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中的坐標系

2021-02-15 必有特福

ArcGIS中的坐標系: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

李郎平,Email: lilp@lreis.ac.cn

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緣由:介紹GIS(地理信息系統)中的坐標系的想法由來已久,因為工作中我發現有不少GIS專業的學生在博士畢業後仍然在坐標系的概念理解和實際操作等方面不太清楚,而保證數據坐標系的正確與合理是數據分析的前提。今年有幸輔助國科大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教研室《GIS應用實踐》的教學工作,藉此機會完成此想法。ArcGIS無疑是應用最廣的GIS軟體,因此以ArcGIS為工具介紹坐標系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我想,對於GIS專業人員、尤其對於GIS大牛來說,這是很小菜的。如有錯誤或不當之處,不吝指出。

聲明: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

網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812-1016263.html

2016年11月23日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下載此文pdf版

1. 兩種坐標系

 

在ArcGIS中,或者說在GIS中,我們遇到的坐標系一般有兩種:

1)地理坐標系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

2)投影坐標系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

地理坐標系進行地圖投影后就變成了投影坐標系。地圖投影(Map Projection)是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橢球面上點的經維度坐標轉換到平面上的直角坐標。地圖投影的理論知識請參考其他資料,此處不做敘述。

下面以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初識ArcGIS中的坐標系。

 

WGS_1984_UTM_Zone_50N

WKID: 32650Authority: EPSG

 

Projection: Transverse_Mercator

False_Easting:500000.0

False_Northing:0.0

Central_Meridian:117.0

Scale_Factor:0.9996

Latitude_Of_Origin:0.0

Linear Unit: Meter(1.0)

 

GeographicCoordinate System: GCS_WGS_1984

Angular Unit:Degree (0.0174532925199433)

Prime Meridian:Greenwich (0.0)

Datum: D_WGS_1984

  Spheroid: WGS_1984

    Semimajor Axis: 6378137.0

    Semiminor Axis: 6356752.314245179

    Inverse Flattening: 298.257223563

以上示例是一個「投影坐標系(Projected CoordinateSystem)」,其在ArcGIS中名稱是「WGS_1984_UTM_Zone_50N」。「WKID」是該坐標系的編號,「ESPG」是「European Petroleum Survey Group」的縮寫。可知,「WGS_1984_UTM_Zone_50N」由兩部分組成:名為「Transverse_Mercator」的「投影(Projection)」和名為「GCS_WGS_1984」的「地理坐標系(GeographicCoordinate System)」。

 

地理坐標系由三個參數來定義:角度單位(Angular Unit)、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和大地測量系統(Datum)。「GCS_WGS_1984」地理坐標系使用的角度單位為「度(Degree)」,0.0174532925199433這個數字等於「π/180」,使用的本初子午線為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Greenwich)所在位置的經線,使用的大地測量系統為「D_WGS_1984」。

 

地理坐標系的最重要的參數是「大地測量系統(Datum)」,而大地測量系統的最重要的參數是「橢球(Spheroid)」。橢球相同,大地測量系統不一定相同,因為原點(origin)和方位(orientation)可以不同。想像一下,同一個橢球,首先可以固定在三維空間中的任意一個點,並且在固定於某點後還能以三個自由度任意地旋轉其方位(朝向)。當然,具體國家或地區在選擇大地測量系統時,總是選擇與這一國家或地區的地面最吻合的大地測量系統,而不是拍腦袋隨便選的。我們拿到的境內的許多數據使用的都是「D_Xian_1980」大地測量系統,因為「D_Xian_1980」是我們依據我國疆域的地面自己定義出來的,因而較「D_WGS_1984」與我國疆域的地面更吻合。「D_WGS_1984」大地測量系統使用的橢球為「WGS_1984」,而「WGS_1984」橢球的「長半軸(Semimajor Axis)」和「短半軸(Semiminor Axis)」分別為6378137.0和6356752.314245179,其「反扁率(Inverse Flattening)」為298.257223563,等於Semimajor Axis/( Semimajor Axis - Semiminor Axis)。

 

