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頭條訊(文/記者 劉萌萌 圖/尉犁縣委宣傳部提供)隨著「嗡嗡嗡」的聲音,一架無人機飛回到腳下,43歲的劉緒剛迅速加滿藥、換電池,無人機再次騰空而起,新一輪航線作業又開始了。
每年9-10月,是新疆棉花的採摘季。在棉花採摘之前,用無人機代替人工和拖拉機噴灑脫葉劑,讓傳統的農業帶上了滿滿的科技感,也催生了一個新的行業叫做無人機植保。尉犁縣古勒巴格鄉棉農劉緒剛就是其中的一員。
「4年前,我開始嘗試利用飛機給自己的棉花地打農藥,今年我又學了無人機駕照,買了兩架無人機,這樣不僅可以降低自己棉花地裡的成本,也可以給附近農戶打藥,掙點錢。」劉緒剛說,一架無人機的噴灑效率相當於60個人工,越來越多的農民和他一樣變身新潮的無人機「飛手」。
自己買飛機接單嘗到甜頭
走入尉犁縣一片一望無際的棉花海裡,無人機在棉田上空來回飛行噴藥。臨近中午,地頭上,曬得黝黑的劉緒剛咬兩口饢,喝口水,繼續投入到無人機的操作中,他已經連續40多天沒回過家了。
劉緒剛種植棉花20多年了,他使用的無人機便是如今活躍在新疆天山南北田地間的植保無人機。
進入採摘季後,為了能讓棉花進行統一採收,棉戶需要向棉花噴灑脫葉劑。這是一種生物調節藥劑,它能讓棉花在同一時段內吐絮、成熟、落葉,方便機器進行統一採收。
「正常情況下,在噴灑脫葉劑後,七到十天內,這些葉子便會自動脫落,露出雪白的棉花,這時採棉機就能進來收割了。」新疆無人機植保業務提供商極飛智慧農業項目部負責人艾海鵬說。
「以前我們都是自己背著藥壺打藥,頂著大太陽,人在地裡聞著農藥味也不舒服,後來是拖拉機噴灑,一天幹下來也快,但看著拖拉機在棉花地裡駛過,一壟壟的棉株被車輪軋死,棉桃掛在車上,很是心疼。」劉緒剛說,100畝的棉花地,拖拉機來回要走10趟,壓毀近10畝的棉花植株,造成上萬元的損失。
4年前,劉緒剛第一次接觸到了植保無人機。「與傳統噴灑農業的方式相比,飛機打藥,更加穩定、準確,成本還低。前兩年,操作無人機的飛手都是內地來的,採摘期在新疆幹一個多月的活,就能掙十多萬元。」劉緒剛說,一臺小小的無人機讓他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商機。
「今年5月,我就去市裡學了無人機駕照,又花了16萬買了2架無人機,自己當飛手。」劉緒剛說,9月初,棉花進入採摘期後,他一天時間就完成了自己家裡500畝地的脫葉劑噴灑,隨後開始陸續接到周邊農戶的訂單。
「起初一畝地是5-6元,最忙的時候8元,從9月初出家門就沒回過家,有時趕進度,都是通宵打藥,沒日沒夜的泡在地裡。」劉緒剛笑著說,儘管辛苦,但一個多月下來,自己完成了2.4萬多畝的訂單量,收入超過10萬元。
無人機打藥,將棉農從繁重的人工作業中解脫出來。棉農王新洲正是受益於此。「無人機打藥噴霧比較均勻,老劉的技術也好,打過的地方沒有漏的。」王新洲說。
傳統農戶變身潮流飛手
據艾海鵬介紹,尉犁縣採購植保無人機的農戶有30家,都是當地的棉花大戶。
43歲的韓光從高中畢業就開始種棉花,如今已有20多年。他的弟弟韓輝2003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兄弟倆在尉犁縣一共種了4000畝棉花。
4年前,韓家兄弟接觸到了植保無人機,今年,兄弟倆直接買了兩架無人機來管理自家4000畝棉田。操作者是弟弟韓輝。
「以前打藥都是靠人工或者拖拉機噴灑,無論是哪種方式,人工費和機械費用都很高。」韓輝說,無人機打藥及時、噴灑均勻、不受時間限制,成本也大幅降低。
昌吉回族自治州紅旗農場二分廠七隊的棉農王偉峰也是今年加入到飛手隊伍裡的。「之前我就是自己種點地,棉花、辣椒、打瓜都有,收成還可以。今年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農戶在用無人機,就買了一臺。」他說,經過一個多月的專業培訓後,他成為了一名職業飛手,收入也翻了一番。
有同樣經歷的還有博樂人王紅雨,這個80後小夥子如今也嘗到了做飛手的甜頭。「去年9月我買了第一架無人機,一個月就回本了。今年,我又買了一架,到2019年8月底,累計作業量已超過6萬畝。」王紅雨說,除了打脫葉劑,他每年還會接單打生長劑、殺菌劑等,和農戶一樣從春天忙到秋天。
新疆植保無人機將突破5000架
記者從自治區農機局獲悉,到今年年底新疆植保無人機將突破5000架,累計作業面積將達到4000萬畝次,自治區將在全疆範圍內試點推廣植保無人機補貼。
艾海鵬介紹,9月以來,極飛智慧農業有近3000架植保無人機、1500多名飛手、1000多支飛防隊伍陸續從全國各地奔赴新疆,聯合新疆本地的近5000架無人機,為棉花噴灑脫葉劑,幫助農戶增產增收。
「打個比方,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總共是3000多萬畝,今年無人機在新疆的作業數量為1000多萬畝,也就是說,每3件新疆棉花做的衣服裡,就有1件衣服的棉材料是用無人機完成噴灑作業的。」艾海鵬說。
新疆無人機植保業務提供商大疆農業新疆銷售經理付建華介紹,在今年9-10月30多天的作業中,超過4000臺的大疆植保機開足馬力,為南北疆的棉田噴脫葉劑,目前,大疆農業在新疆已經擁有100多家銷售網點和培訓網點。
「我們聯合當地政府建設了2個人才孵化基地,對當地農戶進行新型農民職業培訓,也就是飛手培訓,農閒時農戶就能來學。」艾海鵬說,如今,基地已經培訓出了10多名飛手,不僅有90後的年輕人,也有60多歲的農民。
「我種棉花20年了,看著我們的農業新技術一次次變化,澆水從大水漫灌到節水滴灌,播種從半精量播種到精量播種,棉花採摘從人工撿拾到機採棉的全過程,最終得到切切實實好處的是我們農民。」劉緒剛說,脫葉劑這兩天就全部打完了,無人機業務就開始閒了,他回家休息幾天,冬天再去縣城裡的超市打工,這樣的生活讓他覺得越來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