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書記網、中國青年網等中省媒體「決戰貧困扛大旗」系列報導中,講述了西安培華學院2012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山西省五臺縣東雷鄉北文西村第一書記王丹「一片丹心獻山村」感人事跡。
王丹現任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電視臺節目主持人。2014年被評為全國傑出青年;2017年被評為忻州市優秀第一書記;2018年被評為五臺縣優秀第一書記;日前又榮獲「山西省五四青年獎章」。在校期間的王丹,成績突出,多次獲學校優秀班幹部,優秀黨員的稱號,並獲學校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在校期間參加過西大賽獲得第五強最佳才智小姐榮譽,參加西安小姐大賽獲得季軍,參加高校商務禮儀大賽獲冠軍,經常參加公益活動,2011年在西安世園會上做志願服務獲得優秀志願者突出貢獻獎。
矢志山村去扶貧
2016年12月,精準扶貧,如火如荼。脫貧攻堅,鏖戰正酣。山西省忻州市委組織部決定從各單位抽選一批優秀男幹部到五臺縣做駐村扶貧工作。此時的王丹在定襄縣電視臺播音主持的工作崗位上,工作忙碌而有序,生活不富但恬靜。當她單位在召開動員會,選拔人才時,本與這個事無關的她卻熱血沸騰。王丹雖然在定襄工作,但她生在五臺,長在五臺,對五臺縣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她對五臺的貧困情況也更加了解,認為現在家鄉很需要她,沒有理由不回去,王丹便主動請纓。最終,她成了那一批市派扶貧幹部29人當中唯一的一名女同志。
對五臺的貧困情況她自我感覺心中有數,還是比較了解的。但當她第一次真正踏上北文西村的大地,面對崎嶇的山路,破落的村莊,貧困的村民時還是差點被嚇暈了、嚇傻了,滿滿的自豪和自信瞬間蕩然無存。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壓力和困惑,她在心底暗想,怎麼會是這個情況?怎麼還會有這麼原始、閉塞、落後的村莊?她在心底吶喊,我該怎麼做?我能怎麼做?我從哪裡開始做,才能讓鄉親們早日過上好日子!
打牢基礎謀長遠
剛到任時王丹找到村主任侯永旺家,請他帶著她在村裡轉了一圈,誰知最後沒到村委會卻又回到村主任家裡。原來,這個村連個村室都沒有,更不用說活動場所了,平時村裡要是開個會,有個事要商量就到村主任家裡的一間房子裡,由於房間太小,二三個人還可以坐到炕頭上,要是人多了,常常是站著說事,說完就走,實在是坐不下呀。
村委會辦公室都沒有,這還了得,陣地都沒有,怎麼指揮打好脫貧攻堅戰,還能打贏嗎? 王丹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決心第一件事就是先從修建村委會辦公室開始,只有築牢了村委會陣地,才能謀取長遠發展。
於是,她幾次三番向上級打報告寫申請,但都被拒絕了。由於北文西村當時被定為準備拆遷的村莊不屬於貧困村範圍,所以所有關於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貧政策,北文西村都享受不到,她每次都是滿懷希望而來又滿心失望而歸。但是看著大家一時半會也實現不了整村搬遷,她最後決定自己籌款給大家蓋村委會。因為資金有限,所以一開始選施工隊伍就成了難題,既要保證工程質量還要節約資金,接著就是選址、測量、施工,這對於一個年輕女孩來說每一步都是舉步維艱,她每天只要不是外出籌款,就吃住在工地,主動當幫手。王丹的認真和執著終於感動了鄉領導,在他們的支持下,北文西村的村委會終於在2017年12月建成。王丹看著新落成的村室,聽著鄉親們的喝彩聲,不知是辛酸的淚,還是幸福的淚,這一刻噴薄而出,順臉而下,灑滿村委。