投影的參數對不同的投影方法有不少差別,在此也不詳述。「WGS_1984_UTM_Zone_50N」使用的「Projection」名為「橫軸墨卡託(Transverse_Mercator)」,並不能完全準確概括其投影。事實上,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這個名稱中的「WGS_1984」指出了其地理坐標系,而「UTM_Zone_50N」則指出了其投影。「UTM_Zone_50N」這個名稱指出,其投影方法是「通用橫軸墨卡託(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其投影帶為北半球第50帶,這個「Zone_50N」的「中央經線(Central Meridian)」正是117.0度,在「Transverse_Mercator」的參數中得到了體現。舉一反三,「Xian_1980_GK_CM_117E」這個坐標系使用的大地測量系統是「D_Xian_1980」,投影名稱「GK_CM_117E」指出其使用以東經117度為中央經線的「高斯-克呂格(Gauss-Kruger)」投影。投影的另一個重要參數是「東偏(False Easting)」。有些投影會在x坐標值前加上投影帶號,比如:「Xian_1980_GK_Zone_20」的「false_easting」參數為20500000.0,其中20為投影帶號,而「Xian_1980_GK_CM_117E」的「false_easting」參數為500000.0,儘管它們的中央經線都為東經117度。

 

小結:地理坐標系經過投影后變成投影坐標系,投影坐標系因此由地理坐標系和投影組成,投影坐標系必然包括有一個地理坐標系。以下示意圖概括了兩種坐標系的聯繫:


2. 三個半概念

 

在ArcGIS中,有三個概念容易混淆(另外半個最後揭曉),需要特別進行區分:

1)數據的真實坐標系,簡稱為「真實坐標系」

2)數據屬性所標稱的坐標系,簡稱為「屬性坐標系」

3)ArcMap/ArcScene中Layers的坐標系,簡稱為「地圖坐標系」

 

數據的真實坐標系是指數據記錄本身所對應的坐標系。比如,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圖書館在「GCS_WGS_1984」地理坐標系下的經緯坐標大概為(116.679267°E,40.408265°N),在「WGS_1984_UTM_Zone_50N」投影坐標系下的平面坐標為(472786.066803,4473121.59882)。假如用一個Point Shapefile數據來記錄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圖書館的位置。如果使用經緯坐標(116.679267,40.408265)來記錄,那麼數據的真實坐標系就是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如果使用平面坐標(472786.066803,4473121.59882)來記錄,那麼數據的真實坐標系就是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數據的真實坐標系是什麼,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驗證:在ArcMap中加載這一個Point Shapefile數據,打開其屬性表(Attribute Table),右擊任意已有或新建的數值類型為Double(或Float)的Filed進行「CalculateGeometry」運算,如果數據的真實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那麼計算的「X Coordinate of Point」就為116.679267(圖1),如果數據的真實坐標係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那麼計算的「X Coordinate of Point」就為472786.066803。


圖1 使用「Calculate Geometry」檢查Point Shapefile數據的「真實坐標系」

 

數據屬性所標稱的坐標系是指數據文件的屬性所標稱的坐標系。一般來說,我們有兩個入口來查看數據屬性所標稱的坐標系:一種是在Catalog裡面右擊該數據文件打開Properties,Shapefile文件可直接在Properties中查看或者修改「XY Coordinate System」,Raster文件可以通過Edit「Spatial Reference」來打開「XY CoordinateSystem」進行查看或者修改;另一入口是當把數據加載進ArcMap或ArcScene後,在此數據的Layer Properties的「Source」標籤中查看。第二個入口只能查看而不能修改屬性坐標系。圖2為分別在Shapefile Properties和Layer Properties中查看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圖書館Point Shapefile數據的屬性坐標系。


圖2 在Shapefile Properties和Layer Properties中查看Point Shapefile數據的「屬性坐標系」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數據的真實坐標系和屬性坐標系可以不同,當二者不同時就出現錯誤。例如:數據的真實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而屬性坐標係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或真實坐標係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而屬性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都是錯誤的。類似的,數據的真實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而屬性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Xian_1980,或真實坐標係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而屬性坐標係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49N,也都是錯誤的。只要二者不統一,就是錯誤的。在數據處理過程中,誤將屬性坐標系改動,使得屬性坐標系與真實坐標系不符合,是ArcGIS操作的常見錯誤。使數據的屬性坐標系和真實坐標系吻合,是進行所有數據處理和分析的必要前提

