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航天事業真是碩果纍纍,不僅北鬥系統全面完成組網,最近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之後,成功返回預定的著陸場,試驗圓滿完成。這為我國後續的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但是即使取得了如此多的成果,我國的航天事業依舊沒有懈怠,還在穩步前進中。
據央視軍事10月6日報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正在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的任務,力爭能夠在預計的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的在軌建造。按照計劃,在未來的兩年中,我國將要進行11次發射任務,先後需要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除此之外還有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來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
而近日中國國家航天局也宣布,中國載人航天機構已經選拔出了18名新的太空人,他們將參加到中國即將實施的空間站項目中。這18名太空人中包括7名飛行員、7名航天工程師和4名有效載荷專家,據稱在這18人中還包括一名女性。除了飛行員之外,航天工程師主要是負責直接控制和管理太空飛行器以及相關技術試驗,有效載荷專家則主要負責在近地軌道上的各種科學實驗。
據悉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領域非常廣闊,除了地球觀測、天文學外,還包括生命科學、航天醫學、材料科學、微重力物理等。而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發射的天和核心艙,天和號將為航天員提供主要的生活區。按照計劃,在空間站基本構型完成之後,還要發射一臺共軌的、兩米口徑的空間望遠鏡。訊天光學艙將能與空間站對接,進行維護和維修。
但是就在我國空間站建設得如火如荼時,國際空間站卻頻繁地出現問題。據報導國際空間站在10天之內出現了兩次漏氣事件。其實這種事情早就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8年就出現過漏氣事件,不過今年如此頻繁地出現故障,看來國際空間站的真的老化了。畢竟原本計劃就是在2020年退役,結果由於資本原因目前已經將退役時間推遲到2024年,而且他們還計劃之後繼續推遲,將推遲到2028年。不過看國際空間站目前的狀態,恐怕之後各種「小毛病」要層出不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