新修成的北文西村水泥路俗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看著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滿身泥,只能踏著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出入的村民,王丹陣陣心酸,這與世隔絕、閉塞落後的北文西這樣下去,哪輩子才能好起來呀?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先修一條通往外界的路,打通與精彩溝通的橋梁。機會還真是來了,趁著東雷鄉修路的契機,王丹和村主任侯永旺幾次申請把村裡的路重新硬化到與鄉主幹道連接。路修好了村民出入方便了,外來的小商品也能進村了,北文西的經濟漸漸活躍起來。
產業扶貧大發展
王丹面對光突突的大山,乾涸的河道,苦思冥想,百思不解村民脫貧之路在哪?於是,她先後到河南、山東考察學習,又邀請了幾位農校的老師來勘察、調研,根據北文西海拔偏高日光充足的氣候特點,最終決定大力發展種植穀子,來帶動村民脫貧。
思路清,方向明。王丹開始動員村民種植「張雜谷五號」穀物。但村民根本不買她這個情。他們想別跟著這個黃毛丫頭瞎折騰的越來越貧。
走村入戶,苦口婆心。王丹開始一戶一戶做工作,講利害、舉例證、明前景。終於貧困戶侯存祥被王丹執著的精神感動了,第一個積極響應種穀子的號召,當年喜獲豐收,增收一萬多元。這下村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第二年,在侯存祥的帶動幫助下,很多貧困戶都開始大量種植了「張雜谷五號」穀物,這幾年連年大豐收。
為了更多增加村民收入,解決村民賣谷難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發展穀物種植。王丹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親自到山西省農村廣播做推廣宣傳,又通過五臺農村淘寶電商平臺直接進行線上銷售。她還利用個人的社交平臺通過網際網路帶動身邊的人幫助做宣傳,很快就有了不小的反響。在線上線下銷路逐漸打開的同時,她又積極聯繫有關企事業單位定點銷售。北文西小米由於在無汙染純綠色的環境中生長口感好米質高,深受大家歡迎。最近,五臺山和雅集餐飲有限公司負責人趙豐楷與王丹她們又籤訂了長期供應合同,銷售不愁了,村民喜上眉梢。
要想脫貧致富不僅要因地制宜還要因戶施策。王丹發現村裡還有幾戶貧困戶他們多年養殖已經積累不少養殖經驗,而且北文西村山多草盛很適合搞養殖,在她的努力下,村裡在原有養殖基礎上不斷擴大規模,現已初見成效。她拍攝了扶貧主題的微電影《村裡那些事》講述的就是激發村民內生動力脫貧致富的故事。
敬老愛親助村民
王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百善孝為先」,她身體力行。今年春節,王丹就早早做了準備,從入了臘月,她就幾次三番聯絡動員在外地工作的老鄉回家過年。她每年都會抓住年輕人回鄉團聚、歡度春節、探親訪友機會,把大家召集在一起開個研討交流茶話會,弘揚中華孝道文化,共謀北文西發展大計。
王丹年年春節都回不了家,留在村裡和村民一起過年。她自己也說:「家人們很理解,也很支持我的工作,但我自己感覺虧欠他們的太多了,尤其是不滿三歲的女兒。」2016年12月,王丹到北文西村任第一書記時,孩子出生不滿五個月還未斷奶。為了扶貧工作不得不狠心放下嗷嗷待哺的嬰兒,每當想起這些,她都百感交集,淚眼婆娑。尤其面對駐村工作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與原先熒幕前的主播工作性質跨度太大。一時間無法著手,而且加之孩子幼小需要照顧,所以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但村裡需要她,村民依賴她,家人期盼著她,可她卻沒有分身術。下面她的這篇日記,可能更能反映出王丹內心深處對鄉親們的真情,也反映出她對家庭缺席的無奈。
矢志山村、情系貧困,心傾貧民、無私奉獻,這些都是王丹的真實寫照。勤奮好學的王丹大學時代就自食其力,畢業後更是成為山西省的村官大學生楷模,熱情高漲、踏實堅定。西安培華學院校友在不同的崗位散發著自己的光和熱,樹立著新時代青年的典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