 

同樣以國科大雁棲湖校區圖書館的Point Shapefile數據為示例說明真實坐標系和屬性坐標系不吻合的情況。如果PointShapefile數據的真實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而將屬性坐標系設置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圖書館點就會跑到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亞去(圖3)。此時,系統會認為此點在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中坐標值為(116.679267,40.408265),而在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中正確的坐標值應為(472786.066803,4473121.59882)。相反,如果Point Shapefile數據的真實坐標係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而屬性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圖書館點則會「跑出地球」。因為系統會認為此點的經緯度為(472786.066803,4473121.59882),而這兩個經緯度值遠遠超過了180度的最大值。以下敘述,如無特別說明,都隱含數據屬性坐標系與真實坐標系吻合的假設,並以「數據坐標系」統稱


圖3 數據「屬性坐標系」與「真實坐標系」不吻合導致的點位錯誤

ArcMap/ArcScene中Layers的坐標系是指當我們把若干矢量數據或柵格數據加載進ArcMap或ArcScene裡面組成「Layers」的時候,這個Layers的坐標系。「地圖坐標系」在ArcMap中可以通過右擊「Layers」打開「Data Frame Properties」後在「Coordinate System」標籤中查看或者修改(圖4),在ArcScene中可以通過右擊「Scene Layers」打開「Scene Properties」後在「Coordinate System」標籤中查看或者修改。


圖4 在ArcMap中查看或者修改Layers的「地圖坐標系」

 

可以想像,由於一個Layers可以包括多個數據Layer,這些數據Layer的坐標系也可以各不相同。因此,Layers的地圖坐標系可以不同於各Layer的數據坐標系。可以選擇Layers中的某一Layer的數據坐標系作為地圖坐標系,也可以選擇其他任意與所有Layer數據坐標系都不同的坐標系作為地圖坐標系,只要這個坐標系的覆蓋範圍能覆蓋所有Layer數據的範圍。當在ArcMap中加載多個數據Layer時,系統會自動將第一個加載進來的有坐標系的數據的坐標系作為Layers的地圖坐標系。所有具有不同坐標系的數據Layer都在同一地圖坐標系下進行顯示等操作。當某Layer的數據坐標系與Layers的地圖坐標系不同時,系統會自動使用一定的算法將數據坐標系(的坐標值)臨時轉換為地圖坐標系(的坐標值),以使數據Layer能在與其坐標系不同的地圖中進行顯示等操作。這種臨時的坐標系轉換,並不改變每個數據本身的坐標系。

如圖5所示:「library」、「library_utm」、「國科大20.tif」和「WorldPhysical Map」等四個Layer的數據坐標系分別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投影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和投影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_Auxiliary_Sphere」;Layers的地圖坐標系則使用了「國科大20.tif」這一柵格Layer的數據坐標系(投影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


圖5 使用投影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作為Layers的「地圖坐標系」

 

當數據在與其坐標系不同的地圖中顯示時,會出現「變形」。這種變形是由「臨時的坐標系轉換」引起的。圖6為使用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作為Layers的地圖坐標系的情況。可以看出,相較使用「國科大20.tif」的數據坐標系(投影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作為地圖坐標系,使用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作為地圖坐標系使得「國科大20.tif」這一柵格Layer的變形明顯,其輪廓(覆蓋範圍)在東西經度方向上被拉長了。如果不希望某個Layer出現變形,那麼就使用該Layer的數據坐標系作為Layers的地圖坐標系


圖6 使用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作為Layers的「地圖坐標系」造成顯示變形

如果地圖坐標系與數據坐標系差別很大,數據顯示的變形也會很大。圖7為使用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49N」作為地圖坐標系的情況,圖8為將「國科大20.tif」Layer的右上角放大後的情況。可以看出,「國科大20.tif」這一柵格Layer的變形明顯,整體輪廓和每個柵格都「傾斜」了一個角度。


