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靈魂設計師喬納森鮮為人知的設計史觀

2020-10-18 PVLuxury

他是父親大力栽培的設計神童;他跳脫傳統思維,為產品注入時尚元素;他以精簡為王道,將設計化於無形;他是賈伯斯的軍師,至今風光不可一世;他以美感為考量標準,永遠追求更好的設計;他就是令世人驚豔的設計圈權威,積極維護蘋果價值觀的靈魂設計師——喬納森·埃維。 

 

你怎麼看世界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設計師——喬納森·埃維


無愧於父親的大力栽培


1967227日,喬納森在倫敦東北部的一個富裕郊區降生,溫斯頓·邱吉爾曾經是這個靜謐小鎮的議員。父親麥可是個匠人,頗有手工藝天分。兒時的喬納森與父親麥可的聊天內容經常圍繞設計話題展開。父親會指著街上的路燈與喬納森共同探討這樣的設計可能考慮到了哪種天氣。在父親的大力栽培下,喬納森的設計才華藏也藏不住。

1985年,喬納森成為了諾桑比亞大學的大一新生。英國的設計教育深受德國包浩斯設計風格的影響,而包浩斯的教學傳統主張極簡主義美學,也就是設計只重必要元素。在這樣的理念薰陶之下,喬納森逐漸形成了成熟的設計觀。一個看起來像個白色問號未來電話(Orator是喬納森大學期間的重要作業,設計的簡約優雅,令人拍案叫絕。 

 喬納森在大學期間設計的得獎作品——未來世界的電話


1989年夏,剛畢業的喬納森前往美國實習期間拜訪了月設計。當時,月設計的創始人兼設計師布蘭諾正在幫蘋果電腦設計新造型。看到喬納森的畢業作品電話後,布蘭諾很是佩服。隨即向才華橫溢的喬納森詢問有沒有可能來月設計工作。回到英國後,喬納森寫下了實習心得:我一下子就愛上了舊金山,很希望未來有機會再度重遊。

鑑於大學學雜費是由RWG的老闆葛雷贊助的,喬納森信守承諾,決定效命RWG。這是一家設計顧問公司,意味著最後的決定權在客戶,付錢的人最大!就在1989年,英國的金融危機重創了RWG的業務,以銀行與製造商為代表的客戶紛紛取消了設計合同。RWG決定關閉倫敦的設計業務,至此,喬納森不必再因贊助學費一事為RWG工作。

離開RWG後,喬納森入夥了老朋友葛林爾創辦的橘子設計。在為裡標公司設計衛浴設備時,喬納森師法自然,花了大量的時間觀察水的流動。他認為,稀缺的水資源應該受到人類敬重。為此,他選擇將馬桶設計成橢圓形。裡標否決了喬納森的設計,認為這樣造價太高。喬納森逐漸意識到改進產品、向客戶妥協,違背了自己的設計初衷。

1991年,離開月設計在蘋果擔任工業設計部門主管的布蘭諾找到了橘子設計。布蘭諾此行是為了邀請橘子設計參與蘋果的大專案,即平行設計調查行動,布蘭諾希望他們能夠設計出一系列有遠見的移動產品。半年後,橘子設計選定了四款主要設計用於結案。布蘭諾再次向喬納森提出,如果想做更大膽的設計(不妨加入蘋果公司)

19929月,也就是喬治·索羅斯狙擊英鎊,狂賺20億美元的時候,25歲的喬納森加入蘋果公司,成為了一名全職設計師。在此期間,喬納森完成了加入蘋果的第一個重要作品第二代牛頓機和蘋果第一款平面屏幕電腦「20周年紀念機以及蘋果第一款半透明產品「eMate」199612月,時任蘋果設計部主管的布蘭諾選擇離職,喬納森繼任。


為蘋果注入時尚元素


1997年,賈伯斯重返蘋果。他說:我女兒要讀大學了,我看過市面上所有的產品,都很爛。這對我們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要想辦法設計出一款網絡電腦。設計團隊想出了蘊含童趣的雞蛋外形。喬納森認為這感覺好像剛剛有人把雞蛋放在桌上,也好像有小雞要跳出來一樣。,此外,看起來有點淘氣的半透明外殼也得到了採用。

為了鼓勵消費者伸手觸碰,更好的建立人機互動關係,喬納森還專門為電腦設計了把手。經過微調再微調後,199856日,賈伯斯正式推出了淚滴形半透明外殼的iMac1998年,定價1299美元的iMac正式開售,當年總共賣出80萬臺,成為了蘋果歷史上人氣最高的電腦。同時,iMac也成為了第一個讓全世界看到的喬納森的蘋果作品。

