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華美院某女生指認被一名學弟性騷擾,她將該名蔡姓男生的信息掛在朋友圈和其他校內外社交媒體上,引發第一輪針對男生的網絡譴責。事情發生後的次日即11月18日,通過查看校保衛處監控視頻,該女生所指的性騷擾並不存在,她通過輔導員遞話給該男生,「相互道歉即可」,還警告他「以後注意這些可能冒犯人的地方」。
隨著更多事實披露,加之該女生失態卻堅持傲慢與偏見的立場,出現了第二波網絡譴責。但這一次的網絡暴力針對的不是男生,而是討伐錯誤指控學弟性騷擾並且發誓要讓他「社會性死亡」的清華學姐。
讓蔡同學「社會性死亡」
要求「紙面道歉」
該怎麼看待這次沸騰的網絡事件,一時爭執不下。究竟是學姐不知禮節,做人出了問題?還是說在女權的激進思維下,導致她採取了盲目的維權舉動,進而誣陷了好人?爭論在每個層面展開,並且相互交織。
這裡有必要理一下時間線——
11月17日清華大學2020級某蔡姓學弟在食堂用書包蹭到2019級的學姐,隨即被她認定用手猥褻其臀部。在被學姐要求交出學生卡後,蔡同學照做,其姓名年級等信息被學姐記下,在朋友圈等平臺誣陷其性騷擾,這個消息大肆傳播。
該女生在傳播朋友圈時,其中有句:「小東西我確實不能暴打你一頓,但我先讓你在我朋友圈社死吧」。
11月18日,學校保衛處介入後,通過調閱監控,確認蔡同學無辜。女生得知後,稱「此事了結」,試圖以雲淡風輕的姿態結束由她一手製造的風波。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該女生自己引戰的後果,就是將戰火蔓延到她自己身上。目前,幾乎所有的網絡觀點都在針對該女生,她的許多個人信息被翻出來盤點。網絡暴力正在以「教她如何做人」的方式痛批這個女生。
在這件事情中,有三個事實節點:一是蔡同學與該女生在食堂的「觸碰」,二是監控視頻澄清蔡同學沒有性騷擾,三是該女生在事實確認後的道歉問題。
一名女生在公共場所自認為被性騷擾,高聲喊出來,並動員周圍人來支持揭發「鹹豬手」,這個大致是沒有問題的。相反,忍氣吞聲的女生只會讓性騷擾慣犯更加囂張。所以,這位清華學姐在感覺被性騷擾後,攔住蔡同學並確認個人信息,這一步不能說不當。
但該女生犯下的第一個錯誤是,蔡同學如此配合她查證,也當場否定了,這時候就該對事實本身存疑,謹慎行事才對。
從該女生發朋友圈使用的語調看,很不嚴肅,不知進退,這是她讓自己陷入麻煩的第一步行錯踏錯。在保衛部察看視頻之前,該女生不該將此事公開,她急不可耐地越過事實真相,草率地定性定論,將蔡同學推入了不義之地。
現在看來,支撐清華學姐如此冒失行事的,應該就是在積極響應的女生那裡,養成了一種越過事實、推進女權主張的思維定勢。不是說女權意識不好,而是說包括女權在內的任何運動式思維,都該立足紮實的事實本身。這位清華學姐之所以在事實不清前高喊「社會性死亡」,就是中了這種不查證事實的毛病。
清華學姐最為人詬病的是第二個錯誤。在事實已經被保衛部確認,她本人也承認的情況下,最該做的是向蔡同學真誠地道歉,並且採取一切措施來挽回她一手製造的惡劣影響。這是她做人的基本操守,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
清華學姐的道歉
然而事實上,該女生的道歉缺乏誠意,不是當面道歉,而是通過輔導員遞話;而且道歉的內容心不甘情不願,甚至有繼續混淆視聽的嫌疑,並且還是擺出師姐的姿態,一副「我是女性我怎麼都有理」的架勢,這讓她的說辭徒有道歉之名,而無道歉之實。
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加入到譴責傲慢的清華學姐的行列,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這份虛與委蛇、高高在上的「道歉」。事發當初,清華學姐希望用社死來懲罰蔡同學,現如今陷入社死狀態的反倒是她,這是她萬萬想不到的。