圖7 使用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49N」作為「地圖坐標系」造成柵格Layer輪廓傾斜


圖8 使用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49N」作為「地圖坐標系」造成每個柵格傾斜變形

 

儘管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49N」和「WGS_1984_UTM_Zone_50N」二者都與「國科大20.tif」這一柵格Layer的數據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不同。但是,通過試驗可以發現,使用「WGS_1984_UTM_Zone_50N」作為地圖坐標系的時候,「國科大20.tif」的變形不會這麼明顯。原因之一是,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49N」中投影帶的中央經線為111度,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中投影帶的中央經線為117度,後者的投影帶與「國科大20.tif」的範圍更符合。選擇「WGS_1984_Web_Mercator」和「WGS_1984_UTM_Zone_50N」,都會使「國科大20.tif」在投影中的變形更小。

當然,有時在地圖顯示中,出於合理或者美觀的需要,這種「變形」是需要的。例如,我們拿到的行政邊界矢量數據的坐標系是地理坐標系「GCS_Krasovsky_1940」。我們可以就使用地理坐標系「GCS_Krasovsky_1940」作為Layers的地圖坐標系(圖9),但這樣的顯示和圖6類似地使數據在東西方向被「拉長」。使用地理坐標系作為地圖坐標系,顯示出來的數據與我們在多數時候看到的全國地圖的「形狀」有差異。


圖9 使用地理坐標系「GCS_Krasovsky_1940」作為「地圖坐標系」顯示行政邊界數據

 

當我們換為使用投影坐標系「Asia_Lambert_Conformal_Conic」作為Layers的地圖坐標系時,顯示出來的數據就與我們在多數時候看到的全國地圖的「形狀」相仿了(圖10)。如果數據經常需要在不同於自身坐標系的地圖中顯示,可以使用坐標系轉換讓這種在顯示中的臨時性坐標系轉換變成永久性的,也即改變數據本身的坐標系,這是下一節中將提到的。對於柵格數據,例如圖7和圖8這種情況,坐標系轉換後的數據在目標坐標系中顯示時輪廓可能還是「傾斜」的,但新數據的每個柵格在目標坐標系中將不再「傾斜」。


圖10 使用投影坐標系「Asia_Lambert_Conformal_Conic」作為「地圖坐標系」顯示行政邊界數據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圖10使用的是投影坐標系作為地圖坐標系,但是ArcMap窗口右下角顯示的坐標單位是度而不是米。類似的,圖6使用的是地理坐標系作為地圖坐標系,但是ArcMap窗口右下角顯示的坐標單位是米而不是度。這個問題就引出了本節開篇未說明的那「半個概念」,它即是「地圖顯示單位」。之所以稱為「半個」是因為嚴格來說這不算一個可以和「真實坐標系」、「屬性坐標系」和「地圖坐標系」並列的「概念」。地圖顯示單位可以在Layers的Properties中的「General」標籤中進行設置(圖11)。地圖單位由地圖坐標系決定,地圖顯示單位可以與地圖單位相同,也可以與地圖單位不同


圖11 使用與地圖單位相同的單位(Meters)作為地圖顯示單位

 

地圖坐標系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在地圖中編輯要素時,如果需要輸入坐標值,那麼此坐標值是相對於地圖坐標系的。例如,在坐標係為「Asia_Lambert_Conformal_Conic」的地圖中編輯坐標係為「GCS_WGS_1984」的Point Shapefile,增加點所需輸入的坐標值就不能再是該點的經緯度,而是該經緯度在坐標系「Asia_Lambert_Conformal_Conic」中對應的坐標值(圖12)。


圖12 在坐標係為「Asia_Lambert_Conformal_Conic」的地圖中編輯坐標系不同的點數據

小結:只要能做到以下三個重要的區分,就理解了以上「三個半概念」:

1)區分數據的「真實坐標系」和「屬性坐標系」

2)區分「數據坐標系」和「地圖坐標系」

3)區分「地圖單位」和「地圖顯示單位」

 

3. 四類常用操作

 

在理解清楚以上「三個半容易混淆的概念」後,以下四類常用坐標系操作就很好理解了。

 