19991月,代號水果糖的五色iMac正式上市。草莓紅、藍莓藍、橘子黃、萊姆綠、葡萄紫為蘋果產品注入了時尚元素。第二代iMac有更多的顏色可選,包括石墨灰、寶石紅、原野綠、冰雪白、牛仔藍等等。多彩系列的iMac一直銷售至20033月。5年間,蘋果累計推出了超過32iMac。色彩戰術奠定了蘋果日後立於不敗之地的產品策略。


把全世界都放進口袋


20012月底,東芝的主管向蘋果硬體部門主管魯賓斯坦介紹了一塊能存儲1000CD歌曲的晶片。魯賓斯坦旋即向賈伯斯告知找到了音樂播放器的實現方法,賈伯斯批給了魯賓斯坦一張1000萬美元的支票,並要求在年底聖誕節前上市。魯賓斯坦找來了擅長手持硬體與數位音訊的設計師兼工程師法達爾。設計案得到賈伯斯首肯,代號「P-68」

一個月後,當法達爾再次向蘋果報告設計進度時,喬納森方知接下來的任務是協助落實播放器的設計,也就是要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產品。設計團隊以法達爾的模型為參考,設計過程遵循化繁為簡的原則。最後得出轉盤加四個按鍵的設計,按鈕放置在轉盤的上下左右。日後,喬納森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這個產品的重點是精簡。

iPod沒有開關鍵,放置一段時間不動就會進入休眠狀態;iPod也沒有搭配可拆卸電池,意味著只需要兩片外殼就可以完成組裝。喬納森把iPod外殼確定為中性白。在他看來,蘋果的全白時期是對多彩時期的顛覆,而多彩其實又是對米白時期的顛覆。」20011023日,賈伯斯從牛仔褲口袋掏出了iPod,市場不久後便掀起了「iPod現象


被蘋果重新發明的電話


2003年底,設計師科爾展示了多點觸控技術。設計師薩茲格回憶說:手指一滑,就能翻頁,就像翻報紙一樣簡單。有了多點觸控技術,就可以設計出完全以觸碰為導向的產品了。喬納森看後對設計團隊說:多點觸控會改變未來。在向賈伯斯說明多點觸控技術後,喬納森得到了賈伯斯的首肯,設計案由安德烈和科斯特共同領軍,開始設計平板電腦。

然而,蘋果管理層出於對iPod未來的擔憂,最終決定擱置平板計劃,先著手設計iPhone。這個秘密專案代號「P」,其中一支由法達爾主持,以iPod nano技術為基礎,代號「P1」;另一支由喬納森領軍,以多點觸控技術為主,代號「P2」。半年後,類iPod手機的研發被賈伯斯砍掉了,並最終決定,專攻P2,由喬納森負責工業設計,法達爾負責產品工程。

回到設計部,喬納森還是一如既往,從設計故事出發。他認為,手機的設計應該以屏幕為重點,他把屏幕比喻成無邊際泳池。喬納森說,希望設計出一款以屏幕為主角的產品,希望屏幕兼具神奇感和驚豔感。」2004年深秋,設計方向分成了兩大主線。一個為Extrudo路線,由史清爾帶頭,這款設計類似iPod mini,由鋁管擠壓成型,再經過陽極氧化成不同的顏色。另一個設計方向為三明治路線,由霍沃斯領軍,採用塑膠外殼、塑膠屏幕,機身為四個圓角的長方形。

喬納森偏愛Extrudo路線,精力也主要集中在這裡。但Extrudo原型機的金屬外框搶了屏幕的風頭。屏幕不是主角便違背了喬納森的設計初衷。於是,Extrudo路線被砍掉。然而,三明治路線做出來的原型機極其笨重,也不能採用。到了20062月,仍然沒有新的進展。於是設計團隊再次調整方向,重拾了此前被忽視的一個正面除了首頁鍵之外,屏幕採用邊對邊設計的原型機。

2006年秋,賈伯斯把iPhone的全部負責人都叫上,討論iPhone的研發進度。那時,所有人都知道原型機尚有一大堆問題,根本不能用。比如,電話講到一半就會斷線,電池還沒充滿就會自動停止。喬納森說:有些根本問題就是解決不了,我們差點就要放棄了。但就在iPhone發布的前幾周,設計團隊將一個性能還算不錯的原型機交到了賈伯斯手中。20071月,賈伯斯正式發布了iPhone,並於20076月底開售。截止到年底,賣出370萬支。