輿論認為以清華學姐的所作所為,對她展開網絡攻擊合情合理,是要教她如何做一個正常的人。但這種網絡攻擊也有走偏的趨向,扒人隱私,網暴女生,並且還存在人身攻擊的行為。這絕不是一種教人做事的正確方式,相反是用不正確的方式去做一件自認為正確的事,最終絕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結果。
任何對於事實的評判都需要集中於事實本身,只是,如果不去觸及她魯莽行事背後的邏輯思維,不敢面對高校女權訴求劍走偏鋒的因果關係,只怕譴責也停留在淺表。
女性遭受性騷擾,礙於權力關係的實際,很少有敢站出來揭露的。所以,社會對控訴性騷擾的女生給予支持,抱以信任,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凡事有個度,在進程上也有必要詳加考證,有多少事實說多少話,這種尺度不僅社會大眾要有把握,投身女權運動或同情、實踐「米兔」主張的女權分子也當堅持。
要看到的輿論的微妙變化,是對譴責性騷擾的主張不再像從前那樣快速支持,而是越來越有所遲疑。造成大眾遲疑的,不只是某些性騷擾指控缺乏事實基礎,也包括像清華學姐這樣的案例,主張建立在完全錯誤的基礎上,導致「狼來了」,不僅不信,還很反感女權訴求。
清華學姐就是很好的例子,道歉不誠懇的下場就是不如不道歉,而且導致了壞的影響,讓人們反感女權人士的「雙標」,進一步惡化女性在爭取權益時的輿論支持。清華學姐逞口舌之快,她也許沒意識到(或意識到卻怯懦地不敢承認),她將會給此後的其他女性製造麻煩,等到她們主張什麼時,沒人相信了,變相地成為其他女性維權的障礙。
人們當然可以只在做人的層面去理解清華學姐一而再的過錯,那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以及被事實打臉仍堅持無禮表達的做法。
但更進一步的考慮,還應該樹立這麼一個覺悟:堅持女權立場與做一個正常人並不衝突,並無矛盾,相反,假如清華學姐一開始就能好好做一個人,有利於觀念意識在實際場景中的推廣,吸引更多可以理性思考、理智行事的支持者。
此前報導:
「清華學姐」事件持續發酵,誰有權讓他人「社會性死亡」?
「清華學姐」事件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了。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相關話題上了好幾個熱搜。
梳理相關信息後,筆者發現,該事件緣起一樁校園內的「鹹豬手糾紛」,而且早在上熱搜前的兩天,當事雙方就已經妥善處理完畢了。緣何一個小小的誤會最後一路劈荊斬棘成為網絡關注熱點,那還得從學姐網曝學弟說起。大致經過就是,清華美術學院一位學姐公開指控學弟性騷擾,借書包掩護在食堂「摸了她的屁股」。網傳事發時,這位學弟被學姐要求提供身份證件,並表示可以調取監控來證明清白。但在真相尚未水落石出之時,學姐曝光了該學弟的信息,並揚言要讓他在朋友圈「社死」。
顯然,這位學姐是經常上網的人,網絡用語運用得非常熟練。「社死」,即社會性死亡,是最近非常熱門的一個網絡語言,大意為在公眾面前出醜,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和另外一個網絡語「公開處刑」的含義比較接近。隨後,該事件火速「出圈」,在網際網路上引發廣泛傳播,不少網友對涉事「學弟」表示譴責。但和很多網絡熱點事件一樣,劇情很快反轉。查詢監控後,學姐發現不存在所謂「學弟鹹豬手」行為。但她的朋友圈已經被截圖發到了豆瓣、知乎和微博等網絡平臺,#清華學姐#的標籤由此成為熱搜第一。而底下的討論已經是一地雞毛,早就脫離了事實,熱搜成了網友發表各種意見的展示牌。就這樣,輪到學姐「社會性死亡」了——她的名字、院系、照片全部被公開。
如今,該事件仍在發酵。
正所謂「槍響之後,沒有贏家」,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現在網上有人攻擊學姐的長相,有人攻擊她的院系,甚至還有人,將此事上升到了群體和性別,覺得「女生們都神經兮兮的,男人一靠近就覺得對方有企圖」。學姐如今的遭遇或許不值得同情,因為確實有錯在先——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認定對方犯罪,在沒有經過法律處理的情況下,在朋友圈公開個人信息和行為。不管是否存在主觀惡意,造成的結果就是輿論判了學弟「死刑」,讓其在熟人圈、輿論中遭受巨大的道德壓力。