3.1 坐標系選擇、新建與編輯

 

坐標系的其他操作都會涉及到坐標系的選擇、新建與編輯等操作,這些操作可在打開的數據或地圖等的「Properties」窗口中的「Coordinate System」或「XY Coordinate System」標籤中進行(圖13)。


圖13 坐標系選擇、新建與編輯等操作的入口

 

用戶可以從「Favorites」、「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ProjectedCoordinate System」和「Layers」等文件夾中選擇坐標系,或使用「Import」導入其他數據的坐標系。「Layers」文件夾只有當ArcMap或ArcScene中的Layers加載有數據(Layer)時才會顯示出來,而在ArcCatalog中操作則不會出現。另外,使用「Clear」可以清除數據或地圖的坐標系。

 

用戶也可以根據需要新建坐標系。圖14為新建投影坐標系(ProjectedCoordinate System)的操作窗口。在這一操作窗口中,用戶需要設置投影坐標系的名稱(Name)、投影(Projection)、單位(Linear Unit)和地理坐標系(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等參數。

右擊任意已有坐標系,點擊「Copyand Modify」,可對已有坐標系進行編輯。坐標系編輯的操作窗口與坐標系新建的操作窗口類似。對於投影坐標系(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的編輯,用戶也需要編輯投影坐標系的名稱(Name)、投影(Projection)、單位(Linear Unit)和地理坐標系(Geographic CoordinateSystem)等參數。


圖14 新建投影坐標系(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的操作窗口

 

3.2 坐標系定義

 

坐標系定義是指定義數據的屬性坐標系。也即,將與數據的真實坐標系相同的坐標系賦予給數據的屬性。坐標系定義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一是如圖2所示,在Catalog裡面訪問該數據的Properties進行修改(定義);二是使用ArcToolbox ->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 Define Project工具(圖15)。如果該數據已有屬性坐標系,數據輸入處會出現警告符號。這兩種坐標系定義方式的區別是:如果數據在ArcMap或ArcScene中打開,被鎖定後,那麼就不能在Catalog中改變數據的坐標系了,但是仍然可以利用ArcToolbox中的Define Project工具來定義數據的坐標系,除非這一數據同時在另外的ArcMap、ArcScene或ArcCatalog中被打開使用。


圖15 使用ArcToolbox中「DefineProject」工具進行坐標系定義

 

另外,個人以為,「Define Project」工具的名稱使用「Define Coordinate System」更為貼切。因為這個工具是定義坐標系(Coordinate System),而不是定義投影(Project)。有意思的是,「Define Project」工具中「坐標系的輸入框」的名稱是「CoordinateSystem」,而不是「Project」(圖15)。因此,為何ESRI會使用「Define Project」這個工具名,頗令人費解。

 

3.3 坐標系轉換

 

坐標系轉換是指轉換數據的真實坐標系。坐標系轉換的前提是數據的屬性坐標系與數據的真實坐標系吻合。矢量數據的坐標系轉換通過ArcToolbox -> 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 Project工具來實現(圖16),柵格數據的坐標系轉換通過ArcToolbox -> Projectionsand Transformations -> Raster -> Project Raster工具來實現(圖17)。(註:不同ArcGIS版本工具在ArcToolbox中的位置可能略有不同,此處為ArcGIS 10.3中的路徑)。


圖16 使用ArcToolbox中「Project」工具進行矢量數據的坐標系轉換


圖17 使用ArcToolbox中「ProjectRaster」工具進行柵格數據的坐標系轉換

在選擇好輸入數據,並定義好輸出數據及其坐標系後,用戶有可能被要求定義「Geographic Transformation」。這個「Geographic Transformation」被用於兩個不同地理坐標系(大地測量系統)之間的轉換。只有當輸入坐標系和輸出坐標系擁有不同的大地測量系統時,這個輸入才被要求。在某些情況下,系統會從已有的「Geographic Transformation」中根據輸入和輸出坐標系自動選擇出合理的「Geographic Transformation」(圖17),而某些情況下則需要用戶從已有的「Geographic Transformation」中進行選擇(圖16)。

 