憑藉平板電腦獨霸世界


2008年,小型筆記本電腦開始走俏。為了與之抗衡,喬納森建議推出平板電腦產品。為了尋找到平板電腦最適合的屏幕尺寸,喬納森請人製作了20個不同尺寸的模型。喬納森希望平板電腦的設計直觀,讓人一看到就會使用。喬納森深知,屏幕是平板電腦的重頭戲,風頭不能被任何細節搶去。於是,無邊際泳池的概念再次被採用。

隨著設計的逐步推進,原型機越做越輕薄。此時,喬納森認為,平板電腦還要讓人一手就能拿起,他希望使用者能主動把玩產品。在外殼選擇上,設計團隊最終選擇了有圓弧設計的鋁殼。20101月,賈伯斯在舊金山正式發布了iPad20116月,距離iPad正式發售不到15個月的時間,iPad的銷量已達2500萬臺,成為了史上最暢銷的電子產品。


一體成型推動製程變革


2008年,喬納森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一體成型製程。在此之前的幾個月,喬納森曾經將MacBook Pro的零部件悉數拆下擺在設計部工作室的展示桌上,而隔桌擺放的正是採用一體成型製程的新機型。顯而易見的是,採用一體成型製程的機器使用了更少的零部件。而追求零部件精簡化一直都是喬納森的設計目標。

在蘋果採用一體成型製程之前,這種技術一直被應用於航天、國防、高端手錶以及超級跑車領域。喬納森之所以看重這項技術,是因為他對精準度的超高要求。在他看來零部件少,接合處就少。採用這樣的製程,意味著機械加工能達到消費性電子產業前所未有的精準度。通過一體成型製程,喬納森成功將工藝水準帶進了工業製程

IDEO創始人鮑爾認為:從設計與工程的角度看,蘋果正處在最高峰,產品已經逼近無懈可擊的境界。為了一體成型製程,蘋果買光了市場上的全部生產設備。截至到2012年,蘋果在與工具機及製程有關的設備上的支出就達到了95億美元。在喬納森看來,一體成型製程無疑是製程技術的分水嶺。通過一體成型製程生產的MacBook Air完美地詮釋了簡單利落的設計美學。


維護賈伯斯價值觀的人


喬納森大四的時候,接觸到了第一個蘋果產品,一臺Mac電腦。那時候,他就被設計者的用心深深地打動了。喬納森甚至還專門查找資料研究蘋果公司的成立過程、價值觀以及公司結構1998iMac在市場上大獲成功,喬納森與賈伯斯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好。隨後,在iPodiPhone以及iPad的推出上,喬納森都無疑是賈伯斯最大的軍師。

在蘋果公司,喬納森不必考慮預算問題,因為蘋果公司擁有超千億美元的現金流;也不必考慮遷就硬體部門,因為,在賈伯斯的支持下,蘋果已經從工程導向的企業文化轉變為以設計為導向。賈伯斯對喬納森的依賴程度與喬納森對賈伯斯的忠誠程度一樣。賈伯斯曾說:除了我以外,沒有人能夠命令喬納森,這是我建立起來的制度。

2011105日,賈伯斯病逝。蘋果公司任命庫克擔任CEO。在庫克時代,蘋果公司業績翻紅。在庫克接受《彭博商業周刊》採訪時強調:我覺得全世界沒有任何人的品位能比得上喬納森……我和喬納森都很愛蘋果。希望他能做出一番偉大的事跡。此時,喬納森已經接到了庫克的正式任命,全面主導蘋果產品的人性化界面設計。


