、半透明,長得很像蠕蟲。研究人員採集的樣本大多有4英寸 (約合10釐米)長,但有幾個的個頭兒要大得多。
  希普韋說:「我當時潛入那條河裡,我看到了長度超過2英尺 (約合60釐米)的坑洞!由此看來,或許有一些更大的物種就生活在巖石的深處。」
  希普韋還說,通過吃巖石,「阿巴坦河食巖船蛆」實際上在改變河水的流向。他說:「這些坑洞還為生活在河裡的無數其他物種提供了棲息之地,包括螃蟹和魚類。在淡水環境中,這是一種極其罕見但也極為重要的進程。」

據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良好的經濟效益使橋東村的山藥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村裡的土地已難以滿足需要,頭腦靈活的農民相繼走出去,到相鄰的古交鎮和三泉鎮承包土地種植山藥。李貴紅、牛玉奎、周福成、董永平等還到稷山、河津、萬榮、襄汾等縣市去種山藥,他們的種植面積都在100畝以上,形成了規模化經營。據了解,橋東村農民種植山藥面積近3萬畝,收入超億元。
  • 崔曉滿:鄉賢標杆 時代楷模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我向農民報表示感謝!這幾年,我們崔河建起了大棚,養起了桑蠶、搞起了生態旅遊。歡迎大家來崔河!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可見,草木的自燃,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自我毀滅,而是一種更有意義的重生。據《知識窗》
  • 山西日報數字報
    「三晉英才」支持計劃作為省委集聚人才、牽引改革、創優服務的一項重大舉措,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覆蓋廣度前所未有,是新時代山西人才工作的新起點,更是新時代山西人才發展的新機遇,此舉必將匯聚起譜寫新時代山西篇章的強大創新力量。
  • 朱義:退而不休返鄉帶民富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情系家鄉,年過六旬返鄉當農民  馬營河村隸屬殺虎口風景名勝區,是2016年整體脫貧村。  馬營河村位於右玉縣北部,地處蒼頭河與馬營河交匯處,毗鄰蒼頭河國家溼地公園,自然風光優美,古「衡陽十景」中的「兔渚回紋」和「綠圃柔茵」分別位於村西側和南側。
  • -山西市場導報數字報
    可是近日來,不少消費者反映並質疑,在參加該活動並辦理汽車消費專項補貼中,作為中標辦理補貼單位的山西易聯支付(平臺方),在打著公益的旗號,變相強制消費者辦理POS機。山西易聯支付,在太原汽車消費專項補貼辦理中,究竟是出於一己之私利還是出於公益?記者調查:電子通道99元款項是何費用?
  • 我省70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稱號 - -山西日報數字報
    高建國 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朔州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書記,高級工程師  王保勤 山西中陽鋼鐵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王斌俊 山西汾西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陽煤礦機電創新工作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助理工程師、高級技師  陳曉武 山西晉陽碳素有限公司電氣工程師李 傑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三礦機電動力部工人,助理工程師、高級技師
  • 基因組解密 山西小米更優質 - 山西日報數字報
    「有一個成語叫作『揠苗助長』,和農民一樣,科研工作者也希望研究對象能夠長得快一點。」穀子、糜子基因資源開發與分子育種山西省科技創新團隊核心成員、山西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興春教授介紹說,通常遺傳研究領域採用「果蠅」,動物和醫學研究領域採用「小白鼠」,植物領域採用「擬南芥」作為研究的平臺。但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利用雙子葉擬南芥做研究無法解決禾本科特有的問題。
  • -山西法制報數字報
    通過大力宣傳增強群眾安全意識,從根源上減少和降低「盜搶騙」案件的發生;通過對轄區未破案件進行認領和清單式作業,激發民警責任感和破案積極性,確保在嚴打鬥爭中破獲一批「盜搶騙」案件;堅持窮追猛打和循線排查,力爭「抓一個、打一窩,破一串」,最大限度地為群眾挽回財產損失;依託山西公安大數據,一體化研判、串並、打擊,對「盜搶騙」犯罪團夥進行毀滅性打擊;啟動戰時獎勵機制,在「滾動式」督導檢查和明察暗訪的同時,對戰績突出單位進行表彰獎勵
  • -山西晚報數字報
    由於潛血檢測的原理是血紅蛋白中的亞鐵血紅素,有類似過氧化物酶的作用,能催化過氧化物氫,放出新生態氧,將無色的受體氧化為顯色的物質。所以檢測前也不能吃大量含過氧化物酶類的食物,如蘿蔔、西紅柿、韭菜、木耳、花菜、黃瓜、蘋果、柑橘、香蕉等,這些食物消化排洩到大便裡對實驗有幹擾作用。  另外,注意要及時送檢,長時間放置大便可使隱血反應的敏感性降低。