坐標系轉換理論上可以在任意兩個覆蓋了數據範圍的坐標系之間進行。坐標系轉換可以在地理坐標系與投影坐標系之間,可以在地理坐標系與地理坐標系之間,也可以在投影坐標系與投影坐標系之間

 

坐標系轉換包括了兩種過程:1)大地測量系統(地理坐標系)轉換;2)投影(或反投影)。例如:將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轉換為投影坐標系「Xian_1980_GK_CM_117E」,包括了一個將大地測量系統「D_WGS_1984」轉換為大地測量系統「D_Xian_1980」的過程,和一個將地理坐標系「GCS_Xian_1980」投影為投影坐標系「Xian_1980_GK_CM_117E」的過程;將投影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轉換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包括了一個將投影坐標系「WGS_1984_Web_Mercator」反投影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_Major_Auxiliary_Sphere」的過程,一個將大地測量系統「D_WGS_1984_Major_Auxiliary_Sphere」轉換為大地測量系統「GCS_WGS_1984」的過程和一個將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投影為投影坐標系「WGS_1984_UTM_Zone_50N」的過程。

 

同樣,個人以為,「Project」和「Project Raster」的工具名用「Transfer 」替代「Project」也許更為貼切。因為這兩個工具做的工作是坐標系轉換(Coordinate System Transformation),而非只是投影(Project)。因此,ArcGIS中坐標系定義和轉換的工具名稱(Define Project、Project、Project Raster)可能對用戶使用工具和理解坐標系的有關概念有一定誤導

 

3.4 坐標系猜測

 

坐標系猜測是指猜測數據的真實坐標系,並且把數據的屬性坐標系設置為真實坐標系。這在不知道數據的坐標系或數據的屬性坐標系是錯誤的時候是需要的。比如,給你若干點的坐標值,但是不告訴你這些坐標值是在什麼坐標系下的坐標值。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向數據的提供方詢問數據的真實坐標系是什麼。

 

如果不得不猜測數據的真實坐標系,其基本原理是根據數據的坐標值特徵來猜測。經驗將會很重要。如果數據的坐標值看起來像是經緯度數值,那麼認為其真實坐標係為地理坐標系「GCS_WGS_1984」將不會帶來很大誤差。如果數據的坐標值是地面長度(通常數值很大),那麼可以基本認為其真實坐標係為投影坐標系。如果知道該數據大概的空間範圍,可以找出該空間範圍內的坐標系正確的任一「參考數據」,將其與屬性坐標系未知的「目標數據」加載於同一地圖中,並將地圖坐標系設置為你懷疑的投影坐標系。當目標數據與參考數據範圍吻合時,可以猜測此懷疑的投影坐標系即為目標數據的真實坐標系,並可輔以其他手段進行驗證。懷疑的投影坐標系可以有很多個,選擇哪些投影坐標系作為懷疑對象,需要基於經驗根據數據的坐標值特徵進行判斷。比如,加投影帶號與不加投影帶號的投影坐標系中的數據X坐標值的大小在很多時候是有明顯差異的。

4. 總結

 

在數據分析之前,進行以下有關坐標系的準備工作是一個良好的習慣:1)使所有數據都有坐標系定義,也即使所有數據都有屬性坐標系2)保證所有數據的坐標系都是正確的,也即使所有數據的屬性坐標系都與其真實坐標系吻合3)統一所有數據的坐標系,利用坐標系轉換實現。並且,這種統一的坐標系一般宜為投影坐標系,因為只有在投影坐標系下才能正確地進行距離、長度、面積、坡度等度量的計算。

 

 

 

