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存在即合理」,但是有一些本該是「合理」的東西卻被人們的思想帶偏,在中醫文化的發展中也是如此,就有那麼一些中草藥本是為了健康而生,被帶跑偏了。
比如有一味中藥承載了千年的文化、人情世故,它即是中藥也是零食,用之可以祛除多種寄生在腸胃的蟲體、安脾胃,沒成想卻被玩壞了,本是無毒之物卻被玩成了毒。
這味中藥就是檳榔,說起檳榔也是大有故事,在古時候它承載了各種人情世故,早在晉代的《南方草木狀》中就記載「彼人以為貴勝,族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
說的就是就是有貴客來,需以檳榔招待,賓客如果不用主家則感覺沒有面子。另外檳榔古時寫作「賓郎」,兩個字都是貴客的意思。
檳榔本是很好的東西,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被玩壞了,現代發現當作零食檳榔的弊端遠大於益處,不利於健康,並且有權威機構提出平時食用的檳榔屬於一級有害物質。那麼作為中藥使用的檳榔是否也如此呢?
我們在講檳榔的益處以及用法之前先要說一說其中鮮為人知的區別,以打消養生愛好者的顧慮,因為食用的檳榔與中藥檳榔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是原材料不同,食用的檳榔是其幼果;中藥檳榔是成熟果仁。二是炮製方式不同,食用檳榔多用石灰水浸泡,再加香精、香料等輔料,這些東西可以說是有害物質的主要來源;中藥檳榔則需要炮製,有明顯的解毒手段。
三是吃的方式不一樣,食用檳榔一般長時間咀嚼,對口腔內有所傷害;中藥檳榔一般是煎煮,不會長時間停留在口內。
四是使用的多少不同,食用檳榔一般沒有這個限制,可以說是根據個人喜好,所以很多人大量的吃;中藥檳榔有明確的限定,一般3至10克,可以說是微量,即使驅蟲需要大量用也最多30至50克。
五是時間長短不同,食用檳榔是一種生活習慣,因此日積月累的使用;中藥檳榔的使用一般「點到為止」,就比方說劇毒的附子、細辛也是中藥,但是合理使用也可以避開其弊端。
此外還有諸多小的因素就不再一一提及,簡單說這些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檳榔雖然即是中藥也是零食,但是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不用談虎色變。
總體來說,兩者區別挺大的,可以說是本質上的區別,食用的檳榔多是用於生活以及人情世故,中藥檳榔的主要用途有兩個方面。
一、檳榔能驅蟲。
《別錄》最早提出檳榔「殺三蟲」;在《諸病源候論》總進一步解釋「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這是古人對寄生蟲的叫法,與現代名稱相對應這三者安前後順序分別是蛔蟲、薑片蟲、蟯蟲。而檳榔驅蟲的功用不止於此,還能很好的驅除絛蟲。
1、絛蟲雖然不屬於「三蟲」之一,但是《別錄》提出「療寸白」,其中的寸白蟲就是絛蟲。而且單用檳榔即可有用,比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寫出用檳榔搗碎後,以水煎煮檳榔皮,飯前喝下,沒幾天蟲子可以自出,如果沒能除盡可以再用此方法。
現代也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提前一周不要吃油膩和蛋白質類的食物,前一天晚上不要吃東,早上時吃點南瓜籽仁,注意要細嚼慢咽,而且不要喝水。
一個小時後把提前煮好的檳榔水喝下,半小時後可以用點潤腸的東西有助於絛蟲的排出,用完潤腸的東西後要多喝溫水。
2、檳榔有驅除蛔蟲之功,單獨使用也可有用,但也常常配伍其它驅蟲之物使用,常見的方法是與雷丸、苦楝皮的配伍;或者用檳榔配伍大黃、木香。但是這些配伍方式用的中藥多是比較「峻烈」,所以需要專業人士嚴格把控。
如果是蛔蟲入膽,那麼就不能用上述的方法,典籍中是使用檳榔、苦楝皮、使君子、炒枳殼的組合,現代學者還有一個方法也很好,那就是先把檳榔用清水泡半小時,再文火煮大約半小時。這個方法相對來說簡單易行一點。
3、檳榔的驅蟲之用比較廣泛,對於蟯蟲,可用之與使君子、苦楝皮、雷丸配伍煮水的方式。但是對於薑片蟲,一般來說直接用不是很理想,現代多是對檳榔所含有的鹼性物質提純後使用,這樣比較理想。
二、檳榔安脾胃。
檳榔既可以驅蟲,又能行脾胃之氣而消除積聚,所以伴有溼熱的蟲積而消瘦、腹大、臉色黃的人,輕者可以單用檳榔,稍重者可用之與蘆薈、使君子、胡黃連配伍。
如果由上述表現的人是屬於痰溼凝聚或者血瘀,從而還伴有感覺肚子裡有硬塊而疼痛,可用檳榔與三稜、莪朮、阿魏配合,但是腹中的硬塊種類繁多,一定要做好判斷是否適用,切莫盲目。
檳榔善於行脾胃之氣、消積聚,所以食積氣滯而肚子裡感覺脹,上廁所比較急卻排出的比較少,不論蹲多久都感覺「意猶未盡」,有始終拍不完卻又無物可排的感覺,這類人可用檳榔與木香、青皮香附配伍使用。
如果是脾胃的虛弱,不能很好的消化食物,排出物中夾雜尚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同時肚子裡感覺脹且痛的人,可用檳榔配伍白朮、麥芽、砂仁一起滋養脾胃、行腸胃之氣、消腸胃之積聚。
凡事有弊有利,檳榔亦是如此,前邊也提到過食用檳榔與中藥檳榔的製作方法不同,而中藥檳榔常用的有炒檳榔、焦檳榔。
前者經過炮製後則力緩,避免有損於正氣,並且能減弱其負面的作用,而炒檳榔對正氣的影響略高於焦檳榔,所以體質較強的人可以選擇炒檳榔,較弱的人可以選用焦檳榔。
除此之外,還是有一些人不適合用檳榔的,比如脾胃虛弱而大便不成形甚至是稀薄的人、脾胃氣虛而氣陷的人以及準媽媽都不能用。
還有就是前邊說過檳榔使用一般3至10克,驅蟲才用30至50克,隨意不能多用,《食療本草》中明確提出「多食則熱」,其實現代看來一些多吃而有所損害的人大多屬於「熱毒」的範疇,兩者不謀而合,可以說中醫文化早就看到了檳榔的弊端並加以避免。
檳榔的存在是十分合理的,作為中藥使用可以保障健康,只是因為太多的原因,檳榔被人們「玩壞了」,從而有了如今人們畏之如虎的感覺,不僅檳榔,還有很多東西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