但有一說一,當通過監控得知事情原委後,學姐發了朋友圈對自己的行為及造成的影響表示「非常抱歉和慚愧」。
同時,她也通過輔導員向男生道歉,還在清華校內論壇的樹洞上發了長文。
只不過,事情已經發展到遠遠超過她所能控制的範圍。筆者不禁要問,當初要學弟「社會性死亡」的真的只有學姐嗎?有報導稱,有「同校學生」補充說,當時這名學姐只公開了學弟的名字,學弟的信息和照片是網絡論壇中的其他人「人肉出來的」。
而知乎上那個匿名用戶假裝當事男生寫下的所謂自述,更是在整個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人說,學姐活該遭受網暴。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學姐只是公布了學弟的一部分信息就可以將其置之死地?
試想一下,當初打著正義的幌子討伐學弟的那一群人,和現在同樣打著正義的幌子暴力學姐的那群人,很有可能就是同一批人,畢竟現在似乎越來越流行這種網絡定罪,社會性死亡了。
2
如今,羅冠軍將電影《狩獵》的海報設置為其微博主頁的置頂內容。這部於2012年5月20日在坎城電影節公映的電影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被一則莫須有的性侵指控毀掉生活的故事。
電影《狩獵》中,男主角盧卡斯被指控性侵女童後,成為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羅冠軍將這部電影的海報設為其微博的置頂。豆瓣上,關於這部電影,有一條熱評是這樣寫的:「很多情況下,真相是什麼對圍觀者並不重要,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支點,讓自己站在虛妄的道德制高點上,得意一時是一時,反正過幾天他們就會遺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獵奇淹沒。」而在梁穎的那條道歉聲明下,熱度最高的一條評論則是:「你是真的欺騙了大家,你讓那些維權的女孩子怎麼辦?」的確,女性維權本就是一條艱難之路,而這次的反轉事件,無疑會增加女性維權的信譽成本。
同樣的擔憂也適用於此次的「清華學姐」事件,筆者必須強調的是,學姐的錯不在於「誤會學弟」,也不在於當場發聲。只希望這件事不要誤導女孩們,如果覺得自己遭遇了騷擾或者侵害,一定要大膽開口,因為你只是在合理地保護自己。
3
多年來,網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日前,《半月談》就曾發文指出,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遭遇不端後訴諸網絡成為不少人維權的常態選擇,通過網絡的低成本曝光和高效率傳播,達到引起關注和震懾對方的效果。網絡曝光在某種程度上便捷了維權流程,同時也可能像事件中被公開信息的男生一樣,造成「誤傷」。受到情緒和立場影響的信息發布者,缺乏甄別能力的網友,或是別有用心者的推波助瀾,都會導致片面信息甚至不實信息在網絡平臺被無限放大,給當事人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類似上述事件中帶有「公開處刑」意味的個人信息曝光,如同遭到限制的人肉搜索一樣,應該得到有效遏制。網絡絕不是法外之地。作為輿論發酵場地的網絡平臺,有必要在技術監管層面及時介入,控制帶有個人身份照片的信息傳播,保護公民基本權利,防止事件未明之前輿情被引導發酵。
文章總結稱,此次鬧劇的上演也為普通公眾敲響了警鐘:尊重他人信息,明確事實,慎用網絡維權武器,既是尊重他人也是保護自己。動輒威脅讓對方「社交性死亡」,小心越過法律界限,害人害己!而筆者最後想說,一個靠譜的攝像頭,勝過萬千網友的評論,感謝監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