相關焦點

  • ArcGIS中將WGS84坐標轉換為北京54或者西安80坐標系
    然而在這些數據與國內其他來源的地理數據進行疊合分析時,都面臨著坐標系統轉換的難題。美國GPS採用的是WGS84坐標系統,而國內的地圖數據多是北京54,西安80坐標系以及地方自己定義的坐標系統。不同坐標系統之間的轉換有嚴格的數學定義和轉換方程。如3參數法,7參數法,10參數(arcgis),只有獲得當地的精確地參考坐標,才能將這些參數求出來,進行精確的轉換。
  • 經緯度WGS84地理坐標系轉換成CGCS2000坐標系步驟.docx
    經緯度WGS84地理坐標系轉換成CGCS2000坐標系步驟 基於ArcGIS中進行操作 供大家參考學習 文末有該文檔的下載方式 1、 將圖層從奧維中導出成shp文件,
  • ArcGIS中5分鐘搞懂坐標系相關知識
    1 坐標系基礎知識 坐標系分為地理坐標系與投影坐標系。 地理坐標系坐標值為經緯度格式,如下: 118 13.862 34 58.789度分 1.2、投影坐標系 常見投影坐標系:高斯-克呂格投影(Gauss_Kruger);UTM投影.
  • Arcgis影像投影轉換及拼接
    1. arcgis中矢量數據投影變換(1) 為矢量定義投影(坐標系的選擇見後面) (2) 投影變換2. arcgis中影像投影帶轉換(1) 定義TIF影像的投影。
  • ArcGIS 10.4安裝、配置、發布及使用
    一、ArcGIS下載安裝1、安裝包下載及目錄介紹百度雲盤下載地址https://pan.baidu.com/s/1dFiz5Vb密碼:cuah2、首先安裝License Manager,安裝完成後,關閉服務,將ARCGIS.exe和service.txt拷貝到安裝目錄的bin文件夾中覆蓋
  • 坐標系常見問題解答
    問:我用arcgis計算面積時,數據的坐標係為WGS_84,求出來的結果是平方度,如何將其轉換為平方米? 答: 地理坐標系不適合求面積,平方度也不是面積單位,不同緯度1°×1°範圍的面積不相同。c在ArcMap中添加port圖層,使用Tool->add XY data創建點圖層中要素 d使用project轉換port圖層,投影坐標系選擇PDC-WGS1984 e使用Point Distance計算點間距離以上五步中,哪一步出錯了?
  • 地圖坐標常識和ArcGIS中坐標系統小議
    ),首先看看投影坐標系統中的一些參數。投影坐標系統,實質上便是平面坐標系統,其地圖單位通常為米。那麼為什麼投影坐標系統中要存在坐標系統的參數呢?這時候,又要說明一下投影的意義:將球面坐標轉化為平面坐標的過程便稱為投影。
  • ArcGIS坐標轉換及投影詳解
    地理數據的坐標主要分為兩種方式:地理坐標和投影坐標。地理坐標是球面坐標,簡單來說就是使用經緯度來表示位置坐標,投影是按照一定的數學模型將球面坐標投影到幾何體後,用平面坐標(x和y)來表示位置信息。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用到地理坐標與投影坐標的轉換。
  • ArcGIS坐標系統與投影變換學習筆記
    基準面和長短軸三個要素來定義了北京54地理坐標的基準面。自定義坐標系:需要自定義橢球體的基準面、長短半軸。大家可以自己在ArcGis Arcpy中編寫程序查看你的軟體中有幾個坐標系,我的編譯出來是698個,和視頻中的727個還是有差別。這可能把自己定義的坐標系也算進去了。我的這個電腦軟體不常辦公,沒有自定義的坐標。
  • 坐標系中的中點公式(2)
    思想決定高度,眼界決定寬度思路決定出路,行動決定成敗       在前面的探究中(坐標系中的中點公式(
  • 教學研討|柱坐標系與球坐標系
    此節課內容,是繼空間直角坐標系之後,了解兩種新的空間坐標系——柱坐標和球坐標,把平面極坐標的定位方法,擴展到空間中,完善學生對坐標系的認識,所以這一部分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從新課改教學理念出發,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味的追求高考,而是獲取知識與能力。
  • 北京54坐標系與西安80坐標系
    什麼是大地坐標系? 大地坐標系是大地測量中以參考橢球面為基準面建立起來的坐標系。地面點的位置用大地經度、大地緯度和大地高度表示。參考橢球一旦確定,則標誌著大地坐標系已經建立。為此有了1980年國家大地坐標系。1980年國家大地坐標系採用地球橢球基本參數為1975年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推薦的數據。該坐標系的大地原點設在我國中部的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位於西安市西北方向約60公裡,故稱1980年西安坐標系,又簡稱西安大地原點。基準面採用青島大港驗潮站1952-1979年確定的黃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國家高程基準)。
