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地球被破壞之後人類無法生存,科學家在多年前就致力於尋找新的「備用地球」作為人類的新家園,所以今天我們探討的話題就是四個新發現的「備用地球」,一起來看看吧!
克卜勒22b是一顆距離地球600光年的太陽系外行星,它圍繞著一顆與太陽十分相似的黃矮星內邊緣運行,體積是地球的兩倍,公轉一年的周期為290天,溫度在零下11攝氏度到零上22攝氏度之間,相當於地球的春天,氣候非常適合人類和其他生物居住。而且科學家推測,克卜勒22b的主要組成物質是巖石,表面很可能存在有液態水,因此克卜勒22b又被稱為地球2.0。所以如果人類某天真的移居到這顆星球,很有可能會偶遇傳說中的外星生物。
克卜勒438b,克卜勒438b是2015年科學家在距離地球470光年的星系中發現的一顆行星,它的類地指數高達88%,是目前已知與地球最相似的星球。克卜勒438b的體積比地球僅達12%,接收的光線多40%,因為它處於星系中的宜居帶,可以產生較適宜的居住的溫度,也能讓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提供生命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這位地球兄弟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周圍的恆星會發出比太陽強十倍的耀斑,而且威力巨大,可以把周圍的一切生物烤焦。所以克卜勒438b到底是否適合人類居住,還在研究中。
格利澤667cc,格利澤667cc的類地指數為85%,又被稱為超地球,是一顆位於天蠍座的恆星。它圍繞著恆星格利澤667公轉,周期為28天,體積是地球的4.5倍,距離我們僅有22光年,算是地球的鄰居。根據科學家研究,它的表面可能由巖石組成,溫度為零下23度到零下18度之間,可以吸收90%的光源。但據科學家觀察,格利澤667cc是一顆「陰陽臉」星球,它的一側是永久籠罩在黑暗中的,而另一側卻要持續面對恆星的照射,所以只有找到光照合適的區域,才能讓人類在此生存。
火星,火星一直是人類了解最多的星球之一,也是目前為止最適合成為人類外星殖民地的星球之一。火星和地球一樣都是由巖石組成的,而且二者地形相似,都擁有多樣的高山、平原和沙丘。據科學家觀察,火星還擁有一定的液態水,可以滿足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美國航空局在此環境條件下還嘗試通過3D列印製造出可供人類生存的庇護所,一部分國家目前也在培訓在火星定居的太空人。
隨著科技的發展,火星移居計劃可能真的會實現,到時人類就會成為第一批傳說中的火星人。對於以上內容你有什麼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