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技網】
「豌豆莢」還在,代表阿里移動來到這家明星創業公司辦公室的UC總裁何小鵬說,豌豆莢和PP助手(iOS越獄商店起家)的品牌都將保留,並且更多在豌豆莢的品牌上進行創新和思考。
「王俊煜」還在,這位明星創業者、豌豆莢CEO說,自己和另外兩位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將堅持對豌豆莢的承諾,把這個業務繼續做大。
看起來,一向來勢洶洶的阿里,對豌豆莢給予了足夠的尊重。何小鵬憶起兩年前,UC併入阿里。作為公司創始人的他,從UC員工眼裡看到了「激動、彷徨、興奮和憂慮」,所以他小心地控制自己在豌豆莢辦公室的言行。
王俊煜則繼續用最長的時間,講述著為什麼豌豆莢在中國網際網路的舞臺上是個獨特的存在。對於即將歸入阿里的應用分發業務,他說豌豆莢具備三個方面的獨特價值:
· 全面:最全面的應用資料庫
· 發現:最高質量的應用發現
· 設計:最高標準最領先的產品設計
有意思的是,市場傳言和關注的焦點是,這項業務的「價值」是2億美元。王俊煜回應,交易的價格需要保密,但「市場上的傳聞都是錯的」,暗示比2億高。不過,依生活經驗——人們傾向於公開好的事情,隱藏壞的事情——價格一定不會太高。具體是多少,恐怕謎底一時半會兒難以揭開。相比價格,我們更關心豌豆莢為什麼要賣,以及阿里為什麼要買。
| 誰更需要誰?
其實答案都不難。
如果說豌豆莢犯過最大的錯誤是什麼的話,對於應用商店發展趨勢的「錯誤判斷」,應該能拿到最高的票數。現實很殘酷,當手機廠商們紛紛花大力氣建設自己的應用商店,第三方應用商店的生存空間逐漸被擠壓。除非……除非你是擁有資源(直白點就是流量嘛)的巨頭,比如騰訊應用寶、百度手機助手、360手機助手。這三家就是目前的「第三方應用商店」前三甲,豌豆莢名列第四,但整個「第三方應用商店」的份額已經低於手機廠商們的自建應用商店。
如果再找一家擁有資源,但應用分發業務沒花大力氣的巨頭,好像也只剩下阿里巴巴。況且,阿里巴巴還有一個 YunOS 業務,對於應用商店也有較強的需求。
把答案美化一下,就是阿里巴巴和豌豆莢的新聞稿了。他們說,移動應用分發行業目前處在碎片化競爭狀態,迫切需要渠道的優勢,「移動應用商店未來可以和其他文化娛樂產品一起形成產品矩陣化……」講真,聽到「產品矩陣化」,很多用戶心裡一顫,但願不是又一個「百度全家桶」的出現。
很多人判斷,應用分發行業其實已經基本定型,沒什麼意思了,甚至正在消亡。但阿里和豌豆莢不這麼看,他們覺得「用戶對app的直接搜索需求轉件轉變為對內容的需求」,所以更需要產品矩陣化。恩,聽不懂就對了。但你應該看到各家視頻網站的應用,在應用商店裡的描述非常默契地變成「產品名+熱門節目名」,比如此刻優酷在 App Store 中的描述是「優酷視頻——仙劍雲之凡、極限挑戰2、喜劇者聯盟全網獨播」……
十億美金的教訓?
消息傳出後,媒體報導最多的點,是豌豆莢錯過了3年前以超過15億美金(傳言)的價格賣身的機會,如今只剩下2億美金(傳言),所以這是一個價值10億美金的教訓。
這種觀點認為,三年前,豌豆莢就應該意識到,作為第三方應用商店,沒有來自巨頭的「資源」支持,是不可能獨立發展、與巨頭抗衡的,應該早點兒賣個更好的價格。
這種觀點或許是對的。但這種觀點所鼓勵的價值觀,卻不是這個行業應該推崇的。鼓勵創造,就要對「失敗」更加寬容,可以說這是我們文化中最欠缺的部分。
在外界看來,豌豆莢最值錢的業務是「應用分發」,但這並不是豌豆莢一開始就規劃好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找到的。2011年初在ChinaMode活動上見到王俊煜的時候,他們就說想讓用戶手機裡塞滿他們想要的東西。2014年獲得軟銀領投的1.2億美金B輪時候,王俊煜講給孫正義的「故事」,也是移動內容搜索。只不過,他們這項業務沒做成。人們眼中的豌豆莢始終是應用商店,沒那麼多人在豌豆莢上搜索視頻、音樂、電子書。
現在,移動應用分發的業務併入阿里。豌豆莢還在繼續尋找他們的下一站,豌豆莢一覽(Smart鎖屏、通知清理)、開眼以及SnapTube等產品均在今年年初成為獨立的公司運作,這些公司和產品不會併入阿里。現在看起來,他們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應用,但就像當年的豌豆莢手機精靈一樣,雷鋒網接觸的豌豆莢員工相信,只要能帶來用戶價值,就總有機會帶來商業價值。
我們該給豌豆莢一些掌聲。因為他們沒有過早地屈服於被巨頭拿下的宿命,他們曾向自己的目標發起過衝擊,而且產品理念獲得廣泛認同。這才是中國的年輕人該做的事,是10億美金買不到的時代精神。
本文轉載自雷鋒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