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觀察一個剛會走的小孩子,觀察發現當他摔倒的時候會先看周圍有沒有大人。有的話,他會哭得死去活來,沒有的話,就會自己站起來。
這個實驗表明,摔倒的小孩子不需要過多身體上的幫助,而是需要精神上的鼓勵。
當他再摔倒的時候,他會知道,有人會在身後支持他,他不需要承擔失敗的後果,所以小孩子會更勇敢地探索外部世界。
同樣,在伴侶之間,也需要這種支持與鼓勵,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而在這個過程中,情緒管理是不可忽略的。
一、情緒和伴侶
我經常聽到朋友說一些情緒的表現來作為另一半愛不愛自己的標準:
「一個人如果足夠愛你,是可以包容你所有的不好的情緒」
「如果他不可以接受你的全部,哪怕是很壞的習慣,他就不是真正的愛你」
這些標準往往會和「男人愛你的N個表現」聯繫起來,讓我們把這種標準和另一半的表現相對照。
只要有哪一條和標準不一樣,就會很失望:認為對方不是真正的愛自己。
然而那些所謂愛的標準層出不窮,從做十個才是真愛,濃縮到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可能是真正的愛。
愛情不是考試,沒有標準答案。
在和伴侶的關係中,由於關係太親近,所以容易處在一個界限模糊的狀態——因為你是我最親密的人,所以你要承受我的負面情緒。
但是這世上能夠完全承受你負面情緒的人,是不存在的。每個人的情緒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
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容器」的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容器來裝盛、處理自己的情緒,這裡更多指負面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感到氣憤、難受、焦慮、悲傷,承受情緒的容器快要承受不住了,快要溢出來了,覺得需要找一個人來分擔,甚至是完全扔給另一個人,這個人更有可能是我們覺得最親近、信任的那個人,比如伴侶。
但是,親密並不意味著他們理所應當地承受,並且有足夠的容量去對我們自己的全部情緒負責。
在面對我們的負面情緒時,伴侶有時也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
當我們在外面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大部分的人會掩蓋真實的情緒,,取而代之是和善的表情。
而回到家後,會把壓抑的情緒釋放出來,把「真實情緒」釋放出來。
那麼,難道「真實的」就是不好嗎?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感到真正的疑惑其實是:
「對方,能不能承受我的『真實』?」
「我的『真實』能否被對方接納?」
「如果我說出來,會不會影響我們的關係?」
「TA真的愛我嗎?真的能百分之百認可和理解我的情緒和做法嗎?」等等。
這些焦慮感,大都來自一種不確信自己能否被真實接納的一種質疑。
可能你認為既然是你的伴侶,有義務有責任幫你承受一部分情緒壓力,那他們怎麼做才算是「達到標準」呢?
我們會發現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
伴侶之間的相處,與其將情緒壓力完全壓到對方頭上,不如自己學會情緒管理,雙方進行一定的情緒溝通,相互陪伴。
二、情緒管理
大部分都沒有管理情緒的意識,隨意對別人發脾氣,自己心裡倒是舒服了,不顧及他人夫人感受。
情緒管理的最終目的是,讓自己肯定、接納自己,通過積極的溝通,尋求幫助,讓自己「解氣」,而不是將自己的情緒轉移到對方身上。
這需要溝通的智慧。那如何進行情緒管理?
1.提高情商
首先要學會自我情緒管理,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控制自身情緒。
其次,感知他人情緒,善於交流,發現他人的情緒變化,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
一是分析客觀事實,彼此的需求是不是得到滿足;二是分析其表情以及肢體語言。通過鍛鍊,培養自己內心的能力。
2.及時溝通
及時溝通可以及時疏導內心的負面情緒,當兩人出現一個不問,另一個也不說的時候,是很容易出問題的。
所以,溝通之前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積極方法的溝通,而不是爭吵。
對待生活中的分歧和誤會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慢慢培養默契度。
最重要的是能夠耐心聆聽,相互理解,用愛和關懷去感化對方,不輕易指責。
3.明確底線
你的伴侶是否希望在TA難過的時候獨處,是否介意你一整天都在玩手機,在你看來可能不在意的態度會讓她很失望。
那如何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傷害,知道TA的底線就是有效的方式。了解後就會有心理預判,不會做出不經意的傷害她的事。
把快樂傳遞給她,她會和你一起享受這份快樂,把憂愁傾訴給她,她也願意幫你分擔這份憂愁。
一份痛苦,兩個人一起承擔,痛苦就會減半;
一份快樂,兩個人一起分享,快樂就會加倍。
「我不一定能接得住你的情緒,但我會努力經得住。
雖然累,但也快樂著。
因為,我們是伴侶,我是你的伴。」
希望各位伴侶可以更好相識、相知、相愛,你懂他的小情緒,她懂你的小秘密。
END今日話題:你真的懂TA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