  • 多媒體數字報首頁--拂曉新聞網
    版權聲明:凡來源《拂曉報》、《皖北晨刊》數字報紙上的所有文字、圖片等稿件,版權均屬拂曉報社所有。
  • 本期主題:設施蔬菜常見害蟲特點及防治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因此,及早認識與防治蟲害,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尤為重要。那麼如何科學地做好設施蔬菜常見蟲害的防控呢?這裡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講解。  由於設施蔬菜栽培的生產周期短、產量高、質量好,近年來,設施蔬菜發展迅速,生產效益日益顯著;但重茬栽培帶來的病蟲害多發問題,也成為嚴重製約蔬菜產量和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
  • ——清風白雲閣詩選-山西市場導報數字報
    趙志華,男,1962年出生,山西昔陽縣人,陽泉師專副教授,張穆研究會理事。誌志九月廿七日高嶺詩社諸友寒舍雅集  客有如約來,萃我蕉竹堂。晨興掃階除,虛席且嚴妝。採菊飾家壁,焚香薰廊房。東肆置茶酒,西廂淨壺漿。賓客徐徐至,主人款款望。滿坐盡騷人,闊論多俊良。舉杯論魏晉,把盞說漢唐。妙語連珠生,抵掌又稱觴。詩酒風雅事,豈可無管弦?
  • 大同市雲岡區22個轉型項目集中開工 - 山西日報數字報
    3.華瑞建材公司年產3000萬平方米石膏板項目  山西華瑞建材有限公司主要是從事紙面石膏板、裝飾裝潢材料的生產銷售。該項目利用同煤大唐塔山第二發電有限公司、山西漳電大唐塔山發電廠在生產過程中的脫硫石膏廢料進行再加工,這樣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解決了企業發展難題,同時,雙方均可獲得互利共贏的經濟效益。
  • -山西日報數字報
    主人的婆姨給我們做雜糧河撈,一中午竟和了好幾次面,賢惠善良的神情,讓我想到天空那輪明淨的月亮。  午後,秋陽情意綿綿,我們揮手與80歲高齡的老先生及一行友人依依話別。  西麻河驛村,雖然我再次返身踱步向城市的站臺,但巍峨、生態、美麗、富饒的三尖山,已成為滋養我們靈魂的精神故園。郭愛華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雷公墨成「瘋狂的石頭」?
    南國都市報8月25日訊(記者 王燕珍 )看過電影《瘋狂的石頭》的人都知道,夢想著撿到不起眼卻價值連城的石頭的人有多瘋狂
  • 美「無臉女」有了完美仿生臉
    全國數字報聯盟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海外版 市場報 健康時報 京華時報 國際金融報 江南時報 中國經濟周刊 北京日報 北京晚報 京郊日報 北京晨報 北京娛樂信報 北京商報 競報 首都建設報 中國交通報 北京現代商報 健康報 中國質量報
  • 有蟲子竟愛吃塑料,它們會成為塑料危機的救星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有蟲子竟愛吃塑料,它們會成為塑料危機的救星嗎2020-11-30 21:30:00
  • 竟有生物愛吃石頭?美媒: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神奇動物
    新華社北京7月8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對大多數生命形式來說,石頭或許聽起來並不像一頓美餐,但它卻上了一種新確定的物種的菜單,這個物種是一種圓圓胖胖、長得怪怪的蛤蜊。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6月19日報導,然而,儘管這種蛤蜊以石灰巖為食,但其發現者並不確定,這種生物是否從那些巖石中捕獲到任何實際食物。例如,這種蛤蜊的腸道中的細菌是否有助於分解巖石並釋放出營養物質?該研究項目的主研究員、麻薩諸塞州東北大學海洋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魯本·希普韋說:「我們希望研究共生體——即生活在這種動物體內的細菌,看看它們是否提供了什麼營養物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石頭魚出水成「金魚」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陳家漠  小院裡擺著數十隻直徑約1米的大水桶,桶裡遊弋著一條條巴掌長的小魚,對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尼下村村民陀偉來說,這來自昌化江的石頭魚可不僅僅是美味河鮮7月28日下午,跟海南日報記者聊起從前的苦日子,陀偉感嘆:「還是得有一技之長。」  改變發生在2016年,外出打工的陀偉靠著自己的勤奮打動了老闆,學回了魚類養殖技術。在村委會及幫扶幹部的支持下,他回到家鄉辦起了小型養殖場,專門養殖昌化江特產的石頭魚,漸漸走上了創業脫貧路。  但是,這條路可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