/Phoenix Ma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蘋果「設計靈魂」離職——他說過如果蘋果失去創新,我就會離開……
    「設計高於工程」與「對產品高度保密」,是賈伯斯和喬納森一起為蘋果建立的文化——「總的來說,這樣做有好處;但是不受制約的權力是件壞事,而事情就是這樣的。」蘋果設計師託尼·法德爾後來評論說。喬納森站在Apple Park的辦公樓裡。他的辦公室也極為簡潔,以前貼有一張海報:「想想所有該死的可能性」。還有一張班克西的作品。
  • 「蘋果核」賈伯斯,「蘋果皮」喬納森
    所有人對此傳聞都深信不疑,直到後來喬納森接受老鄉的英國《每日電訊報》採訪時闢謠說並無此事喬納森的設計之名可見一斑。 「蘋果的很多產品都是我們的設計團隊窩在工作室狹小的廚房裡吃比薩時構想出來的。」 喬納森沒有去圍觀過過日本鑄劍,但當年研發iMAC G3時團隊確實有跑去附近的糖果廠研究膠質軟糖,經過多次模型製作,才有了後來的帶磨砂質感的半透明糖果色外殼。相信嗎?蘋果外殼的靈感來自於軟糖。 不爭的事實是,2011年3月,蘋果成功地推出了新一代的iPad 2,它比iPad輕了近0.2磅。
  • 三星全球設計團隊又添丁:蘋果首席設計師艾維舊部加盟
    三星全球設計總監Don-tae Lee【TechWeb報導】1月16日消息,據《韓國中央日報》消息,三星聘請了一位全球設計總監Don-taeLee,而他曾是蘋果首席設計師喬納森·艾維(Jony Ive)的舊部。
  • 設計大神Dieter Rams:我們不應該被數字世界所統治
    現年 86 歲的著名德國工業設計師 Dieter Rams 對世界各地的工業設計師來說是一個神一般的人物。
  • 荷蘭設計師製作蘋果汽車渲染圖:外觀類似 Magic Mouse
    IT之家12月26日消息 據外媒 LetsgoDigital 消息,荷蘭設計師 Jermaine Smit 近日創造了一組蘋果汽車的概念渲染圖,展現了革命性的設計。根據圖片,這名設計師將蘋果 Apple Car 的車頂與前後進行了融合,採用一整塊玻璃進行覆蓋,十分像蘋果的滑鼠 Magic Mouse。根據此前爆料消息,蘋果汽車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便是採用一體式單電池設計,而不是將大量圓柱形電池封裝在一起。這種設計能夠提高容量,降低成本,但是會大大降低電池的電壓,此外在安全性方面和製造方面也有著很大挑戰。
  • 蘋果22項職位薪酬揭秘 設計師最吃香
    對於蘋果來說,軟體工程師同樣很收到公司的尊敬,此外作為以產品設計著稱的蘋果,設計師在這裡工作就像在天堂一樣,難怪蘋果的產品總是那麼令人驚嘆! 我們對蘋果薪水印象最深的是,賈伯斯只拿1美元的年薪,而庫克上任CEO的年薪高達3.7億美元。除此之外,我們也猜到,在蘋果公司,設計師的年薪應該也不會太少。另外,你可知道,蘋果內部也有分析師的職位,這些分析師們的年薪又是多少呢?
  • 分析Google、微軟、蘋果設計規範的異同點
    2011年,公司啟動代號為「甘迺迪」的項目,召集公司裡所有重要的設計師,重新設計Google裡的每一項產品,尋找一種共同的設計語言。Google的設計師們通過整合Google現有的技術和能力,再加上對跨設備界面與交互思考,結合卡片式設計,終於設計出在不同設備上界面和體驗都相對統一的產品。
  • 蘋果標誌是怎麼來的
    季先生@錢江晚報:8月26日A10《轟然老去》中說賈伯斯是為紀念圖靈才將被咬的蘋果作為標誌是有出入的,曾有蘋果的設計師出來闢謠過,說蘋果的標誌並不是為了紀念圖靈。  錢江晚報回應:感謝讀者的來電。現在蘋果的新聞滿天飛,關於這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標誌由來也說法眾多。
  • 瑞士鐵路局稱蘋果抄襲了公司時鐘設計(全文)_蘋果 iPad 2_蘋果新聞...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據瑞士媒體報導,稱瑞士聯邦鐵路局基於起訴蘋果iPad上的時鐘應用設計抄襲了公司標誌性的時鐘設計。據悉這款與iPad時鐘十分相像的標誌以及成了瑞士鐵路局的象徵性標誌,瑞士聯邦鐵路局擁有該設計的版權。
  • 蘋果背後的傳奇故事:歷代設計啟示錄
    阿佛洛狄忒的金蘋果——蘋果設計歷代啟示錄(數十位蘋果設計師口頭敘述)公司CEO Tim Cook一直極力隱瞞的事情,便是何為蘋果公司的」歷史」。我們只看到了蘋果今日的輝煌,卻鮮有人知蘋果的過去。蘋果作為有著37年設計歷史的公司,以簡約、質量、完美為企業精神——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做到這些的,唯有蘋果。
  • APP設計總結:蘋果vs谷歌系統差異
    編輯導語:蘋果與谷歌系統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聆聽用戶的聲音,做符合用戶體驗的設計。作為兩大科技巨頭,蘋果與谷歌這二者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在設計領域不斷突破。本文作者比較了二者的區別,看看蘋果與谷歌系統在設計的方法上究竟有何差異。
  • 概念設計:當蘋果 Xcode 登陸 iPad
