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文剛
早期的豌豆莢項目是著眼於移動網際網路方面的布局,初衷是在Android平臺上打造一個類似iTunes的簡單好用的客戶端軟體,「簡單好用」如今已成為豌豆莢的第一產品原則。
IPhone機用戶三大愛好:遊戲、拍照、發微博。安卓機用戶三大愛好:刷機、重啟、換電池。」這句微博紅貼,隨著創新工場第一批「蛋」裡第一個破殼而出的「小雞」—豌豆莢的起飛,其中的「安卓用戶三大愛好」將可能變為:豌豆莢、豌豆莢、豌豆莢。
創新工場孵出的第一隻「小雞」
「豌豆莢手機精靈」是一款安裝在電腦上的軟體,安卓系統手機和電腦連接後,可通過該軟體在電腦上管理手機的通訊錄、簡訊、應用程式和音樂等,也能在電腦上備份手機中的資料。這是創新工場首個曝光的投資項目,出自於一群「不甘平庸者」。
創新工場開張的前三個月主要是招兵買馬,到了2009年12月份,在沒有合適的外部投資項目的情況下,李開復先採取了內部孵化項目的方式。於是,「豌豆莢手機精靈」成為了最早啟動的項目之一,包括馮鋒在內的幾位早期進入創新工場的工程師是最早參與「栽種豌豆莢」的人。這其中有來自深圳的馬化騰的同鄉和校友鄭煥德,以及先後在趨勢科技和微軟研究院工作的丁吉昌,他們都在2009年底加入創新工場並成為豌豆莢團隊的一員。2010年的4月,Google的用戶體驗設計師王俊煜也開始「出沒」於創新工場並正式加入豌豆莢團隊,如今已是豌豆實驗室聯合創始人,被稱為「首席豌豆」。
談及背後的動因,這些工程師的理由不出意外的相似,那就是「不甘平庸」。馮鋒不想僅僅做大公司裡的一塊磚,永遠去做別人定義好的事情,而王俊煜則表示:「大不了丟了一兩年的高薪,又不是什麼難撿回來的東西。除此以外,最大的風險是時間,但這個對年輕人來說也不是什麼風險。」
從「簡單好用」出發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豌豆莢團隊的理念,那就是「做正確的事情,錢只是正確事情的結果;做好的產品,用戶量只是這個好產品的結果。」
從戰略上講,創新工場有移動網際網路、電子商務、雲計算、社交遊戲四大投資領域。早期的豌豆莢項目是著眼於移動網際網路方面的布局,因此在平臺選擇上基於Android。馮峰解釋說,iPhone是一個已經成熟的市場,而Symbian已停滯不前,唯有Android是開放的平臺,「我們肯定選擇一個更新的也是有希望的市場」。
豌豆莢項目的初衷是在Android平臺上打造一個類似iTunes的簡單好用的客戶端軟體,而將這個想法變成產品雛形,團隊花了3個月的時間。為了讓產品顯得更有商業前景,創業者容易把產品框架搭得過於龐大,這樣會讓實現的時間變得很長,而外部環境變化卻是很快的,因此,不是當下的核心訴求都應該及時捨棄,而最核心的「簡單好用」,成為豌豆莢的第一產品原則。
2010年4月10日豌豆莢推出了第一個小規模公測版(0.6版本),露了個小臉。李開復當時表示,「創新工場(當時)一共有70位員工,等有71個人安裝,我們就知道真的有用戶了。」發布當天,丁吉昌一直在數據後臺盯著豌豆莢用戶的增長情況,在產品發布4個小時內已有72位用戶,當天晚上12點前達到100個用戶。
2010年8月7日,豌豆莢的1.0版本正式上線,李開復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做了介紹,使得豌豆莢成為了創新工場第一個曝光的項目。
孵化平臺的潛在價值
因為是內部孵化項目,因此豌豆莢團隊本身就在創新工場平臺上組建起來。當王俊煜加入後發現團隊的設計力量不足,尤其在視覺設計方面。於是,創新工場一方面為豌豆莢尋找這方面的人才,同時也將平臺上的用戶體驗設計團隊的人才借用給豌豆莢。此後,在產品初步成型需要推向市場時,產品命名、域名和商標註冊等一系列事情就擺在面前,由技術組成的豌豆莢團隊對此一竅不通,此時創新工場法務負責人也及時伸出援手,指導和幫助豌豆莢團隊開始把一些技術申請成專利來保護智慧財產權。
這些看似瑣碎的事物可能無關核心競爭力,但通過創新工場服務平臺來解決這些事情,創業團隊就可以把更多精力和時間用在更重要的產品開發上,對於早期創業團隊而言,更是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創新工場還有很多可資利用的獨特資源,這些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基於李開復在業界的影響力。作為微博活躍用戶,李開復會通過發布和轉發,時不時將豌豆莢的消息推送到數百萬粉絲眼前。其中一些重要的官方消息,諸如1.0版本正式上線(第一個曝光),從創新工場畢業等重要信息更會引來業界的矚目。
更深遠的影響存在於那些不易被察覺的價值觀層面。創新工場創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汪華被王俊煜看作直接的創業導師,王俊煜表示,從汪華身上他學到重要的一點是「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
「你要做一個大的產品,還是做一個養活自己就可以的產品,這個境界是不一樣的。」王俊煜表示,「這方面我們會看的更長遠一些」。
(責任編輯:孫慶陽 HX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