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其直徑在4.5-9.0米之間,大小類似於地球上的公交車。它正在高速向地球逼近,當然科學家已經模擬出其飛行軌道,它會在9月24日19時12分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附近海域上空飛過,對地球沒有威脅。
這顆小行星暫命名為2020SW,令科學家擔憂的並非是這顆小行星的影響。因為按照它的大小,即使受到地球引力影響,最終墜入地球大氣層,也會在高速撞擊摩擦中土崩瓦解,在地球上可能會看到一場不常見的「流星雨」。當然這也跟這顆小行星的物質組成有一定關聯,如果是鐵質的小行星那麼影響可能就會大一些,因為不容易被摩擦消耗,並且質量還大。
這顆小行星在9月18日也就是大約六天前被科學家發現,此時它距離地球表面大約是2.2萬公裡,如果從太空視角來看那就是近在咫尺了。地球有同步軌道衛星,甚至這些衛星都要比2020SW小行星距離地球遠,也就是說它已經進入了地球的後花園,稍微受到地球引力影響,一頭就會撞入地球大氣層。
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雖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是卻有一定了解,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統治了地球1.6億年的恐龍整體滅絕,當時地球上的物種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消失了。
恐龍的滅絕,給哺乳動物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因為恐龍消失已經讓出了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整個生態位置急需其他物種填充進來,哺乳動物抓住機遇,在大約1000萬年左右的時間裡,快速的佔據了生態位。
說一句冷血的話人類文明能發展起來,都要得益於那顆撞擊到地球表面的小行星。
目前來看,地外天體撞擊並非是罕見低概率事件,太空中並不平靜,地球時刻面臨著地外天體撞擊的危險。只不過有些天體較小,那麼產生的規模自然就小,有些大質量天體是真的會讓地球生物滅絕的。
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我們尚不足以抵抗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事件,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提前進行預警,同時讓撞擊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因此說提前發現小行星至關重要,科學家就比較擔心那些沒有被提前發現,一經發現就已經近在眼前了。
此前就有一顆小行星「2020QG」,8月16日它在距離地球2900公裡的上空,飛掠了南印度洋,可怕的是當它離開的時候才被我們發現,科學家發現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在3-6米左右,規模較小。同時它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距離地球如此之近的小行星,當然不包括那些已經撞擊到地球表面的成員。
而這一次比較類似,只不過人類觀測系統提前6天發現了它的身影,但那個時候已經距離很近了。按照它目前的軌道,這顆小行星近距離飛掠地球之後,會繼續向太空飛行,下一次它的回歸是在2041年。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