    IT之家4月21日消息 近日有消息稱蘋果將為iPadOS開發Xcode集成開發工具(IDE),現在設計師Parker Ortolani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概念設計,想像蘋果如何為iPad開發Xcode。IT之家了解到,Xcode是蘋果公司推出的一個集成開發工具(IDE),可以讓開發者為iOS、macOS、watchOS和tvOS創建應用程式。由於Xcode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程序,所以目前只適用於Mac,雖然蘋果公司為iPad提供了Swift Playgrounds應用,但該公司從未正式表示過為其平板電腦發布Xcode版本的計劃。
  • 綠色小機器人鮮為人知的一面 安卓吉祥物背後的故事
    本文將會給大家講述安卓機器人的起源以及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設計者Irina BlokIrina Blok是一名常年活躍在矽谷的設計師。Irina Blok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個工程師家庭,18歲來到美國。過去15年,Irina Blok跟蘋果、谷歌、Adobe和雅虎在內的多家公司合作過。她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那個綠色的安卓機器人。
  • 「遊學蘇州·遇見柏悅」金螳螂家召開設計師大會,群英薈萃話設計
    金螳螂設計研究院軟裝設計總監董曉謙、日本TOTO石井宏和先生、日式收納專家陳曉紅與金螳螂家的金牌設計師們齊聚蘇州柏悅酒店,於19日 的 沙龍晚宴中 共話家居設計 ,分享 設計心得。金螳螂集團董事長倪林、金螳螂家聯席總裁陳曉峰、金螳螂家副總經理湯昊等領導於晚宴中致辭,並為金螳螂家的優秀設計師們頒發獎牌,鼓勵他們再接再厲、永攀高峰。此外, 金螳螂家一眾設計師們於20日前往金螳螂園區總部參觀新品展示連廊,並前往歐普全球研發中心參觀歐普工廠,歐普照明商用事業部商務總經理康井斌、國家一級照明設計師黃秉中、歐普照明設計經理解博凡為設計師們做了燈光設計專題分享。
  • 蘋果設計師親自操刀,國產巨頭搞出「雙系統」,華為鴻蒙被截胡?
    在移動系統領域當中,蘋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堪稱是兩大霸主,世界上幾乎除了蘋果的IOS以外,其他都是安卓所霸佔,所以這蘋果和谷歌在系統方面有著絕對的統治地位和壟斷情況。其實自打安卓系統被應用在手機上之後,國產手機幾乎都選擇了與谷歌合作,但是隨著美國對華為的不斷針對,開始讓很多廠商陷入了人心惶惶的地步。
  • 元本設計喬輝:論室內設計師的三個思想維度
    建築落成,室內設計就當介入,室內設計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室內設計師的維度,關係重大。維度的表象由內在的思想決定,雖然不能即刻了解,卻可以從設計作品中呈現出來。我們在設計室內空間時,總在問,誰又設計宇宙和這個地球家園?
  • 這家蘋果專賣店被譽為「海灣上的燈籠」,球形商業空間設計絕了!
    在看多了設計師們的商業空間設計作品之後,才知道原來商業空間可以這麼美、這麼有創意!專注於商業空間設計的天霸設計就為大家帶來新加坡全新打卡「景點」——這家被譽為「海灣上的燈籠」的新加坡蘋果第三家專賣店設計解讀。這不僅是水上蘋果專賣店,而且還是球形設計,簡直絕了!
  • 阿里巴巴火柴盒、蘋果UFO總部,都是他設計的
    而設計這個「火柴盒」的設計師,就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諾曼福斯特。這位建築大師,可不止「火柴盒」這一個著名作品。蘋果的新總部,同樣也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一個正圓的造型,讓大家都稱它是「UFO」,同時它也有著高昂的造價,高達50億美元!
  • Dieter Rams:影響Apple的傳奇設計師
    在這個工業設計垂危,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必須要提到一位前蘋果首席設計師喬尼 · 伊夫(Jony Ive)所推崇的,影響Apple的傳奇設計師——迪特爾 · 拉姆斯(Dieter Rams)。
  • 王建民: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現象分析
    作者 王建民    前不久臺灣島內爆發的「日據」與「日治」之爭,只是臺灣社會對日史觀異化與混亂現象之一。問題的嚴重性遠不至此,還有更多、更普遍、更嚴重的對日史觀錯亂表現。臺灣社會的歷史史觀何以出現如此嚴重的異化現象?顯然不是簡單地臺灣社會親日與媚日所能解釋的,而是有複雜的歷史、政治與國際等多種原因。這也深刻揭示了臺灣社會對人類文明與正義價值的顛覆,已陷入是非不分、黑白不辯、歷史史觀錯亂的境地。    臺灣何以會有如此錯誤的歷史史觀與價值認知?為何與同樣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朝鮮形成顯著差異?為何韓國對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問題上的表現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