  • 利用ArcGIS進行WGS84等坐標的高斯投影操作
    眾所周知,我們生存的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通常是用地理坐標系來表示位置,常用的如:WGS84、Xian80及CGCS2000等。但是,我們經常為了計算圖形的周長、面積等幾何要素量和轉換為常用單位表示時就需要將地理坐標系轉換為平面坐標系。
  • 極坐標系在數據可視化中的巧妙運用
    常規的柱狀圖,散點圖等展示形式,都是在笛卡爾坐標系中進行展示,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圖表。這些圖表在展示信息方面具有紮實的基礎,但是卻缺乏了一絲創意。 通過極坐標轉換,可以將普通的圖表變的更加的具有創意,比如以下圖表,展示了各個國家的製造指數
  • 乾貨|最詳細的GIS中坐標系講解
    由此我們可以下定義,GIS坐標系中的橢球,如果加上高程系,在其內涵上就是GCS(地理坐標系統)。其度量單位就是度分秒。描述一個旋轉橢球面所需的參數是方程中的a和b,a即赤道半徑,b即極半徑,f=(a-b)/a稱為扁率。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坐標中心的問題。
  • 什麼是大地坐標系?
    青島的黃海邊的水準零點40年前的地學圖件基本上用的是北京54坐標系。西安80坐標系北京54坐標系在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北京54坐標系本身存在缺陷。其地心空間直角坐標系的Z軸指向國際時間服務機構(BIH)1984.0定義的協議地球極(CTP)方向,X軸指向BIH 1984.0的零子午面和CTP赤道的交點,X軸、Y軸與Z軸相互垂直構成右手正交坐標系。該坐標系統稱為1984年世界大地坐標系(World Geodetic System一1984 Coordinate System),簡稱WGS-84坐標系。
  • 20201013解決ArcGis中西安80坐標轉大地2000(七參數)的方案
    跨橢球轉換坐標系統(如:西安80轉大地2000)需要用到轉換參數,其中常見的就有七參數轉換法,七參數是指:X平移、Y平移、Z平移、X軸旋轉、Y軸旋轉、Z軸旋轉、尺度比。其中平移參數的單位是米,旋轉參數單位是秒,尺度參數單位是百萬分之一。
  • AutoCAD坐標系知識二:極坐標
    在上一篇文章中講解了直角坐標系下的絕對坐標與相對坐標。此篇文章將講解極坐標。何為極坐標?極坐標是用距離和角度來確定一個點的坐標。其中,距離是指與坐標系原點的距離;角度是指與水平線的夾角。我們在繪圖中,有時一個點的位置不容易使用直角坐標系下的坐標來表達,卻很容易使用相對於另一個點的距離、角度來表達時,就可以使用極坐標,如上圖中的點A。極坐標也分為絕對坐標與相對坐標。絕對極坐標絕對極坐標是參照坐標系的原點而言。命令行在命令行輸入點坐標時,默認採用絕對坐標,我們輸入距離值<角度值即可。
  • 從地方坐標繫到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的轉換
    原有基礎地理信息4D 數據, 採用的坐標框架包括1954北京坐標系、1980西安坐標系, 同時各個地方還採用地方坐標系作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坐標框架。要實現各種成果坐標框架統一到CGCS2000坐標框架下, 需要將原有成果進行坐標轉換, 即將原有成果坐標系轉換到CGCS2000。
  • 常用的四種坐標系含義,什麼是地球、地理、地平、機體坐標系?
    地球坐標系是參與地球自轉的,它相對慣性坐標系的轉動角速度就等於地球自轉角速度。顯然,地理坐標系三根坐標軸是按「東、北、天」順序構成右手直角坐標系的,其中Oxgyg平面即為當地水平面,Oygzg平面即為當地子午面,所以地理坐標系是測量運載體姿態角和航向角的參考坐標系。地理坐標系是跟隨運載體運動的,確切地說,應稱為當地地理坐標系。不管運載體運動到哪裡,三根坐標軸的方向總是按上述規定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